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开阖":阴阳开合,
"元气变化":元气流动,
"泄为百川":发散成为河流,
"凝为崇山":凝结形成高山。
"山川之作":山川的创造,
"与天地并":与天地同在,
"疑有真宰而未知尸其功者":仿佛有主宰者存在,却不知是谁真正造就了这一切。
# 尸:居其位而不干事。
"有若巨灵赑屃":传说中的巨灵神(赑屃),
# 赑屃:猛壮有力貌。
"攘臂其间":挥舞双臂,
"左排首阳":左手推开首阳山,
"右拓太华":右手劈开华山,
"绝地轴使中裂":硬生生将地轴劈裂,
"坼山脊为两道":把山脊劈成两半。
"然后导河而东":(巨灵)于是疏导黄河东流,
"俾无有害":消除灾害,
"留此巨迹于峰之巅":还在山巅留下了巨大的掌印。
"后代揭厉于玄踪者":后代那些探索神秘踪迹的人,
"聆其风而骇之":听闻(巨灵开山的)事迹后感到震惊,
"或谓诙诡不经":有人认为这些说法荒诞离奇,
"存而不议":便记录下来不再深究。
"及以为学者拘其一域":我认为学者若局限某一领域,
"则惑于余方":就会对其他现象产生困惑。
"曾不知创宇宙":他们竟不知开辟宇宙,
"作万象":万物成形的宏大力量,
"月而日之":日月交替,
"星而辰之":星辰罗列,
"使轮转环绕":让它们循环运转,
# 环绕:指众星环绕北极。,轮转:古代浑天说认为天如车轮而转,日月白天从上过,夜间从下过。
"箭驰风疾":快如飞箭疾风,
"可骇于俗有甚于此者":这比(巨灵开山)更令世俗震惊。
"徒观其阴骘无眹":仅仅观察自然的隐性力量(如阴阳调和),
# 阴骘无眹:暗中作用而无朕兆。
"未尝骇焉":人们不会感到震惊。
"而巨灵特以有迹骇世":但巨灵神因留下显赫痕迹(掌印)震撼世人,
"世果惑矣":实则是认知的迷惑。
"天地有官":天地自有秩序,
"阴阳有藏":阴阳暗含能量,
"锻炼六气":调和风、火、湿、燥等自然元素,
# 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作为万形":生成万物形态。
"形有不遂其性":若万物形态偏离本性,
"气有不达于物":元气存在未能通达于万物的情况。
"则造物者取元精之和":造物主便调和元精能量,
"合而散之":聚合分散,
"财而成之":创造成器,
"如埏埴炉锤之为瓶为缶":如同陶匠揉泥烧制成瓶罐,
# 埏埴:将陶土放入陶器模型中制成陶器。
"为钩为棘":锻造出钩子和荆棘,
# 棘:戟。,钩:似剑而曲的兵器。
"规者矩者":自然造化如同木匠的圆规与矩尺,
"大者细者":能创造宏大的与精微的事物。
"然则黄河、":然则黄河、
"华岳之在六合":华山在天下,
"犹陶冶之有瓶缶钩棘也":如同陶冶的有瓶缶钩棘的。
"巨灵之作于自然":巨灵劈山的行为,
"盖万化之一工也":不过是自然造化万千工艺中的一种。
"天机冥动而圣功启":天道暗中运转开启自然伟业,
"至精密感而外物应":元气精微感应引发万物响应。
"故有无迹之迹":因此自然之力有“无形的痕迹”,
"介于石焉":显于山石之间。
"可以见神行无方":可以观察到自然规律的运行没有固定轨迹,
"妙用不测":其奇妙作用无法被完全预测。
"彼管窥者乃循迹而求之":那些见识狭隘者只追踪表面痕迹,
"揣其所至于巨细之境":揣测造物的大小边界,
"则道斯远矣":反而背离大道本质。
"夫以手执大象":用双手握住宏大的象征,
# 大象:指无形无象的道。
"力持化权":用力掌控变化的规律,
"指挥太极":指挥宇宙本源,
"蹴蹋颢气":踢踏浩大的元气,
"立乎无间":站立在没有间隔的地方,
"行乎无穷":行走于无终止的时空,
"则捩长河如措杯":那么扭转黄河就像放置杯子一样,
"擘太华若破块":劈开华山就像掰碎土块,
# 破块:破开土块。
"不足骇也":不足为奇。
"世人方以禹凿龙门以导西河为神奇":世人还在把大禹开凿龙门疏导黄河当作神奇之事,
"可不为大哀乎":这难道不该感到悲哀吗?
"峨峨灵掌":高耸的仙掌峰,
"仙指如画":手指形状如天然画卷,
"隐辚磅礴":山势在云海中若隐若现,
# 隐辚:堆垒不平貌。
"上挥太清":气势直冲云霄。
"远而视之":远看山峰高耸入云,
"如欲扪青天以掬皓露":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天空摘取露珠,
"攀扶桑而捧白日":攀着扶桑去捧着太阳,
"不去不来":既不固定也不移动,
"若飞若动":似在飞翔又像流动,
"非至神曷以至此":若非达到神境,怎能做到这种程度?
"唐兴百三十有八载":唐朝建立第一百三十八年,
"余尉于华阴":我担任华阴县尉,
"华人以为纪嶖嵫":华夏民族用刻石纪念日落之地,
"勒之罘":勒刻芝罘山,
"颂峄山":赞颂峄山,
"铭燕然":铭记燕然山,
# 铭燕然:东汉窦宪击匈奴,登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勒功。
"旧典也":这是传统。
"玄圣巨迹":孔子的伟大事迹,
"岂帝者巡省伐国之不若欤":难道不如帝王巡游和征伐吗?
"其古之阙文以俟知言欤":还是古人故意留白等待后人解读?
"仰之叹之":我仰慕感叹,
"斐然琢石为志":于是用心刻石记录。
"其词曰":其文词说:
"天作高山":上天造就高耸山峰,
"设险西方":在西方设立险要,
"至精未分":天地精华尚未分离时,
"川壅而伤":河流堵塞引发洪灾。
"帝命巨灵":天帝派河神巨灵劈开山脉,
"经启地脉":疏通地脉。
"乃眷斯顾":神明回首俯瞰,
"高掌远跖":用巨掌远拓山势。
"砉如剖竹":劈裂声如破竹,
"騞若裂帛":断裂声似撕绸。
"川开山破":河流贯通山脉开裂,
"天动地坼":天地震动裂开缝隙。
"黄河太华":黄河与华山,
"自此而辟":从此开辟成型。
"神返虚极":神明归隐虚空,
"迹挂石壁":唯有掌印长存山崖。
"迹岂我名":石壁掌印岂是凡人能命名?
"神非我灵":神迹也非人力可操控。
"变化翕忽":神通变化迅疾难测,
"希夷杳冥":虚无缥缈不可捉摸。
"道本不生":天地运行的规律没有实体,
"化亦无形":造化之力看不见摸不着。
"天何言哉":天地从不言语!
"山川以宁":山川因此保持安宁。
"断鳌补天":女娲斩龟补天的壮举,
"世未睹焉":世人未曾亲见。
"夸父愚公":夸父逐日、愚公移山,
"莫知其踪":后人难寻其迹。
"屹彼灵掌":神圣的仙人掌峰,
"悬诸巃嵸":高悬在云雾深处。
"介二大都":镇守长安与洛阳,
"亭亭高耸":如标杆般挺拔。
"霞赩烟喷":朝霞如血雾气升腾,
"云抱花捧":云朵簇拥似花捧托。
"百神依凭":众神依傍山体居住,
"万峰朝拱":群峰如朝臣般环立。
"长于上古":诞生于远古洪荒,
"以阅群动":见证万物兴衰。
"下视众山":俯瞰群山,
"蜉蝣蠛蠓":如同看待蜉蝣与尘螨。
"彼邦人士":当地百姓,
"永揖遗烈":永远敬仰这壮烈遗迹。
"瞻之在前":仰望时如在眼前,
"如揭日月":光芒如同日月。
"三川有竭":江河终会干涸,
# 三川:指泾、渭、洛水。
"此掌不灭":这仙人掌永存不朽。
唐代文学家
独孤及(725~777),唐代文学家。字至之,谥号宪,洛阳(今属河南)人。天宝末举洞晓玄经科,曾任左拾遗、礼部员外郎、常州刺史等职,世称独孤常州。独孤及与李华、萧颖士等同以古文著名,长于议论,对骈偶文风不满,是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者之一。他亦喜提拔后进,梁肃等皆出其门。其为文主张“以五经为泉源”,推崇两汉文章。文风峭丽奇警,不尚骈俪辞藻。《仙掌铭》《吴季子札论》皆为传世名篇。著有《毗陵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哲理题材的铭文,介绍了华山仙掌遗迹的传说——巨灵神擘山导河留下掌印,剖析世人因“有迹”而惑于巨灵神力的认知局限,阐述自然造化“无迹之迹”的妙理;借对仙掌形态的描绘,赞神力之伟与遗迹永恒,写出对宇宙造化、神力功业的思考,探讨“神迹”背后的自然之道与哲学意涵。
2. 分段赏析
首段:开篇从宇宙生成写起,以大笔勾勒阴阳开合、元气化育百川崇山的宏阔图景,顺势抛出“真宰(造物者)”,一个“疑”字,让造物者的神功在迷离间更显奥妙。紧接着,笔锋一转,用壮阔笔触渲染巨灵开山场景:巨灵攘臂排首阳、拓太华,绝地轴、坼山脊,导河东去,留巨迹于峰巅。“留此巨迹”四字,悄然埋下“有迹无迹”议论伏笔。而后话锋陡转,说后世探古迹者视巨灵传说为“诙诡不经”,此为下文批评世俗之见树靶,行文一扬一抑、一开一合,文势顿挫。次段:紧承“诙诡不经”之论展开批驳。指出世俗之人,对造物者创宇宙、作万象的“无迹”不显惊骇,却因巨灵擘山的“有迹”而惑,实则是拘守形迹、见识短浅。继而想象造物者“取元精之和,合散财成”化育万象,说明巨灵开山不过是自然造化“万化之一工”,石上掌印是“无迹之迹”,彰显“神行无方,妙用不测”。这段围绕“迹之有无”立论,先分说世俗之惑与造化之理,再合归天道无穷,文势比首段更曲折,境界更恢宏,想象超逸冥远。第三段:从虚处着笔:想象巨灵“手执大象,力持化权,指挥太极,蹴蹋颢气”,立无间、行无穷,“捩长河如措杯,擘太华若破块”,凸显神力超凡、不足为骇。又由实入虚,描“峨峨灵掌,仙指如画”,以掌峰之奇证“非至神不能为”。一面将虚构的巨灵写得鲜活,一面把实有的仙掌化为幽玄仙迹,虚实交织。“不去不来,若飞若动”,以虚渺想象传神摹写仙掌,笔意空灵超妙。经此奇幻铺陈,末段自然收束于作铭,由大开转大合,将铭仙掌与“纪嶖嵫”等并提,凸显“玄圣巨迹”神异。末段:铭文部分并非简单重复,而是着意渲染。“砉如剖竹,騞若裂帛。川开山破,天动地坼”,以磅礴声势写巨灵开山;“霞赩烟喷,云抱花捧。百神依凭,万峰朝拱”,绘仙掌峰壮美奇伟,有声有色、气势非凡。
3. 作品点评
整篇铭文文笔纵恣恢诡,风格近李白《蜀道难》,尽显盛唐文人宏阔胸襟与尚奇崇伟的审美,借辩巨灵有无,抒写胸中奇情壮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