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chéng
nán
wáng
yǒu
bié
shù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shuǐ
liú
huā
luò
tàn
shēng
yòu
bàn
yóu
rén
宿
chéng
hái
nián
cán
mèng
tòu
lián
xié
yuè
wén
yīng

译文

水流花落,感叹人生无常,又独自在这杜城留宿。眼前的景象仍像往昔残存的梦境,唯有帘外斜照的月光与孤寂的莺啼相伴。

逐句剖析

"水流花落叹浮生":水流花落,感叹人生无常,

# 浮生:谓生命短促、世事无定,是古人对人生的消极看法。

"又伴游人宿杜城":又独自在这杜城留宿。

# 杜城:即下杜城,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十五里下杜村。

"还似昔年残梦里":眼前的景象仍像往昔残存的梦境,

"透帘斜月独闻莺":唯有帘外斜照的月光与孤寂的莺啼相伴。

# 斜月:这里指初升的月亮。一本作“新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城南亡友别墅》为唐代温庭筠所作的七言绝句。诗的首句借助落花、流水这两个典型意象,自然地引出对浮生若梦、时光匆匆的感慨,即“叹浮生”。次句中的“又”字,明确表明诗人是故地重游,眼前的景致触发了往昔的回忆。“还似”二字起到了关键的连接作用,将前两句对当下情景的感慨与后两句对往昔岁月的追忆紧密相连,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因故人已逝、旧景难追而生发的悲伤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人诗。诗中借助落花、流水的意象感叹时光流逝,以故地重游的所见所感,通过“又”“还似”等词,将抚今追昔串联,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深切怀念以及故地重游时内心涌起的浓重悲伤。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水流花落叹浮生”,诗人借“水流”“花落”这两个衰败、消逝意味浓重的自然景象,抒发内心对人生如浮萍般漂泊不定的感慨。目睹花瓣凋零随水流去,触景生情,以“叹”直白宣泄出对浮生无常的喟叹,将抽象的人生境遇具象化,情与景相融,奠定全诗伤感基调。对比:“又伴游人宿杜城”,“又”字是关键,暗示此地留宿非首次,往昔有亡友相伴,同赏此地风光、共度美好时光;如今虽仍有“游人”在侧,身份却已转变,不再是知心旧友。今昔场景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落差感,往昔欢乐与当下寂寥碰撞,怀念之情与孤独之感交织,更添愁绪。象征:“水流花落”在诗中有象征意味,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捉摸。花瓣娇艳却终随流水而去,恰似人生的繁华易逝,青春年少、挚友相伴的美好时光一去不返,诗人借这一意象,深刻表达出对生命历程变幻莫测的无奈与悲哀,让诗意超越眼前实景,蕴含更深哲理。

3. 分段赏析

“水流花落叹浮生”:开篇营造出一种感伤氛围,诗人眼见水流潺潺、花瓣飘落,这些自然景象本就带有消逝、凋零之意,触动心弦,一个“叹”字直抒胸臆,感慨人生如同这流水落花一般,漂浮不定、充满无奈,既点明时光易逝、世事无常,又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流露出对人生境遇的喟叹。“又伴游人宿杜城”:“又”字暗示诗人不是首次留宿此地,往昔或有亡友相伴,如今却只剩自己,突出了今昔对比的落差感;“伴游人”看似身边有人,实则更衬孤独,因为身边之人已非昔日知心,在这杜城的留宿中,满心都是对过往与亡友同游时光的怀念,寂寥之情愈发浓烈。“还似昔年残梦里”:“还似”一词宛如一条纽带,巧妙地将现实与往昔勾连起来,让思绪瞬间穿梭回过去。“昔年”点明回忆的时间,“残梦”二字则给往昔蒙上一层虚幻、破碎之感,意味着曾经美好的过往如今只能在残缺不全的梦境中找寻,饱含着对亡友的思念,以及对逝去岁月无法追回的怅惘。“透帘斜月独闻莺”: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凄清的画面,深夜月光透过帘子洒下,万籁俱寂中唯有莺啼声传来,一个“独”字力透纸背,将诗人的孤独寂寞渲染到极致。在这亡友曾住的别墅里,没有了昔日的欢声笑语,只剩自己形单影只,被这斜月照着,听着那打破寂静的莺啼,满心悲戚,把诗人对亡友的怀念和当下自身的孤寂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微《无题》

下一篇:唐·卢仝《示添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