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qiū
tiān
zhú
líng
yǐn

朝代:唐作者:贾岛浏览量:1
fēng
qián
fēng
hòu
xīn
qiū
jué
dǐng
gāo
chuāng
jiàn
zhōu
rén
zài
dìng
zhōng
wén
shuài
cóng
chù
guà
hóu
shān
zhōng
kōng
jiāng
shuǐ
tīng
yuè
hán
shēng
shí
lóu
xīn
xuán
fān
shēn
wèi
suì
xiè
gōng
nián
yóu

译文

山峰前面和山峰后面是灵隐寺的新秋景象,站在寺庙的绝顶之上,通过高窗可以望见沃洲的辽阔。当人们沉浸在禅定的宁静之中,仍能听到蟋蟀的细微叫声,白鹤曾经栖息的树顶,现在却挂满了嬉戏的猕猴。夜晚,山中的钟声穿越空旷的江水悠悠传来,汀洲上的月光映照出古老石楼的寒意。我心中常常怀念着扬帆远航的日子,但身体却未能如愿,想起东晋的谢公,他曾经在此地游历。

逐句剖析

"峰前峰后寺新秋":山峰前面和山峰后面是灵隐寺的新秋景象,

"绝顶高窗见沃洲":站在寺庙的绝顶之上,通过高窗可以望见沃洲的辽阔。

# 沃洲:物产丰饶的地方。

"人在定中闻蟋蟀":当人们沉浸在禅定的宁静之中,仍能听到蟋蟀的细微叫声,

# 定:入定。佛教用语,指僧人打坐参禅。

"鹤从栖处挂猕猴":白鹤曾经栖息的树顶,现在却挂满了嬉戏的猕猴。

# 从:一作曾。

"山钟夜渡空江水":夜晚,山中的钟声穿越空旷的江水悠悠传来,

"汀月寒生古石楼":汀洲上的月光映照出古老石楼的寒意。

# 汀月:水中的月影。

"心忆悬帆身未遂":我心中常常怀念着扬帆远航的日子,但身体却未能如愿,

# 悬帆:挂起船帆出游。悬:一作挂。

"谢公此地昔年游":想起东晋的谢公,他曾经在此地游历。

# 谢公:指南朝宋时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天竺灵隐寺在早秋时节的景色以及诗人的所感所想。诗中写到,山寺前后的景色在秋天焕然一新,从高高的窗户可以看到远处的沃洲。诗人听到蟋蟀的叫声,看到鹤飞离了栖所悬挂在猕猴之间,夜晚山上的钟声穿过空旷的江水传来,岸边的月亮冰冷地照亮古老的石楼。运用对比、象征、意象组合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幽州范阳县(今北京西南)人。早年落拓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岛”,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其又与姚合齐名,人称“姚贾”。贾岛的诗以五律见长,作诗以苦吟著称。他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这一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其诗多投献酬赠之作,取眼前荒僻冷落景色,抒一已穷愁幽独之情,风格清奇峭僻。代表作品有《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有《长江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早秋时节的景色以及诗人此时所感受到的闲适和宁静的心情。通过描述寺庙的景色和声音,以及寺庙的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中诗人借峰前峰后、高窗、沃州的对比映衬,烘托出灵隐寺鸟瞰吴越沃野的巍峨气势。意象组合:“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以“山钟”与“江水”“汀月”与“石楼”的意象组合,创造了一种凄冷、幽寂而悠远、空灵的意境。象征:“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从栖处挂猕猴”“鹤曾栖处”,是说象征清高遁迹的白鹤曾经栖息的树顶,那性情好动的猕猴纷纷攀越而上,挂在树顶上摇摆、嬉戏,暗示出灵隐寺禅林高大深密,游人罕至,不受惊扰。想象:“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诗人讲自己所写的这些都是“心忆悬帆”,凭借悬想方式虚拟、幻构出来的情景身未遂"自己并未亲身到过天竺峰和灵隐寺,只不过是托“谢公”之名,骋贾岛之笔罢了。以动衬静:颔联以“蟋蟀”意象与“猕猴”意象的动态表现,反衬出灵隐寺禅修环境的静谧。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了灵隐寺在早秋时节的壮丽景象。它坐落于天竺峰之巅,被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紧紧环抱,仿佛置身于一个幽静而神秘的世界之中。从灵隐寺那高耸的窗户向外望去,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到苍翠欲滴的山林和辽阔无边的吴越沃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峰前峰后、高窗与沃州的对比映衬手法,不仅突出了灵隐寺所处的巍峨地势,更烘托出了它俯瞰吴越大地的磅礴气势,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山巅的震撼与敬畏。颔联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灵隐寺禅修环境的静谧与和谐。在这里,“蟋蟀”的吟唱与“猕猴”的嬉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宁静氛围。当游人或僧侣沉浸于禅定的境界之中,“人在定中”,他们的心灵仿佛被洗涤得纯净无瑕,达到了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尽管耳边仍能捕捉到蟋蟀清脆的歌声,但他们的内心却不为所动,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平和与专注。而在这片禅林之中,象征着清高与超脱的白鹤曾栖息的树顶,如今却成了猕猴们的乐园。它们纷纷攀援而上,挂在树顶尽情嬉戏、摇摆,展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自在与欢乐。这一景象不仅暗示了灵隐寺禅林的高大深邃,更突显了这里游人罕至、宁静祥和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描摹这幅人与禽兽和谐共处、人宁静修禅悟道、白鹤悠然栖息、猕猴自挂禅林的佛国净地景象,成功地创造出了灵隐佛寺所独有的禅悦寂乐境界。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心灵得到了真正的释放与升华。颈联将笔触转向了灵隐寺外那广阔而神秘的夜空,细腻地描绘了一幅悠远、幽寂的月夜景象。在天竺峰群的怀抱中,灵隐寺的钟声悠悠响起,它穿越了夜空的寂静,渡过了被月光轻柔覆盖的江流,仿佛带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力量,悠然地向远方传去。而那江边的沙洲上,一轮冷月高悬,它的清辉洒满了大地,给古老的石楼披上了一层银纱。随着秋夜的深入,寒气悄然弥漫在石楼之间,与那悠扬的钟声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冷而幽寂的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山钟”与“江水”、“汀月”与“石楼”的意象组合,不仅展现了灵隐寺周围自然景色的壮美与神秘,更通过这些意象的相互映衬,创造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空灵意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空间变得无限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佛国世界之中。尾联巧妙地揭示了“寄题”的深意,诗人提及“谢公此地昔年游”,借东晋名相谢安昔日游历灵隐寺的典故,作为自己描绘天竺灵隐寺景象的依托。然而,诗人坦诚地指出,眼前所描绘的这一切美景与感悟,皆是源自他内心的“心忆悬帆”,即凭借对远方的悬想与憧憬,以虚构的方式勾勒而出。实际上,诗人并未亲身踏足天竺峰,也未曾亲身感受过灵隐寺的禅意与宁静。他所有的描绘与感悟,都是借助“谢公”之名,借助贾岛自己那充满想象与才情的笔触,构建出的一个理想中的佛国净地。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层次与深度,更让读者在感受到诗人对灵隐寺的向往与赞美之余,也能体会到那份因未能亲临其境而留下的淡淡遗憾与憧憬。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营造出的意象极为清幽,诗人用笔尽显瘦冷风格,充分彰显出贾岛独树一帜的审美视角,以及他倾心于幽僻寂静之境的生活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冯班云:长江体。

明末清初冯舒、冯班《二冯评阅才调集》

# 如此写早秋灵隐,真是早秋灵隐,绝非三时灵隐也;如此写灵隐早秋,真是灵隐早秋,绝非他处早秋也。虽曰托人寄题,实是游魂亲至。不然而欲单仗笔墨,固知决无此事也。欲写灵隐新秋,却先写峰前峰后,无寺不皆新秋,妙!妙!便从其馀寺中独独推出灵隐,如二之绝顶见沃洲,果然真是他寺之所无有也。三四解之言所以绝顶见沃洲者,只为忽闻蟋蟀,不觉惊心;因而举头,木叶果脱。见沃洲者,木叶脱也;见叶脱者,惊蟋蟀也;惊蟋蟀者,惊早秋也。看他作诗刻苦,乃到如此田地(前四句下)。前解画出新秋灵隐,后解苦忆之也。言身卧床上,心挂山中,耿耿无眠,忽忽自语。此时是钟度江时也,此时是月照楼时也。五六二句,正全写七之“心忆”二宇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时值新秋,忽兴怀于旧游之地。故一出笔即曰“寺新秋”,而峰前峰后,画出灵隐在万山之中,前后皆峰也。次句是衬笔,“见沃洲”不必泥经秋木落,既曰绝顶高窗,则所见自远。中四句皆带秋意,皆是昔年所闻所见者如此,而今犹耿耿了然,如在耳目间也。悬帆未遂,此心何日忘之?山灵有知,尚其鉴我!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此首是遥忆天丛灵隐,因而寄题。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高适《闲居》

下一篇:唐·刘商《绿珠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