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
suì
lóu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1
jiāng
shàng
wēi
wēi
wàn
suì
lóu
zhī
jīng
qiān
qiū
nián
nián
jiàn
shān
cháng
zài
bēi
kàn
shuǐ
liú
yuán
yòu
céng
lǐng
kōng
fàn
hán
zhōu
shuí
kān
dēng
wàng
yún
yān
xiàng
wǎn
máng
máng
chóu

译文

江上有一座巍巍耸立的万岁楼,不知道它已经历经了几千个春秋。它年年可以高兴地看见青山常在,日日却只能悲伤地看水向东流。猿猴从来不曾离开山岭,鸬鹚鸟往往独自飞渡寒洲。谁能忍心登楼遥望远处的云烟,在傍晚抒发无尽的羁旅之愁。

逐句剖析

"江上巍巍万岁楼":江上有一座巍巍耸立的万岁楼,

"不知经历几千秋":不知道它已经历经了几千个春秋。

"年年喜见山长在":它年年可以高兴地看见青山常在,

"日日悲看水独流":日日却只能悲伤地看水向东流。

"猿狖何曾离暮岭":猿猴从来不曾离开山岭,

# 猿狖:泛指猿猴。

"鸬鹚空自泛寒洲":鸬鹚鸟往往独自飞渡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谁能忍心登楼遥望远处的云烟,

"向晚茫茫发旅愁":在傍晚抒发无尽的羁旅之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万岁楼》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镇江万岁楼时触景生情的旅愁。诗中通过“千秋”“山长在”“水独流”等意象,凸显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比;又以“猿狖暮岭”“鸬鹚寒洲”的寂寥画面,烘托出羁旅漂泊的孤寂。尾联“向晚茫茫发旅愁”直抒胸臆,将历史沧桑感与个人羁旅愁思融为一体,展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时空苍茫之叹。全诗语言凝练,借山水永恒反衬人生无常,情感层层递进,最终归结于黄昏云烟中挥之不去的旅人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昌龄在开元末年出任江宁丞期间创作了《万岁楼》一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通过描绘镇江万岁楼的沧桑景象与“山长在”“水独流”的自然永恒,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羁旅漂泊的深沉愁绪,隐含对人事变迁的哲理思考。

2. 写作手法

拟人:“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诗人将“山”与“水”人格化,赋予其情感能力:山“喜”其长存,水“悲”其独流。通过拟人化的对比,既强化了自然永恒(山)与时光流逝(水)的哲思,又暗含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以建筑的亘古存在反衬人世短暂,巍峨楼阁与浩渺江水的空间对峙中,暗含“逝者如斯”的时间喟叹。颔联“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能力——山能“喜”,水会“悲”,将自然景物人格化。通过山水的情感反差,强化“物是人非”的哲思。颈联“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表面勾勒出一幅亘古不变的山水生灵图。然而细味“何曾离”与“空自泛”的微妙笔触,实则暗含物是人非的深沉慨叹——纵然山川形胜依旧,但栖息其间的生灵早已历经更迭,今之猿鸟已非昔时之猿鸟。尾联“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总括心情。诗人独立于云烟缭绕的万岁楼头,面对沉沉暮色中的苍茫景象,抚今追昔之际,不禁触发起深沉的羁旅之思与时代感慨。眼前斜阳残照、江山依旧的景致,与内心物是人非、漂泊无依的愁绪相互交融,令每一位登临者都不免产生万千思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下一篇:唐·李白《咏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