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jūn
shī
shǒu
èr

朝代:魏晋作者:王粲浏览量:2
liáng
fēng
qiū
jié
diǎn
gào
xiáng
xíng
jūn
shùn
shí
huán
huán
dōng
nán
zhēng
fàn
zhōu
gài
cháng
chuān
chén
jiōng
zhēng
huái
怀
qīn
shuí
néng
liàn
qíng
jīn
zhōu
qiáng
juàn
juàn
chéng
āi
dōng
shān
rén
kuì
rán
gǎn
guàn
míng
yuè
ān
chù
rén
shuí
huò
héng
níng
rén
cóng
gōng
dàn
zhé
sān
líng
jīn
shén
shī
zàn
wǎng
píng
qīn
ēn
shū
jié
zhōng
zhēn
yòng
bào
cān
chéng
pēng
xìng
shì
ruò
chōu
yíng
jiāng
bǐng
xiān
dēng
gǎn
tīng
jīn
shēng

译文

肃杀的秋季凉风已至,就该慎重考虑征伐之事了。我们主公适时去出征,英勇大军出征讨伐孙权。出征的船队覆盖江面,陈列的士兵遍布郊野。征战将士思念着亲人,谁能没有眷念的感情。抚摸着衣襟倚靠着桅杆,眷顾不已想着邺城。让人同情《东山》主人公,鹳鸟长鸣唤起心中的悲伤。日月运行不止,人处战乱之中,又怎能得到安宁。古人随周公征战,一去就是三年。主公的神勇之师,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取胜。舍弃与家人的深厚感情,为此次征战贡献力量竭尽忠贞。只怕我力微德薄,作用还抵不上一个平常人,只有诚心报答无功而受禄的恩遇。自己终日感慨,报恩的思绪萦绕于心。建功立业只愿做先锋,哪还顾得上听鸣金而停止。

逐句剖析

"凉风厉秋节":肃杀的秋季凉风已至,

# 秋节:秋季。厉秋节,到了用兵的季节。据《礼记·月令》载:孟秋之月凉风至,始行杀戮之事。天子于是命令将帅,整顿军队,以征不义。,厉:整肃。

"司典告详刑":就该慎重考虑征伐之事了。

# 详刑:亦作“祥刑”,指决狱应该审慎,善于用刑。,司典:主管刑法之官。

"我君顺时发":我们主公适时去出征,

# 时:时令。《礼记》:“举事必须其时。”,顺:适应。,我君:指曹操,

"桓桓东南征":英勇大军出征讨伐孙权。

# 东南征:指征讨孙权。,桓桓:武勇的样子。

"泛舟盖长川":出征的船队覆盖江面,

# 盖长川:覆盖水面。,泛舟:行船。

"陈卒被隰坰":陈列的士兵遍布郊野。

# 坰:遥远的郊野。《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埛。”,隰:低洼的地方。,被:覆盖。,陈卒:排列起来的士兵。

"征夫怀亲戚":征战将士思念着亲人,

# 亲戚:亲人。,征夫:出征的士兵。

"谁能无恋情":谁能没有眷念的感情。

# 恋情:依恋之情。

"拊衿倚舟樯":抚摸着衣襟倚靠着桅杆,

# 樯:船的桅杆。,衿:衣襟。,拊:同“抚”,抚摸。

"眷眷思邺城":眷顾不已想着邺城。

# 眷眷:依恋不舍的样子。诗人在《登楼赋》中有“情眷眷而怀归兮”之句,其“眷眷”之意与此相同。

"哀彼东山人":让人同情《东山》主人公,

# 东山人:指《东山》诗的作者。东山:《诗经·豳风》中的一篇,描写古代征战的生活和士兵对往事、故乡、亲人的思念。

"喟然感鹳鸣":鹳鸟长鸣唤起心中的悲伤。

# 鹳:鸟名,形状似鹤。感鹳鸣,鹳之鸣令人感伤。《诗经·东山》中有“鹳鸣于垤,妇叹于室”之句。,喟然:叹息的样子。

"日月不安处":日月运行不止,

# 安处:安宁的生活处境,意谓没有战事。

"人谁获恒宁":人处战乱之中,又怎能得到安宁。

# 恒:一作“常”。

"昔人从公旦":古人随周公征战,

# 公旦:指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

"一徂辄三龄":一去就是三年。

# 三龄:三年。,辄:就。,徂:往。

"今我神武师":主公的神勇之师,

# 神武:英勇威武。神武师,指曹操南征的队伍。

"暂往必速平":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取胜。

# 速平:迅速平定。

"弃余亲睦恩":舍弃与家人的深厚感情,

# 亲睦恩:指父母、妻子之情。

"输力竭忠贞":为此次征战贡献力量竭尽忠贞。

# 输力:尽力。

"惧无一夫用":只怕我力微德薄,作用还抵不上一个平常人,

# 一夫:一个普通的男人。

"报我素餐诚":只有诚心报答无功而受禄的恩遇。

# 素餐:白吃饭,意谓不劳而食。《诗经·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夙夜自恲性":自己终日感慨,

# 恲:流露,形于颜色。《淮南子·齐俗训》:“仁发恲以见容。”,夙夜:早晚,即整天。

"思逝若抽萦":报恩的思绪萦绕于心。

# 萦:缠绕。

"将秉先登羽":建功立业只愿做先锋,

# 羽:箭羽。先登羽,先行出战,喻建功心切。李善注引《东观汉记》:“贾复击青犊于射犬,被羽先登,所向皆靡。”

"岂敢听金声":哪还顾得上听鸣金而停止。

# 金声:指军中鸣金收兵的号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从军诗五首(其二)》是东汉王粲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全诗开篇先刻画出征的时节与出发前的情景;随后笔锋转换,由景物描写转入情感抒发,道出战士离开家乡奔赴战场时的悲壮心情;接着颂扬将士们倾尽忠诚、奋勇向前的激昂决心;结尾则表明自身建功立业的志向与期盼。全诗从景入手渐入情感,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流畅,行文曲折委婉,在笔墨转换间更显巧妙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初平四年,王粲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代表作品有《七哀诗》《登楼赋》。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十月,曹操率军南下征讨孙权,王粲随行出征。这组诗里的第二首以及其后的三首作品,均创作于大军向南进军的途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征战诗。描绘了出征时机、战前场面,借景抒情展现战士离乡赴战的悲壮,赞美将士忠贞向前的决心,表达诗人自身建功立业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对比:“昔人从公旦,一徂辄三龄”与“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形成对比。“昔人从公旦,一徂辄三龄”说往昔之人跟随周公旦出征,一去就是三年,体现古时征战的漫长;“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则强调当下“神武师”出兵能迅速平定,突出军队的强大战力与必胜信心,通过古今出征情况差异,凸显此次征战的优势。用典:“昔人从公旦,一徂辄三龄”巧用周公旦相关典故。诗中“公旦”即周公旦,为西周初期辅政重臣,常率军征战、稳定局势。此处借“有人追随周公旦出征,一去历经多年征战”的历史典故,关联古时征战久役情境,与当下“神武师”出征形成呼应,以历史古事为参照背景,增添诗歌历史厚重感,借往昔征战时长,反映出对“神武师暂往速平”的信心,也为后文将士愿舍亲赴战、表忠贞决心做情感与叙事铺垫。

3. 分段赏析

“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我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这四句点明出征背景与缘由。“凉风厉秋节”以秋日肃杀之风,渲染出征氛围,“司典告详刑”从制度层面铺垫,表明军事行动有法可依。“我君顺时发”强调行动顺应天时,“桓桓东南征”展现军队气势,凸显此次出征的合理性与威慑力,为后文描写军容、抒发情思奠基。“泛舟盖长川,陈卒被隰坰。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恋情”,前两句绘军容之盛,“泛舟盖长川”写战船密布江面,“陈卒被隰坰”描写士兵布满郊野,尽显军队规模宏大。后两句转写征夫之情,“怀亲戚”直述思念,“谁能无恋情”以反问强化,在强盛军容与征夫柔情对比中,展现战争下人性的复杂,为后文情感深化蓄势。“拊衿倚舟樯,眷眷思邺城。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鹳鸣”,延续征夫情感抒发。“拊衿倚舟樯”以动作刻画,呈现征夫凭栏怀远之态;“眷眷思邺城”点明思念故乡(邺城代指家乡)。“哀彼东山人”借《诗经・东山》典故,关联往昔征战之苦;“喟然感鹳鸣”以鹳鸣之声添悲戚,在思乡愁绪里,融入对战争的隐忧。“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恒宁。昔人从公旦,一徂辄三龄”,由个体情思上升至对世事的思考。“日月不安处”感叹时局动荡,“人谁获恒宁”发出了众人难安之问,揭示战争对民生的破坏。“昔人从公旦,一徂辄三龄”引用古事,说往昔从征久别,衬托出当下征战,为后文将士决心做反衬,凸显舍家报国的不易。“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弃余亲睦恩,输力竭忠贞”,展现将士报国决心。“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彰显军队自信与战力,对比往昔征战,突出此次必胜信念。“弃余亲睦恩”表明舍却亲情,“输力竭忠贞”直陈效忠决心,在家国抉择间,凸显将士慷慨赴难的担当。“惧无一夫用,报我素餐诚。夙夜自恲性,思逝若抽萦”,聚焦诗人自我情志。“惧无一夫用”表明担忧无用武之地,“报我素餐诚”显愿以功抵“无功食禄”之愧。“夙夜自恲性”写日夜砥砺心性,“思逝若抽萦”表明心绪急切如同抽丝一样,体现诗人渴望建功、不负使命的热忱。“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收束全诗,强化决心。“将秉先登羽”以“先登羽”喻冲锋在前,展现奋勇争先姿态,表明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愿望;“岂敢听金声”表示不惧战、不退缩,与开篇出征气势呼应,凸显将士(含诗人)舍生忘死、矢志平乱的忠贞,也暗合其“病逝征战途中”的悲壮结局。

4. 作品点评

全篇以景起笔,渐次融入情思,层层递升,过渡流畅自然,行文曲折婉转,于转换间尽显笔法之妙,每换一处笔墨,都有新意境生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粲《从军诗》曰“讨彼东南夷”者,乃建安十三年戊子,曹操败于赤壁事,故又曰“白露沾裳衣,愁思当告谁”也。其曰“相公征关右”者,乃建安十六年,操平韩遂、马超,故又曰“拓地三千里”也。其曰“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者,当是建安十八年进军濡须,相守一月退军之事,故又曰“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也。赤壁、濡须事,措词得体。

明末清初学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

# (“凉风厉秋节”篇)立言得体,调并苍劲,古质之笔,不及汉而高于晋。汉人笔古,然情更流丽;晋人亦苍,然视此较近。

清诗人诗论家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凉风厉秋节”篇)武帝既胜张鲁,乃大兴伐吴。此章说士卒出门恋家之苦。至末“弃余”云云,见不顾离家背井之苦,而奋勇先登,是军师之用命也。军师用命而犹然败绩,是主人之失算也。其云“速平”,固是慰军师;其引周公,固是美相臣,然却有深意。盖曰:“才如周公,而征东犹烦三年,况今才未必过周公,而敌大于周公之敌乎?曰:“暂征必速平”,有轻敌之意,必者,不必也。

清作家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六

# (“凉风厉秋节”篇)末写己欲竭忠贞之节,却以人情恋土、不乐从征作一番顿折,以反衬下受恩既深,不特不敢恋土,并欲执羽先登。若复铺叙兵威,便与上篇成印板文字,可想其换笔换墨之妙。

清文学家、诗论家于光华《〈文选〉集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应玚《别诗二首(其一)》

下一篇:魏晋·石崇《大雅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