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wài
shū
shì

朝代:唐作者:许棠浏览量:1
zhēng
chū
qióng
biān
yín
bàng
shù
yān
guāng
shēn
dàng
sài
jiǒng
lián
tiān
cán
chén
diāo
wài
jīng
péng
dào
qián
kōng
huái
怀
diào
suǒ
wèi
dìng
guī
nián

译文

征途行至荒远的边塞,孤独吟诗依傍着戍烟。黄河水光深深摇荡边塞,沙碛之色远远连接长天。残阳沉落在飞雕之外,惊起的蓬草飘至马前。空自怀念钓鱼的隐所,归乡之年尚无定数难卜。

逐句剖析

"征路出穷边":征途行至荒远的边塞,

# 穷边:荒僻的边塞。

"孤吟傍戍烟":孤独吟诗依傍着戍烟。

# 戍烟:边防驻军的报警烟火。

"河光深荡塞":黄河水光深深摇荡边塞,

# 河光:黄河的波光。

"碛色迥连天":沙碛之色远远连接长天。

# 碛:沙漠。

"残日沉雕外":残阳沉落在飞雕之外,

"惊蓬到马前":惊起的蓬草飘至马前。

"空怀钓鱼所":空自怀念钓鱼的隐所,

# 钓鱼所:作者在故乡的隐居处。

"未定卜归年":归乡之年尚无定数难卜。

# 卜归年:占卜回家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外书事》是中唐诗人许棠创作的五言律诗。诗人以行旅视角,写塞外征途所见所感。首联、颔联、颈联描绘塞外荒僻、雄浑之景,尾联抒发内心怅惘。诗中运用多种手法,借景抒情,展现塞外独特风光与自身羁旅无依、归期难定的复杂心绪,体现中唐边塞诗的苍凉风格,让读者体会到边塞行旅的孤寂与人生的漂泊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咸通十哲”之一

许棠(822~?),唐代诗人。字文化,宣州泾县(今安徽)人。许棠屡举进士不第,直到五十岁时才登进士第,曾任泾县尉等职,后辞官归隐。许棠工于诗,颇有诗名,与张乔、郑谷、喻坦之等人合称“咸通十哲”。其诗《过洞庭湖》为人称许,时人多取以题扇,有“许洞庭”之誉。其诗多写羁旅游览,诗中融入坎坷人生、有志难成的不平之气,虽属苦吟一路,但性情深挚。其擅长五律,摹写工巧而平浅通俗;七言律诗不多,多隐括题旨,沉郁顿挫。《将归江南留别友人》《客行》《雁门关野望》等均为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以塞外为背景,通过“征路”“戍烟”“河光”“碛色”等意象勾勒塞外苍茫景象,又以“残日沉雕外,惊蓬到马前”刻画动态边塞气象,抒发了诗人漂泊羁旅的孤寂与渴望归隐却归期未定的矛盾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征路出穷边,孤吟傍戍烟”,此为近景之笔。征路奔赴荒僻边塞,诗人孤行吟诗,戍烟在侧袅袅。近景聚焦行途周遭,以“穷边”显征途荒远,“孤吟”衬诗人寂寥,“戍烟”点边塞环境,让读者直观触摸到边塞征途的孤寂与荒寒,如见诗人骑马独行、身旁烟火缭绕之态。“河光深荡塞,碛色迥连天”,转为远景勾勒。黄河波光在边塞深处荡漾,沙漠之色远接天际。远景拓开视野,黄河的浩荡、沙漠的广袤,尽显边塞地域的雄浑壮阔,与近景的局促孤寂形成空间反差,从近到远,渲染出边塞的宏大气象与荒寒本质,让读者领略到边塞天地的广袤无垠。

3. 分段赏析

首联:“征路出穷边,孤吟傍戍烟”,勾勒征路近景,漫漫征途直抵荒僻边地,独行吟诗,身旁戍烟袅袅。颔联:“河光深荡塞,碛色迥连天”,铺展远景,黄河水在边塞深处荡漾,波光似要涤荡关塞;大漠沙色浩渺,直与天际相连。颈联:“残日沉雕外,惊蓬到马前”,绘落日画面,残阳渐沉,隐于雕翼之后,惊风卷着蓬草,倏然飘至马前。相较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静穆,少了安闲,多了悲壮苍凉。纪昀评“雄阔,不类晚唐”,《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亦言“摹写高迥逼真,几可追配”。许棠五律素善状景,境界雄阔。尾联:“空怀钓鱼所,未定卜归年”,直抒胸臆,身处荒塞,空念往昔垂钓隐居处,归乡之期,却如飘蓬无定,难卜归年。

4. 作品点评

全诗境界宏阔、格调苍劲,然字缝间仍漫溢无着的怅惘,挟裹晚唐特有的凄怆意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纪昀:五六雄阔,不类晚唐。

现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深荡”二字匠妙(“河光”句下)。“迥连”二字匠妙(“碛色”句下)。此乃同右丞诗意,其摹写高迥逼真处,亦几不多让矣。

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陆龟蒙《夕阳》

下一篇:唐·李廓《杂曲歌辞·长安少年行十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