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áo
chōng
chèng
xiàng

朝代:魏晋作者:陈寿浏览量:2
cáo
chōng
shēng
liù
suì
zhì
suǒ
yǒu
ruò
chéng
rén
zhī
zhì
shí
sūn
quán
céng
zhì
xiàng
tài
zhī
jīn
zhòng
fǎng
访
zhī
qún
xià
xián
néng
chū
chōng
yuē
:“
:“
zhì
xiàng
chuán
zhī
shàng
ér
shuǐ
hén
suǒ
zhì
chēng
zài
zhī
jiào
zhī
。”
。”
tài
yuè
shī
xíng
yān

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当时孙权送来了一头大象,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手下群臣,但手下群臣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先把大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这些物品,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逐句剖析

"曹冲生五六岁":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

# 生:长到。

"智意所及":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

# 及:比得上。,智意:智谋。

"有若成人之智":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

# 若:仿佛,比得上。

"时孙权曾致巨象":当时孙权送来了一头大象,

# 致:送。

"太祖欲知其斤重":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

# 欲:想要。,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

"访之群下":询问手下群臣,

# 群下:手下群臣。,访:询问。

"咸莫能出其理":但手下群臣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 出其理:想出称象的办法。其:指称象这件事。理:道理,办法。,咸:都、全部。

"冲曰":曹冲说:“

"置象大船之上":先把大象放到大船上,

# 置:安放。

"而刻其水痕所至":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

"称物以载之":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

# 物:物品。

"则校可知":称这些物品,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 校:通“较”,比较。

"太祖悦":曹操听了很高兴,

# 悦:高兴。

"即施行焉":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 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焉:这、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曹冲称象》出自西晋陈寿所作《三国志》中的一篇文。短短篇章,却鲜活勾勒出幼年曹冲的聪慧形象。彼时,曹操获孙权所赠巨象,欲知其重,然而群臣皆无良策。关键时刻,曹冲灵机一动,想出妙招:先将大象置于船上,于船身标记水位,随后以诸多物品替代大象,凭借观察水位变化来推算大象重量。曹操见此,对曹冲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旋即采纳此计。这段文字,不仅凸显曹冲的过人智慧,更展现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特质,面对难题时那份从容自信,亦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史学家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年时聪慧好学,并拜南充人谯周为师。在蜀汉为观阁令史,因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屡遭谴黜。入晋,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陈寿以才学成名,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分成三书,即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条分缕析,平行叙述,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另著有《古国志》《益部耆旧传》《蜀相诸葛亮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曹冲年少却聪慧过人的形象。“五六岁”点明其年龄之小,与“成人之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智力的超常,为后文展现其智慧埋下伏笔。“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交代了事件的背景。孙权送巨象,太祖想知其重量,而手下群臣“咸莫能出其理”,这一情节不仅引出了问题,更通过众人的无计可施,反衬出后文曹冲办法的巧妙,营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氛围。“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这是曹冲智慧的具体体现。他的话语简洁明了,却蕴含着巧妙的逻辑——利用水的浮力原理,将大象的重量转化为可称量的物品重量。这种化整为零、间接测量的方法,展现了他超出年龄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语言虽朴素却精准地传达了核心想法。“太祖悦,即施行焉”,以太祖的反应作结。“悦”字体现了太祖对曹冲办法的认可和赞赏,“即施行焉”则说明这个办法切实可行,从侧面印证了曹冲的聪明才智,也让整个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乐府》

下一篇:魏晋·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