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朝代:唐作者:赵嘏浏览量:1
shuí
jiā
chuī
huà
lóu
zhōng
duàn
shēng
suí
duàn
fēng
xiǎng
è
xíng
yún
héng
luò
qīng
lěng
yuè
dào
lián
lóng
xìng
lái
sān
nòng
yǒu
huán
jiù
piān
huái
怀
róng
zhī
rén
zài
fǒu
yīn
liáo
liàng
shàng
piāo
kōng

译文

是谁在美丽的楼阁上吹笛子,悦耳的笛声随着轻风断断续续传来。当笛声嘹亮时,就像横在碧蓝的天空上阻遏来往的浮云,当笛声清和时,就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来。笛声优美,就像当年桓伊随兴所至为王徽之奏的三首曲子,而曲调的优雅更让人想起马融的笛赋中所用的词句。一曲吹毕,不知道吹奏的人是否还在画楼上,而那嘹亮的笛声却好像还飘荡在空中,久久淡散。

逐句剖析

"谁家吹笛画楼中":是谁在美丽的楼阁上吹笛子,

# 画楼:雕梁画栋的楼阁。

"断续声随断续风":悦耳的笛声随着轻风断断续续传来。

"响遏行云横碧落":当笛声嘹亮时,就像横在碧蓝的天空上阻遏来往的浮云,

# 碧落:天空。道家称天空为碧落。,遏:止住。

"清和冷月到帘栊":当笛声清和时,就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来。

# 帘栊:挂着帘子的窗户。,清:清越。形容笛声清悠高扬。

"兴来三弄有桓子":笛声优美,就像当年桓伊随兴所至为王徽之奏的三首曲子,

# 桓子:晋朝的桓伊。,三弄:指《梅花三弄》。

"赋就一篇怀马融":而曲调的优雅更让人想起马融的笛赋中所用的词句。

# 马融:汉朝人。有《笛赋》一篇。

"曲罢不知人在否":一曲吹毕,不知道吹奏的人是否还在画楼上,

"余音嘹亮尚飘空":而那嘹亮的笛声却好像还飘荡在空中,久久淡散。

# 尚: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笛》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专注描写笛声之妙。首联交代笛声来源;颔联以“响遏行云”正面刻画笛声;颈联引用古事侧面衬托笛声感染力;尾联以“余音绕梁”及人物感受勾勒出清空的艺术境界。全诗篇幅精炼,通过多样手法赋予有限形式以充实内容,层层递进的形象描写增强了艺术真实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赵嘏(806?~852),唐代诗人。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流畅,律切工稳,与杜牧、许浑的诗风相近。诗作中时有警句,所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二句,为杜牧激赏,称其“赵倚楼”。代表作品有《长安秋望》《寄归》。著有《渭南诗集》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通过交代笛声来源、正面刻画与侧面衬托笛声、勾勒艺术境界等,展现了笛声的美妙,体现了多样手法下充实的内容与层次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化用典故,“桓子”指东晋桓伊,他曾为王子猷吹奏笛子三弄,此处以桓伊吹笛的雅事侧面烘托笛声的高雅;“马融”是东汉文人,曾作《长笛赋》,诗人借马融赋笛之事,暗指所闻笛声令人联想到佳作,增强了笛声的文化韵味。侧面描写:“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通过侧面烘托表现笛声魅力,曲终后不知吹笛人是否还在画楼中,唯有嘹亮余音在空中飘荡,以听众的怅惘与余音的萦绕,间接突出笛声的感染力。正面描写:“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正面刻画笛声。前句用“响遏行云”形容笛声高亢,仿佛能阻止行云流动,直接展现声音的强劲穿透力;后句以“清和”状笛声清越平和,又写其与冷月清辉一同飘至帘栊,直观呈现笛声的清雅意境。反衬:以实衬虚,“清和冷月到帘栊”一句中,“冷月”是可见的实景,笛音则是无形的虚声。诗人借清冷月光洒至帘栊的画面,反衬出笛音的悠扬清越、萦绕不绝。

3. 分段赏析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两句是对笛声场景的勾勒。以问句起笔,营造出寻声探源的悬念感,“画楼”点明笛声出处的雅致;“断续声”与“断续风”形成复沓,既写实般描绘笛声随风吹送、时断时续的动态,又以简洁语言构筑出悠扬缥缈的诗意氛围,虽未直接写笛声之妙,却通过场景渲染传递出无穷韵味,体现出诗歌“有韵味”比精雕字句更动人的艺术特质。“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两句是对笛声的正面刻画与烘托。“响遏行云”化用典故,以声音阻遏行云的夸张想象,极写笛声的清越嘹亮、穿透力强;“清和冷月”则别出心裁,将不可见的笛音与可见的月光相勾连,笛声的清冷柔和仿佛随月光流淌至帘栊,以视觉意象反衬听觉感受,虚实结合,营造出空灵澄澈的艺术境界。“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两句是对笛声的侧面联想。援引“桓子(桓伊)三弄”的典故,暗指吹笛者的雅兴与技艺可与古人媲美;“怀马融”则以汉代马融作《长笛赋》的典故,含蓄赞美笛声激发的文人情怀,借历史典故拓展诗意厚度,从文化层面烘托笛声的感染力与典雅意趣。“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两句是对笛声余韵的描摹。以“不知人在否”的疑问收束寻声的脉络,留下吹笛人是否仍在画楼的想象空间;“余音嘹亮尚飘空”则以具象化的“飘空”姿态,将无形的余韵转化为可感知的画面,既呼应首联的断续笛声,又以余韵绕梁的留白,强化笛声的美妙悠长,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体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篇幅短小,却因作者运用多样手法,从“闻”的角度对笛声展开全方位描摹。这使得有限的形式承载了充实内容,且形象描写富有层次感,给予读者真实的艺术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建《照镜》

下一篇:唐·柳宗元《乐府杂曲·鼓吹铙歌·东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