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行道":华佗走在路上,
"见一人病咽塞":看见有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
# 塞:堵住,这里指寄生虫载住喉咙。
"嗜食而不得下":想要吃东西却咽不下去,
"家人车载欲往就医":家里人正想要用车载着他去看病。
# 就:靠近。,欲:将要。
"佗闻其呻吟":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
"驻车往视":就停车去诊视,
# 驻:停住车马,这里引申到停留。
"语之曰":告诉他们说:“
"向来道边有卖饼家":刚才我来的路上有家卖饼的,
# 道:路。
"蒜齑大酢":有蒜泥和醋,
# 酢:同醋。,蒜齑:捣碎的大蒜,蒜泥。
"从取三升食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喝,
"病自当去":病痛自然会好。”
# 去:除掉,去掉。
"即如佗言":他们马上照华佗所说的去做,
# 即:立刻,马上。
"立吐蛇一枚":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寄生虫,
# 蛇:这里指一种外形像蛇的肠道寄生虫。
"县车边":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
# 县:通悬,挂。
"欲造佗":想要到华佗家去拜谢。
# 造:到……去。
"佗尚未还":华佗还没有回家,
# 还:返回。这里指回家。
"小儿戏门前":华佗的儿子在门口玩耍,
"逆见":迎面看见他们,
# 逆:迎面。
"自相谓曰":小孩自言自语地说:“
# 自相谓曰:自言自语说。
"似逢我公":你们像是遇到了我的父亲,
"车边病是也":车边的病就是证明。”
"疾者前入坐":病人进屋坐下,
"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大约有几十条。
# 县:通“悬”,挂。
西晋史学家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年时聪慧好学,并拜南充人谯周为师。在蜀汉为观阁令史,因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屡遭谴黜。入晋,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陈寿以才学成名,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分成三书,即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条分缕析,平行叙述,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另著有《古国志》《益部耆旧传》《蜀相诸葛亮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人物事迹的文章,借华佗在路上为咽喉堵塞的病人诊断,让其食用蒜齑大酢后吐出蛇形异物,病人前往感谢时见华佗家北壁悬挂多枚类似异物的景象,写出了华佗医术高明、诊断精准且有丰富治疗此类病症经验的特点。
2. 分段赏析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开篇点明故事发生的场景,华佗在赶路途中,偶然遇到一位被疾病折磨的患者。患者症状奇特,虽有强烈食欲,却因咽喉堵塞无法下咽食物,家人正焦急地用车载着他前往就医。这短短数语,便勾勒出患者的痛苦以及其家人的担忧,为后续华佗的出现埋下伏笔,同时也让读者对患者的病情充满关切。“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华佗听到患者的呻吟声后,立刻停下车子,主动上前查看病情。他凭借精湛医术,迅速诊断病因,并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令人意想不到的治疗方法——让患者去路边卖饼家,取三升蒜泥和醋食用。这一治疗方案,体现出华佗对病症的精准判断,以及其独特、简捷的治疗思路,让人不禁对他的医术心生赞叹。“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患者及其家人听从华佗的建议,依言行事,神奇的是,患者立即吐出一条寄生虫,病痛瞬间解除。他们将这条寄生虫悬挂在车边,满心感激,迫不及待地想要前往华佗家中当面拜谢。这一情节通过患者服药后的立竿见影之效,直接展现出华佗医术的神奇与高超,“立吐”二字更是强化了这种震撼效果。“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当患者一行人来到华佗家时,华佗还未归来,只有他的小儿在门前玩耍。小儿看到车边悬挂的寄生虫,便立刻自言自语地推测出这些人应该是遇到了自己的父亲,且通过车边的“病”(即寄生虫)判断出父亲又治好了一位病人。这一细节从侧面反映出华佗经常治疗此类病症,连小儿都对车边悬挂寄生虫这一标志性场景十分熟悉,进一步凸显了华佗丰富的行医经验。“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患者走进华佗家中坐下,看到北面墙壁上悬挂着数十条类似的寄生虫。这一场景直观地展示出华佗在治疗此类病症方面的卓越成就,那些悬挂的寄生虫如同无声的勋章,见证了华佗高超的医术以及他拯救众多患者的善举,也让读者对他的神医之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上一篇:魏晋·陆云《赠汲郡太守诗》
下一篇:魏晋·曹操《短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