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晨丽日桃花浦":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水边盛开着桃花,
# 桃花浦:泛指景色。
"珠帘翠帐凤凰楼":临水耸立着一座凤凰楼,楼上高挂珠帘翠帐,精致豪华。
# 凤凰楼:泛指景色。
"蔡女菱歌移锦缆":蔡国的女子在水中移动着锦织的缆绳,唱着菱歌,
# 蔡女:原指蔡国(今河南上蔡、汝南一带)的女子。诗中泛指中原地区采菱女子。
"燕姬春望上琼钩":燕地的女子在楼头挂起玉色的帘钩,眺望春景。
"新妆漏影浮轻扇":桃花浦水里浮动着刚刚打扮手执轻扇的燕姬的倩影,
"冶袖飘香入浅流":浅浅的水面上飘散着从蔡女艳丽的衣袖里发出的香气。
"未减行雨荆台下":女子的神情,不亚于高阳台下行雨的巫山神女,
# 荆台:古楚国著名高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北。汉刘向《说苑·正谏》:“楚昭王欲之荆台游,司马子綦进谏曰:‘荆台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下临方淮,其地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游者尽以亡国,愿大王勿往游焉。’”汉朝边让《章华赋》:“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息于荆台之上……顾谓左史倚相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雨:一作“云”。
"自比凌波洛浦游":女子的妩媚可以与游于洛水中凌波微步的女神媲美。
# 洛浦:洛水之滨。洛水,古水名。即今河南省洛河。汉?张衡《思玄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宋朝周邦彦《燕归梁·咏晓》词:“曾经洛浦见惊鸿,关山隔,梦魂通。”明朝杨珽《龙膏记·邪萌》:“虚飘飘暮雨朝云,笑宋玉枉赋巫山神女;空渺渺春松秋菊,叹陈王浪传洛浦仙姝。”,凌波:喻美人步履轻盈,如乘碧波而行。《文选·曹植》:“凌波微步,罗韈生尘。”唐朝羊士谔《酬萧使君出妓夜宴见送》诗:“玉颜红烛忽惊春,微步凌波拂暗尘。”
初唐诗人
上官仪(605?~664?),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后徙居江都(今江苏扬州)。贞观初进士,官弘文馆直学士、西台侍郎等。其诗工五言,多应制奉和之作,绮错婉媚,对仗精工,辞藻华美,时人称为“上官体”。又著《笔札华梁》,研讨近体诗属对技巧,对律诗形成颇有影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画障上如芳晨丽日下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等人物活动背景,刻画了蔡女、燕姬等丽质娇美的仕女形象,从服饰等侧面烘托其富贵华艳,还运用典故展现美女情态,表达出画面上人和景的特点,反映出我国早期题画诗的一般水平。
2. 写作手法
对偶:“蔡女菱歌移景缆,燕姬春望上琼钩”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下蔡的美女在水中移动着锦织的缆绳唱着菱歌,燕地的美女在楼头挂起玉色的帘钩眺望春景。正面描写仕女的丽质娇美。用典:“桃花浦”暗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巧遇仙女的故事。传说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至桃花溪迷路,遇仙女,留住半年。事见刘义庆《幽明录》。“凤凰楼”暗用秦穆公为爱女弄玉和萧史建造凤台的故事。传说秦穆公时代,有萧史善吹箫,能招致孔雀、白鹤,秦穆公女儿弄玉喜爱他,嫁萧史,教弄玉吹箫。数年,其箫声引来凤凰,停在屋上,秦穆公为他们建造了凤凰台。事见刘向《列仙传》。
3. 分段赏析
首联“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以水墨淡彩晕染出仙家气象:潋滟春水中浮漾着灼灼桃花,临水而筑的凤凰楼披着朝霞,垂落的珠帘在晨光中流转着温润光泽。桃花浦三字轻叩典故秘钥,引出东汉刘晨、阮肇天台遇仙的绮丽传说;凤凰楼则暗藏秦穆公筑台候凤的雅事,让观画者于现实与神话的叠影中,窥见画境超脱尘寰的仙气氤氲。颔联“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笔锋转至人间佳丽,以工笔细描展开动态画卷,蔡女菱歌勾勒出下蔡女子驾舟采菱、轻摇锦缆的灵动剪影,清越的菱歌穿透晨雾;燕姬春望则定格燕地美人对镜簪花、凭栏远眺的温婉情态,玉钩般的帘栊在她指尖流转生辉。这两组意象恰与首联景物形成空间映射,佳人活动与仙境布景相映成趣,构筑起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颈联“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聚焦服饰细节营造感官盛宴:新妆漏影捕捉燕姬执扇临波时,罗衣纹绣透过雕栏花窗在水面投下的斑驳光影;冶袖飘香则追索蔡女行舟时,广袖轻拂激起的水纹间浮动的暗香。水面倒影与衣袖余香的虚实交织,使画中女子如雾中花、镜中月般朦胧而真实,其华贵气韵在光影流转中愈发凸显。尾联“未减行云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以神女典故升华画境神韵,未减行云荆台下借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典故,暗喻楼头美人顾盼神飞的风姿更胜高唐云雨的缠绵;自比凌波洛浦游则以曹植赋中洛神凌波的飘逸,比拟水畔佳人步履生莲的曼妙。两组神女意象的叠用,既暗藏青出于蓝的品藻深意,更将画中美人提升至超凡入圣的艺术境界。
4. 作品点评
《咏画障》是初唐宫廷诗人上官仪的题画诗,反映了我国早期题画诗的一般水平。诗中借助对偶、用典及描写手法,展现画面的人和景。其语言富丽工整,精心修辞追求工丽华美,继承齐梁余绪,契合当时为宫廷服务的画风及自身诗风。虽无特别突出的句子,但整首诗从题材内容到气概意境,都体现出宫廷诗审美特征,对于研究初唐绘画风格与宫廷诗风具有一定意义。
上一篇:唐·李白《浣纱石上女》
下一篇:唐·孙元晏《陈·临春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