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jiāng
wǎn

朝代:唐作者:赵嘏浏览量:1
máng
máng
ǎi
ǎi
shī
西
dōng
liǔ
sāng
cūn
chù
chù
tóng
shù
shēng
fān
yǐng
jìn
shuǐ
qín
fēi
yáng
zhōng

译文

雾气茫茫弥漫,完全迷失了东西方向,沿岸柳浦与桑村,处处景色都大致相同。戍楼鼓声响起,江面上帆影消失,夕阳映照之中,水鸟忽然惊飞而起。

逐句剖析

"茫茫霭霭失西东":雾气茫茫弥漫,完全迷失了东西方向,

# 失西东:不辨西东。,霭霭:云盛貌。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

"柳浦桑村处处同":沿岸柳浦与桑村,处处景色都大致相同。

# 浦:水滨。

"戍鼓一声帆影尽":戍楼鼓声响起,江面上帆影消失,

# 戍鼓:驻军的鼓声。

"水禽飞起夕阳中":夕阳映照之中,水鸟忽然惊飞而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江晚泊》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描写暮霭弥漫、方向难辨的江面;次句描绘两岸柳桑成荫、村落相似的景致;第三句用戍楼鼓声衬托帆影渐隐的寂寥;末句点睛于禽鸟惊飞、残阳铺水的动态画面。全诗通过对江边空阔、冷落、寂寥暮色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晚泊时孤寂怅惘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赵嘏(806?~852),唐代诗人。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流畅,律切工稳,与杜牧、许浑的诗风相近。诗作中时有警句,所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二句,为杜牧激赏,称其“赵倚楼”。代表作品有《长安秋望》《寄归》。著有《渭南诗集》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描绘了西江傍晚泊船时的景象,通过茫茫霭霭的雾气、处处相似的柳浦桑村、响起的戍鼓、消失的帆影以及夕阳中飞起的水禽等意象,展现了江边暮色苍茫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行旅中的孤独与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描绘雾气弥漫、村落模糊的静态场景,构成了一幅​​凝固的、无边际的静谧画卷;“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中戍鼓的声响打破了静态的氛围,水禽突然从水面飞起,打破了水面的平静,形成动静结合的节奏变化,营造出富有层次感的画面意境。反衬:以动衬静,“水禽飞起夕阳中”一句,描绘鸥鹭在暮色中突然振翅的瞬间,这一动态描写打破了前文的静寂,却又更衬托出暮色下的冷落与寂寥,自然流露出晚泊时的孤寂心绪。

3. 分段赏析

首句“茫茫霭霭失西东”描绘暮霭弥漫、方向难辨的江面。“茫茫霭霭”形容雾气浓重、视野模糊的状态,“失西东”则进一步强调因雾气笼罩而分不清方向。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江面朦胧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幅空阔、冷落、寂寥的基调。次句“柳浦桑村处处同”展现两岸柳桑成荫、村落相似的景致。“柳浦”指柳树成荫的水边,“桑村”指种满桑树的村庄,二者都是江南常见的景物。诗人用“处处同”表明雾中景物模糊难辨,远近村落、河岸的柳树与桑林都显得雷同,进一步强化了朦胧感,也暗含了漂泊者对环境的陌生与疏离。第三句“戍鼓一声帆影尽”以戍楼鼓声衬托帆影渐隐的寂寥;这句由静转动,引入声音与动态。“戍鼓”是边防驻军的鼓声,暗示江边可能有军事设施或交通要道;“帆影尽”指船只因暮色或鼓声而纷纷停泊。这一句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写出傍晚时分江面由繁忙归于寂静的过程。末句“水禽飞起夕阳中”以景结情,点睛于禽鸟惊飞、残阳铺水的动态画面。“水禽”指江边的水鸟,如鸥鹭之类;“飞起夕阳中”描绘它们在暮色中突然振翅的瞬间。这一动态描写既打破了前文的静寂,又以鸟儿的自由反衬人的孤独、寂寥。诗人用生花妙笔,描摹江天景象,有声有色,十分真切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凡江行入暮时,上下舟樯,次第卸帆收港,江空无人,烟水迷茫中,唯有水禽翔泊。此诗诚善写江天入暮,空阔萧寥之状。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成彦雄《暮春日宴溪亭》

下一篇:唐·戴叔伦《寄司空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