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出披香":帝王乘着步辇离开披香殿,
# 步辇: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原称“辇”,秦以后去掉轮子,改由人抬,故称“步辇”。
"清歌临太液":来到太液池畔聆听清歌。
# 太液:位于唐长安城大明宫的北部,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
"晓树流莺满":晨光中,黄莺在树梢间穿梭啼鸣,
"春堤芳草积":春日的堤岸上芳草萋萋。
"风光翻露文":晨露在阳光下折射出晶莹的光纹,
# 光:一作色。
"雪华上空碧":残雪的余晖映照着澄澈的天空。
"花蝶来未已":花丛间蝴蝶纷飞不息,
"山光暖将夕":远山笼罩在暮色中渐染暖光。
初唐诗人
上官仪(605?~664?),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后徙居江都(今江苏扬州)。贞观初进士,官弘文馆直学士、西台侍郎等。其诗工五言,多应制奉和之作,绮错婉媚,对仗精工,辞藻华美,时人称为“上官体”。又著《笔札华梁》,研讨近体诗属对技巧,对律诗形成颇有影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宫廷应制诗。全诗展现了上官仪对自然与宫廷生活的敏锐观察与提炼,体现了初唐诗歌从六朝绮丽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独特风貌。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动”(流莺)与下句的“静”(芳草)相互映衬,同时上句内部“晓树”与“流莺”也是静动相生,共同构成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既突出了自然景物的鲜活灵动,又营造了早春时节的清幽氛围。移步换景:颔联“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进一步展开空间:晨光中树木与流莺的动态(近景),与堤岸芳草绵延的静态(远景)形成对比,拓展了画面纵深感。多感官描写:“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流莺满树”“芳草积堤”以鲜活动植物勾勒春色;“雪华上空碧”以白云与碧空对比,强化清透感。“风光翻露文”“风光翻露文”中“翻”字赋予露珠动态光泽,仿佛阳光在草叶上书写的纹路,视觉意象极富诗意。
3. 分段赏析
首联巧然点题后,中二联以宽整对句展开空间叙事,摒弃堆砌典故的浮艳习气,独以疏朗意象勾勒早春宫苑:晓树含烟与春堤凝翠相映成趣,流莺啼啭枝头,芳草蔓延堤岸,动静相生中见早春生意。两组意象的并置,既拓宽视境维度,又在定点观照与步移景换间,构建出层次丰富的空间韵律。诗人运笔妙在炼字传神:“满”字缀“积”字,化静为动,赋予景物以蓬勃张力,满树莺影与积堤芳草在明丽色调中跃然生动。“风光一空碧”二句尤见巧思:露珠在晨光中翻涌,似碎钻跳动,一“翻”字写尽光影流转之态;雪花自碧空飘落,却以“上”字逆转视角,恍若天宇回落,造成纵横开阖的视觉奇趣。此种虚实相生的空间营构,将听觉的莺啼、视觉的翠色与嗅觉的芳息熔于一炉,在感官通融中流淌出融融春意。尾联两句收束别有意境:暮色浸染青山,彩蝶翩跹身侧,闲逸之境浑然天成。夕阳余晖与蝶影舞动的画面,既暗藏时光流转的悠然,又以含蓄笔法透露出诗人开朗心境。全诗在应制体制下,巧妙调和对仗工整与意象鲜活,于典丽中见清灵,于规摹中显个性,堪称宫廷诗中别开生面的春日赞歌。
#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已开韦公门径。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