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dēng
gāo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1
qīng
shān
yuǎn
jìn
dài
huáng
zhōu
jǐng
chóng
yáng
shàng
běi
lóu
xiē
tíng
gāo
xiān
rùn
shuāng
fēi
tiān
yuàn
qiū
zhū
chā
bìn
huā
shòu
寿
fěi
cuì
héng
chāi
zuò
chóu
màn
shuō
táo
qián
xià
zuì
zēng
jiàn
fēng
liú

译文

周边青山连绵连带京城万象,为看重阳初晴景象登上北楼。雨停歇高亭旁水珠浸润菊花,霜花飞花园里香梨已待丰收。莱萸插满鬓发菊花益于延寿,玉钗美女醉姿如舞让人忧愁。休说陶渊明东篱下畅饮酣醉,他几时领略过这快乐的风流?

逐句剖析

"青山远近带皇州":周边青山连绵连带京城万象,

# 皇州:帝都,京城。

"霁景重阳上北楼":为看重阳初晴景象登上北楼。

# 霁景:雨后晴明的景色。

"雨歇亭皋仙菊润":雨停歇高亭旁水珠浸润菊花,

# 皋:通“高”。

"霜飞天苑御梨秋":霜花飞花园里香梨已待丰收。

#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

"茱萸插鬓花宜寿":莱萸插满鬓发菊花益于延寿,

# 插鬓:重阳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

"翡翠横钗舞作愁":玉钗美女醉姿如舞让人忧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休说陶渊明东篱下畅饮酣醉,

# 漫说:犹休说。

"何曾得见此风流":他几时领略过这快乐的风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日登高》是唐代王昌龄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重阳登高为线索,首联点明秋雨初晴的重阳时节,描绘长安城青山环绕的壮丽背景;颔联刻画皇家园林中秋菊带露、霜染梨树的精致景象,凸显宫廷气象;颈联以“茱萸插鬓”的民俗细节与“翡翠舞愁”的宴乐场景,交织出节庆欢愉与韶华易逝的复杂情愫;尾联反用陶渊明隐逸典故,借“何曾得见此风流”之语,既展现盛唐皇家重阳庆典的恢弘场面,更流露出诗人对大唐盛世气象的赞叹与自豪之情。全诗对仗工稳,意象富丽,展现了开阔的时代视野与深邃的文化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九日登高》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节令诗。全诗以明丽洒脱的笔调描绘重阳盛景,既展现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气象与诗人昂扬的精神面貌,又在欢庆表象下隐现思乡之愁与对仕途的微妙期许。

2. 分段赏析

首联“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开篇以“青山带皇州”勾勒出长安城(皇州)被层叠青山环抱的壮阔地理格局。“霁景重阳”既点明雨后初晴的重阳节令,又暗含“登高避灾”的民俗传统,“上北楼”则切入具体视角,由远及近引出下文。颔联“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仙菊润”指雨后皇家园林(亭皋)的菊花凝露绽放,“仙”字赋予其超逸气质,暗合重阳赏菊习俗。“御梨秋”则指宫苑(天苑)梨树覆霜,点明深秋时令,“御”字凸显皇家气象,与“仙菊”构成尊贵与清雅的双重意境。颈联“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插鬓”再现重阳插茱萸辟邪求寿的民俗,缀以“花宜寿”的吉祥寓意。舞姬头戴翡翠发钗,本应欢庆却“舞作愁”,暗藏盛世繁华下的个体怅惘,似有对韶华易逝或君恩难久的隐忧。尾联“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前一句表面否定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隐逸风流,实则以陶潜为参照,突显眼前皇家重阳盛宴的宏大气象。后句中的“此风流”既指皇家园林的壮丽景致,亦暗含对盛唐国力的礼赞,体现王昌龄作为宫廷诗人的时代自豪感。

3. 作品点评

《九日登高》是王昌龄的一首重阳节应景之作,以明快自然的笔触描绘节日盛景,展现了诗人登高赏秋时的轻松心境。全诗紧扣重阳主题,前两联以“青山带皇州”“仙菊润”“御梨秋”等意象,勾勒出雨后秋色澄明、菊梨丰美的自然画卷,画面清新开阔;后两联聚焦民俗风情,“茱萸插鬓”“菊酒祝寿”等场景生动鲜活,末句“翡翠横钗舞作愁”更以舞者娇俏姿态平添趣味。诗中虽暗含对陶渊明归隐的联想,但整体基调昂扬洒脱,语言流畅明丽,通过对山水、物产、人情的白描式呈现,既记录了唐代重阳风俗的热烈氛围,又传递出诗人对太平盛世的欣然悦纳。此诗避开了沉郁的悲秋传统,以轻快笔调展现节日欢愉,体现了盛唐文人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山甫《遣怀》

下一篇:唐·温庭筠《赠知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