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猿啼处访高唐":在不住的猿啼声中去踏访高唐神庙,
# 高唐:观名,此即指巫山庙。,访:一作“望”。宋玉有《高唐赋》。
"路入烟霞草木香":再往前走,渐渐地看到烟霞缥缈,草木散发着迷人的幽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看到这山色,真的就像宋玉《高唐赋》所描绘的那般美丽,
# 宋玉:战国楚国人,为楚大夫,楚辞作家。
"水声犹似哭襄王":远方的水声也好似在为楚襄王低声哭诉。
# 襄王:即楚襄王。楚襄王与神女遇于巫山之阳。,似:一作是。
"朝朝暮暮阳台下":日日夜夜,神女的身影始终徘徊在阳台之下,
# 阳台:男女幽会。神女谓襄王曰:“妾,巫山神女也;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暮暮:一作夜夜。
"为雨为云楚国亡":如今神女化已经作云雨消散,楚国的盛世也早已消亡。
"惆怅庙前无限柳":站在庙前,看那无数垂柳在风中摇曳,徒增感伤,
# 无限:一作多少。,惆怅:指伤感。
"春来空斗画眉长":柳叶好像要与女子的眉毛争个短长,可惜只是徒劳。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谒巫山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和历史的变迁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巫山庙的拜访,感受到了山色和水声所带来的情感。诗中提到了宋玉描绘的山色以及襄王的哭泣,这些都是历史中的故事和人物,作者通过用典和拟人手法,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以及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感伤。最后,诗人以庙前的柳树为象征,暗示了人世间的无常和变迁。
2. 写作手法
用典:“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都提到了楚襄王和宋玉的典故,宋玉《高唐赋》载楚怀王游高唐,梦巫山神女自荐枕席,临别言:“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作者借此典一为借宋玉引出下文,二为批判楚襄王沉溺云雨欢娱,隐射荒淫误国,暗含了对国家命运的隐忧。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层寓示神女居于巫山之阳,中间有高丘阻隔,所以要想遇见知遇者,可谓难上加难。诗人在心中慨叹,自己空有才华,而不被人认可。动静结合:“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山色与水声对仗工整,同时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恰似一幅山水画。比喻:“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用柳叶比喻女子的眉毛,将闺阁情趣与庙堂兴衰并置,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远近结合:“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乱猿啼叫,烟霞和草木的香气,这些都是远景,营造出一种幽深、朦胧的意境。“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宋玉和襄王是历史人物,属于时间上的远,而山色水声则是眼前的近景,两相交错,形成时空上的强烈对比。景物描写:“惆怅庙前无限柳,春来空斗画眉长”,柳树本属柔美意象,但“无限”二字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无数垂柳构成的绿色浪潮与人世沧桑形成鲜明对比,物象的繁茂反衬出历史的荒芜与短暂。
3. 分段赏析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这两句作为全诗的开篇,确实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寂的氛围。“乱猿啼”三字既摹声又绘境,生动地描绘出巫峡地带的险峻与野性,猿声的嘈杂与山谷的回响形成共鸣,增强了空间感。“访高唐”直接引用了宋玉《高唐赋》的典故,巧妙地将现实寻访与历史想象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全诗怀古的基调。“路入烟霞草木香”通过视觉与嗅觉的双重描写,构建了一个云雾缭绕、芳香袭人的秘境,既展现了巫山的自然美景,又暗示了此地的灵性与超凡脱俗,为后续的抒情议论做好铺垫。“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似哭襄王”,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以人格化的记忆。诗人将静态的山水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表达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紧密联系,这种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情感相结合的手法,使得山水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承载着丰富文化意蕴的历史见证者。“朝朝暮暮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这两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强化了永恒与变迁的对比。“朝朝暮暮”出自宋玉原典,“阳台”既是具体地名,又是神话象征空间,具有双重意义。诗人在这里化用这些史实与典故,表面上描述巫山云雨的自然景观,实则暗讽楚王沉迷于神女传说而荒废朝政,最终导致国家衰亡,暗含规劝之意。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层寓示若君臣遇合之难。神女居于巫山之阳,中间有高丘阻隔,所以要想遇见知遇者,可谓难上加难。诗人在心中慨叹,自己空有才华,而未遇到赏识者,是何其的不幸。“惆怅庙前无限柳,春来空斗画眉长”,这两句收束全诗,由历史沉思转向眼前实景。“惆怅”二字总括全篇的情感基调,柳树本属柔美意象,但“无限”二字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无数垂柳构成的绿色浪潮与人世沧桑形成鲜明对比,物象的繁茂反衬出历史的荒芜与短暂。
4. 作品点评
《谒巫山庙》是薛涛七言律诗中怀古作品。该诗引用典故含义丰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志。景物描写生动鲜明,语言对仗工整,格律严谨自然,是一首优秀的作品。
# 此诗或又作韦庄,然语气颇类女校书。
明黄周星《唐诗快》
# 首言未至庙时,从猿啼之处望高唐,而往路入于烟霞之内,而草木皆香也。自其路中之景言之,崔嵬山色未能忘宋玉之情多,呜咽水声犹似哭襄王之梦断。至今清泉翠岫,亦转寂寂无缪矣。若当时神女,朝暮在阳台之下为雨为云,而楚国已亡,盖见庙则朝暮犹在,云雨为一时之事,楚国不能久存,若似乎艳冶之足以亡国,而楚襄之为荒唐悠谬,亦甚无裨于国也。至于神女既去,庙前之柳春日争妍,空似与画眉斗长者。芳容掩镜,香骨成灰,铜雀、马嵬,千古一慨,其为惆怅又孰有甚于此者哉。
现代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成武《唐诗鼓吹评注》
# “惆怅”二句不但幽媚动人,觉修约宛退中,多少矜荡不尽意。
明钟惺《名媛诗归》
上一篇:唐·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下一篇:唐·滕传胤《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