"闻有胡僧在太白":听说太白山有位胡僧,
# 太白:指太白山。,胡僧:即天竺僧。
"兰若去天三百尺":寺院高耸离天三百尺。
# 兰若:梵文“阿兰若”的略语,即寺庙。
"一持楞伽入中峰":他手持《楞伽经》进入山中修行,
# 楞伽:即《椤伽经》,佛教经名,全称《椤伽阿跋多罗宝经》,为早期禅宗的主要经典。
"世人难见但闻钟":世人难见身影只闻钟声。
"窗边锡杖解两虎":窗边的锡杖能分开争斗的两虎,
"床下钵盂藏一龙":床下的钵盂能藏住一条神龙。
# 藏:一作盛。
"草衣不针复不线":身上的草衣不用针线缝制,
"两耳垂肩眉覆面":双耳垂肩长眉遮面。
# 眉覆面:古人认为寿命长,则有长长的寿眉,孔颍达说:“人年老者必有毫毛秀出者。”
"此僧年几那得知":僧人年岁无从知晓,
"手种青松今十围":他亲手栽种的青松,如今树干已有十围粗。
"心将流水同清净":心境如同流水一样清净,
"身与浮云无是非":身似浮云不染是非。
"商山老人已曾识":商山老人曾与他相识,
"愿一见之何由得":我欲求见却无缘得遇。
"山中有僧人不知":山中有僧却无人知晓,
"城里看山空黛色":城中遥望唯见青山如黛。
"太白中峰绝顶":太白山中峰的绝顶处,
"有胡僧":有一位胡僧,
"不知几百岁":不知有几百岁了,
"眉长数寸":眉毛有几寸长,
"身不制缯帛":身上不穿丝绸布帛,
"衣以草叶":而是用草叶做衣服,
"恒持《楞伽经》":一直拿着《楞伽经》。
"云壁迥绝":那里的云崖峭壁非常险绝,
"人迹罕到":人迹罕至。
"尝东峰有斗虎":曾经东峰上有两只老虎相斗,
"弱者将死":弱的快要死了,
"僧杖而解之":这位僧人用拐杖解开了它们;
"西湫有毒龙":西边的水潭里有毒龙,
"久而为患":长久以来成为祸患,
"僧器而贮之":僧人用器具把它装了起来。
"商山赵叟":商山的赵叟,
"前年采茯苓":前年采茯苓,
"深入太白":深入太白山,
"偶值此僧":偶然遇到了这位僧人,
"访我而说":他来拜访我并告诉我这些事。
"予恒有独往之意":我向来有独自前往的意愿,
"闻而悦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
"乃为歌曰":于是写了一首诗歌。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分段赏析
“闻有胡僧在太白,兰若去天三百尺”开篇点明胡僧所在之地——太白山,其兰若(寺庙)高耸入云,仿佛离天只有三百尺,夸张地突出了太白山的高峻,也暗示了胡僧修行之地的清幽与超凡脱俗,为下文对胡僧的描写营造了神秘的氛围。“一持楞伽入中峰,世人难见但闻钟”胡僧手持《楞伽经》,深入太白山中峰修行。“世人难见但闻钟”则进一步渲染了胡僧的神秘,他远离尘世,隐居深山,人们只能通过钟声感知他的存在,体现了胡僧与世隔绝、潜心修行的生活状态。“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胡僧的神通广大和修行的高深。窗边的锡杖能解开两只猛虎,床下的钵盂能藏匿一条龙,以神奇的景象展现了胡僧超凡的法力,令人对他的修行境界肃然起敬。“草衣不针复不线,两耳垂肩眉覆面”描写了胡僧的外貌和穿着。他身着草衣,不用针线缝制,体现了其生活简朴、不拘小节;两耳垂肩、眉毛覆面则突出了他的外貌特征,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胡僧神秘的形象。“此僧年几那得知,手种青松今十围”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胡僧年龄的不可知,紧接着提到他亲手种植的青松如今已有十围之粗,暗示了胡僧修行时间之久,从侧面展现了其深厚的修行功底和岁月的沉淀。“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这两句深入刻画了胡僧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他内心如流水般清澈纯净,不染尘埃;身体像浮云一样自由自在,没有世俗的是非纷扰,体现了胡僧超脱尘世、心如止水的修行状态。“商山老人已曾识,愿一见之何由得”诗人提到商山老人曾见过这位胡僧,而自己却渴望一见却难以得见,通过对比突出了胡僧的难以接近和诗人的仰慕之情,也进一步强调了胡僧的神秘和高深。“山中有僧人不知,城里看山空黛色”以城里人只能看到山的外貌,却无法真正了解山中胡僧的修行境界,来寓意胡僧的神秘和高深,表达了诗人对胡僧的敬仰以及对修行境界的向往。
# 钟云:平远。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一歌于胡僧,似传似铭似写影。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言城里但知有山也,足上一句意(末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上一篇:唐·卢照邻《狱中学骚体》
下一篇:唐·韩偓《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