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字元逊":诸葛恪字元逊,
"诸葛亮兄瑾之长子也":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大儿子。
# 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
"恪父瑾面长似驴":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 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日":一天,
"孙权大会群臣":孙权聚集大臣们,
# 会:聚集,会合。
"使人牵一驴入":让人牵一头驴进来,
# 使:让。
"以纸题其面曰":贴了一张纸在驴的脸上,纸上写着:
# 以纸题其面:一作长检其面,长检:长的标签。题:书写题写。
"诸葛子瑜":诸葛子瑜。
"恪跪曰":诸葛恪跪下来,说:“
"乞请笔益两字":我请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
# 乞请笔益两字: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
"因听与笔":孙权于是就听从了他,给他笔。
# 与:给。,听:听从。,因:于是。
"恪续其下曰":诸葛恪接下去写了:“
"之驴":的驴”。
"举坐欢笑":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 坐:同“座”,座位。,举:全部。
"乃以驴赐恪":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赏赐给了诸葛恪。
# 以:相当于“把、拿、将”。
西晋史学家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年时聪慧好学,并拜南充人谯周为师。在蜀汉为观阁令史,因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屡遭谴黜。入晋,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陈寿以才学成名,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分成三书,即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条分缕析,平行叙述,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另著有《古国志》《益部耆旧传》《蜀相诸葛亮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展现智慧与机变的文言故事,描写了少年诸葛恪面对孙权对父亲的戏谑,巧妙增添二字化解尴尬的场景,表达了急智与幽默在人际冲突中的化解之力。
2. 写作手法
侧面烘托:“乞请笔益两字”,文中孙权以驴面题字“诸葛子瑜”嘲弄诸葛瑾的长相,而诸葛恪仅添“之驴”二字,便将标签变为“诸葛子瑜之驴”,既化解了父亲的尴尬,又巧妙将驴的所有权归于己方。这一情节中,群臣的“举坐欢笑”和孙权“以驴赐恪”的反应,正是侧面烘托的核心。众人由嘲笑转为赞叹,孙权从戏弄转为赏识,无需直接评价诸葛恪的聪明,其形象已通过他人反应跃然纸上。
3. 分段赏析
开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简要介绍诸葛恪的身份及其父诸葛瑾的外貌特征。人物形象塑造上,诸葛瑾的面长似驴,为后续事件铺垫;诸葛恪作为年轻后辈,将成为智者形象的主角。语言方面,文言文用语精炼,如“面长似驴”直接点明特征,为下文伏笔。“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描述孙权宴会上的场景。孙权益群臣时牵驴题名,巧妙借物取笑诸葛瑾,凸显孙权风趣性格。此处事物形象驴被符号化,作为讽刺工具,主题初显嘲弄之意,但艺术手法高明,不过分尖锐。核心部分“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展示诸葛恪的智谋。他主动请求添字,续“之驴”二字,瞬间化解尴尬,点明“诸葛子瑜之驴”,意指此驴归属诸葛瑾,却巧妙地使其成为自己的礼物。表达技巧上,对话推动情节,“举坐欢笑”生动体现现场反应,形成情节反转。思想感情由此转为欢愉,诸葛恪的机敏赢得众人笑声,体现智慧应对嘲笑的能力。结尾“权乃以驴赐恪”结局明朗,孙权大方赐驴,说明诸葛恪的聪明被认可,升华主题:智慧不仅化解窘境,还能获取回报。整篇故事语言流畅,幽默而不失庄重,又展现出三国时期特有的君臣互动场景。
上一篇:魏晋·陆云《赠汲郡太守诗》
下一篇:魏晋·应璩《百一诗 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