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漆常投分":你我情谊如胶似漆,向来情投意合,
"荆蛮各倦游":在南方蛮荒之地漂泊,彼此都已厌倦了客游生活。
"帝乡今独往":如今你独自前往京城,
"沟水便分流":我们便如沟水般就此分流。
"甘作远行客":我甘愿做个远行的游子,
"深惭不系舟":却深深惭愧自己像那没有系缆的船,身不由己。
"思君带将缓":思念你让我日渐消瘦,衣带都变松了,
"岂直日三秋":这份思念何止是一日如三秋啊。
唐代文学家
独孤及(725~777),唐代文学家。字至之,谥号宪,洛阳(今属河南)人。天宝末举洞晓玄经科,曾任左拾遗、礼部员外郎、常州刺史等职,世称独孤常州。独孤及与李华、萧颖士等同以古文著名,长于议论,对骈偶文风不满,是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者之一。他亦喜提拔后进,梁肃等皆出其门。其为文主张“以五经为泉源”,推崇两汉文章。文风峭丽奇警,不尚骈俪辞藻。《仙掌铭》《吴季子札论》皆为传世名篇。著有《毗陵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题材诗。介绍了它是唐代独孤及约作于永泰元年(765年)的作品;描绘了“胶漆投分”“沟水分流”等意象;体现了诗人遵循五言律诗的平仄对仗规范,以及引用《诗经》“一日三秋”典故、用“思君带将缓”细节描写的艺术特点;表达了诗人赴京任职时与友人李纾的离别之情和深切的羁旅怀人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帝乡今独往,沟水便分流”化用了卓文君《白头吟》中“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的典故。原句借沟水东西分流象征爱情的破裂,而此处以“沟水便分流”喻指诗人与友人因赴京而分别,将原本的爱情意象转化为友情的离别,既保留了沟水分流所蕴含的分离之意,又赋予其新的情感内涵,更含蓄地抒发了与友人分别的不舍。直抒胸臆:“思君带将缓,岂直日三秋”两句,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强化了相思主题。“思君带将缓”通过“带缓”这一细节,直白展现出因思念友人而日渐消瘦的状态,“思君”二字直接点出情感核心,将无形的思念转化为可见的身体变化,让深沉的牵挂有了具体依托。用典:“思君带将缓,岂直日三秋”借用《诗经·王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典故,以“岂直”二字强化情感浓度。原典“一日三秋”已言思念之切,“带将缓”以衣带渐宽,既延续了典故中对思念时长的强调,又以“岂直”的递进,表明这份牵挂远超“三秋”,达到了“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深度。这种用典手法,使相思之苦从时间的焦灼转为身心的全面牵念,更显真挚深沉。细节描写:“思君带将缓”以“衣带渐宽”这一生活细节,是细节描写的精妙运用。作者不直接言说思念之深,而是聚焦于衣带因身形消瘦而变松这一细微之处,日常束带的松紧变化,暗藏着日复一日的牵挂与煎熬,比直白抒情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胶漆常投分,荆蛮各倦游。”“胶漆”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胶和漆紧密粘合的特性,生动写出诗人与友人情谊的坚贞深厚、情投意合;“荆蛮”点明两人曾在楚越一带宦游的地域,“各倦游”则展现出双方对漂泊生活的厌倦,为后文的离别之情埋下伏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过往共同经历的感慨。“帝乡今独往,沟水便分流。”“帝乡今独往”交代诗人独自前往京城的情景,“独往”二字透出些许孤寂。“沟水便分流”化用卓文君《白头吟》中“沟水东西流”的典故,以沟水分流的意象暗喻与友人的离别,将友情的离散含蓄表达,既延续了典故中分离的意味,又赋予其新的情感,强化了离别时的不舍。“甘作远行客,深惭不系舟。”“甘作远行客”写出诗人甘愿踏上旅途的心境,“甘”字中既有对赴京的坦然,也藏着对离别友人的无奈。“深惭不系舟”以“不系舟”比喻自己身不由己的漂泊状态,“深惭”则流露出对无法自主、与友人分别的愧疚,情感真挚而复杂。“思君带将缓,岂直日三秋。”“思君带将缓”通过“带缓”这一细节,展现出因思念友人而日渐消瘦的状态,将无形的思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岂直日三秋”引用《诗经・王风・采葛》中“一日三秋”的典故,以反问的语气强调思念远超“三秋”,将相思之情量化,使深沉的牵挂表达得更为浓烈,直抒胸臆,强化了相思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该诗收录于《毗陵集》卷三,是唐代送别诗的典范。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统签》中评其“用典精当,情辞恳切”;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称赞尾联“以身体变化写心理波动,别开生面”。诗中“不系舟”这一意象,后被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化用“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上一篇:唐·杜甫《咏春笋三首(其三)》
下一篇:唐·李频《送友人入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