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出桐柏":淮河发源于桐柏山,
"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向东奔流千里不停歇;
# 遥遥:一作悠悠。
"淝水出其侧":淝水从旁流出,
"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却只能流淌百里便汇入淮河。
"寿州属县有安丰":寿州下辖的安丰县,
"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唐贞元年间有个董生召南在此隐居行善。
"刺史不能荐":刺史不推荐他,
"天子不闻名声":天子也不知他的名声。
"爵禄不及门":爵位俸禄不登家门,
"门外惟有吏":门外只有官吏,
"日来征租更索钱":每日来催租讨钱。
"嗟哉董生朝出耕":可叹董生啊!白天耕作,
# 耕:一作至。
"夜归读古人书":夜晚归来读古书,
"尽日不得息":整日不得休息。
"或山而樵":有时上山砍柴,
# 而:一作于。
"或水而渔":有时下河捕鱼。
# 而:一作于。
"入厨具甘旨":回家就备办可口的食物,
"上堂问起居":到堂上问候父母生活。
"父母不戚戚":父母不忧愁,
"妻子不咨咨":妻子儿女不叹息。
"嗟哉董生孝且慈":可叹董生孝顺仁慈,
"人不识":世人不理解,
"惟有天翁知":唯有上天知晓,
"生祥下瑞无时期":祥瑞降临没有定期。
"家有狗乳出求食":家里母狗哺乳外出觅食,
"鸡来哺其儿":鸡来喂养狗的幼崽。
"啄啄庭中拾虫蚁":小鸡啄食庭院虫蚁喂狗崽,
"哺之不食鸣声悲":狗崽不吃,悲声啼鸣。
"彷徨踯躅久不去":鸡徘徊不肯离开,
"以翼来覆待狗归":张开翅膀护着狗崽,等待母狗归来。
"嗟哉董生":可叹董生啊,
"谁将与俦":谁能和他相比?
"时之人":当今世人,
"夫妻相虐":夫妻互相虐待,
"兄弟为雠":兄弟反目成仇。
"食君之禄":享受俸禄,
"而令父母愁":却让父母忧愁。
"亦独何心":人心何其冷漠,
"嗟哉董生无与俦":可叹董生啊,无人能比!
# 无与俦:或作谁将与俦,或作谁与俦。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人物事迹与社会现实的古体诗。诗中写安丰县隐士董邵南耕读行孝的生活,展现其孝慈品德,又以“刺史不荐”“夫妻相虐”等现实对比,揭露中唐吏治腐败与礼教问题,表达对董生的赞美和对现实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铺陈:诗中以“淮水”“淝水”地理起笔铺陈,引出安丰董生;用“朝耕夜读”“具甘旨问起居”铺写其日常;以“狗乳鸡哺”铺陈祥瑞;再以“刺史不荐”“夫妻相虐”铺陈现实,多重铺陈凸显董生品德与社会矛盾。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淮水出桐柏,……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诗歌以淮水、淝水的奔涌与短促对比开篇,淮水“千里不能休”象征董生坚韧不拔的精神,淝水“百里入淮”则暗喻其虽才华横溢却未得施展的命运。这种自然景观的铺陈,既突出了人物出场,又以水流意象隐喻董生“虽困厄而志不屈”的品格。第二段:“寿州属县有安丰……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此段以散文式笔法直述董生隐居安丰的境遇。刺史不荐、天子不闻的困境,与“门外吏卒催租”的细节,凸显中唐寒门才士的生存压力。韩愈以冷静客观的叙述,批判科举制度与官僚体系的失职,为后文董生的道德坚守作反衬。第三段:“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无时期。”连用四个“嗟哉”形成情感高潮,通过“耕读不辍”“奉亲问起居”等细节,塑造董生“孝且慈”的完人形象。诗中“天翁知祥瑞”的浪漫笔法,既是对儒家伦理的礼赞,也暗含对朝廷忽视贤才的愤懑——唯有上天能识其德。第四段:“家有狗乳出求食……以翼来覆待狗归。”此段通过家犬哺幼、鸡雏护狗的奇特意象,以动物界的温情反衬人间冷漠。鸡犬尚知互助,而世人“夫妻相虐,兄弟为雠”,形成强烈对比。韩愈借物喻人,既凸显董生德行的感化力量,又批判社会道德沦丧。第五段:“时之人……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结尾四叹层层递进,从“谁将与俦”的孤独,到“食君禄令父母愁”的质问,最终以“无与俦”的决绝作结。韩愈将董生的个体悲剧升华为时代困境:贤者困顿于下,庸者窃据高位,直指中唐政治腐败与人才埋没之弊。
# 近俚近质处,乐府本色(“日来”句下)。亦以俚俗胜(“以翼”句下)。)。锻语刻酷警动(“亦独”句下)。长短句错,是仿古乐府,意调亦仿佛似之。汪琬曰:叙事质而不俚,琐而不俗,是谓古节古意。
清朱彝尊《批韩诗》
# 俞场曰:古诗长短句,盛于太白,如《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实为公所取法者,其奇横偏在用韵处贯下一笔,然后截住,以足上意,如“尽日不得息”、“亦独何心”等句是也。
唐韩愈《昌黎先生诗集注》
# 唐人乐府类皆以礼丽之辞为之。自李太白出,斟酌于《离骚》、古乐府之间、而为之一变。公诗近之。
清汪森《韩柳诗选》
# 韩诗至《石鼓歌》而才情纵恣已极,至《嗟哉董生行》,则骎骎淫于卢仝矣。古人所以戒入鲍鱼之肆。附黄白山评:此退之自谓“才大无所不可”耳,岂胸无主张,容易渐染于人者!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昌黎《董牛行》不循句法,却是易路。
清吴乔《围炉诗话》
# 《嗟哉董生行》,实用文体为诗,更讳不得。然其驰骋跌宕,音节疾徐,实是乐府长短句,不害其似文也。凡称“行”者,音调贵乎流走。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直白少文,正是不可及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神味古淡,节族自然,集中寡二少双,惟《琴操》间有近之者。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鸡狗一段,形容物类相感、其说理本《易•中孚》“信及豚鱼”,其行文设色,又用《史记》李广射虎、苏武牧牴,细碎事极为铺张。此所谓人所应有,我不必有,人所应无,我不必无也。然其实总在《三百篇》,如“我徂东山”,叹恤士卒三年未归者,正言不过一二,瓜敦、熠耀、鹳垤、鹿场,娓娓言之。汉乐府犹得此法,如《上留田》之瓜蒂是也。
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上一篇:唐·雍裕之《残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