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tíng

朝代:魏晋作者:王羲之浏览量:1
yǒng
jiǔ
nián
suì
zài
guǐ
chǒu
chūn
zhī
chū
huì
kuài
shān
yīn
zhī
lán
tíng
xiū
shì
qún
xián
zhì
shào
zhǎng
xián
yǒu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mào
lín
xiū
zhú
yòu
yǒu
qīng
liú
tuān
yìng
dài
zuǒ
yòu
yǐn
wéi
liú
shāng
shuǐ
liè
zuò
suī
zhú
guǎn
xián
zhī
shèng
shāng
yǒng
chàng
yōu
qíng
shì
tiān
lǎng
qīng
huì
fēng
chàng
yǎng
guān
zhòu
zhī
chá
pǐn
lèi
zhī
shèng
suǒ
yóu
chěng
huái
怀
shì
tīng
zhī
xìn
rén
zhī
xiāng
yǎng
shì
huò
zhū
huái
怀
bào
yán
shì
zhī
nèi
huò
yīn
suǒ
tuō
fàng
làng
xíng
hái
zhī
wài
suī
shě
wàn
shū
jìng
zào
tóng
dāng
xīn
suǒ
zàn
kuài
rán
zhī
lǎo
zhī
jiāng
zhì
suǒ
zhī
juàn
qíng
suí
shì
qiān
gǎn
kǎi
zhī
xiàng
zhī
suǒ
xīn
yǎng
zhī
jiān
wéi
chén
yóu
néng
zhī
xīng
huái
怀
kuàng
xiū
duǎn
suí
huà
zhōng
jìn
rén
yún
:“
:“
shēng
。”
。”
tòng
zāi
měi
lǎn
rén
xīng
gǎn
zhī
yóu
ruò
wèi
cháng
lín
wén
jiē
dào
néng
zhī
huái
怀
zhī
shēng
wéi
dàn
péng
shāng
wéi
wàng
zuò
hòu
zhī
shì
jīn
yóu
jīn
zhī
shì
bēi
liè
shí
rén
suǒ
shù
suī
shì
shū
shì
suǒ
xīng
huái
怀
zhì
hòu
zhī
lǎn
zhě
jiāng
yǒu
gǎn
wén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逐句剖析

"永和九年":永和九年,

#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岁在癸丑":时在癸丑之年,

# 癸丑:指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三月上旬,

#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

#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会:集会。

"修禊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 修禊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群贤毕至":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

# 毕至:全到。毕,全、都。,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少长咸集":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 咸:全,都。,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此地有崇山峻岭":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

#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茂林修竹":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

#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又有清流激湍":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

#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

# 映带:景物互相衬托。

"引以为流觞曲水":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

#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用。流,使动用法。觞,酒杯。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

#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但喝着酒作着诗,

#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亦足以畅叙幽情":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 幽情:深远高雅的情思。

"是日也":这一天,

# 是日也:这一天。

"天朗气清":天气晴朗,

"惠风和畅":和风习习,

# 和畅:缓和。,惠风:和风。

"仰观宇宙之大":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

"俯察品类之盛":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

#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

# 所以游目骋怀: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所以:用来。骋,开畅、舒展。

"足以极视听之娱":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 极:穷尽。

"信可乐也":实在很快乐。

#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人与人相互交往,

# 夫人之相与:人与人相交往。相与,互相交往。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俯仰一世":很快便度过一生,

# 俯仰一世:很快便度过一生。俯仰: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

"或取诸怀抱":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

# 取诸怀抱:“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意思是,(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诸,相当于“之于”。怀抱,心怀。

"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

# 悟言:悟谈、对谈。悟,同“晤”,面对。

"或因寄所托":寄托自己的情怀,

# 因寄所托:两句的意思是,(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形骸之外":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 放浪形骸之外:两句的意思是,(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放浪形骸,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躯体。

"虽趣舍万殊":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 趣舍万殊: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趣,同“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不同":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

# 静躁:静与动。躁,动。

"当其欣于所遇":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 欣于所遇: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

"暂得于己":一时感到自得,

# 暂得于己:一时感到自得。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 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及其所之既倦":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

#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之,求得。

"情随事迁":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

#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矣":感慨随之产生了。

#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系,连接。

"向之所欣":过去所喜欢的东西,

# 向:过去、以前。

"俯仰之间":转瞬间,

"已为陈迹":已经成为旧迹,

# 陈迹:旧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

#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兴,发生、引起。,犹:尚且。

"况修短随化":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指自然。

"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于消灭。

# 终期于尽:终究归结于消灭。期:至,及。

"古人云":古人说:“

"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语出《庄子·德充符》。

"岂不痛哉":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

"若合一契":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

# 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相合(意思是发生感触的原因相同)。契,即符契,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未尝不临文嗟悼":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

# 嗟悼:叹息哀伤。悼,悲伤。

"不能喻之于怀":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意思是,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喻,明白。一说是消解、释怀的意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两句意思是: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固,乃、因而,一说本来。一,把……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 齐彭殇为妄作:两句意思是: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齐,把……看作相等。虚诞,虚妄荒诞。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妄作,虚妄之谈。一死生、齐彭殇,都是《庄子·齐物论》中的看法。

"后之视今":后人看待今人,

"亦犹今之视昔":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

"悲夫":可悲呀!

"故列叙时人":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

"所以兴怀":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

"其致一也":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致:意态,情趣。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兰亭集序》是魏晋时期王羲之创作的一篇序文。《兰亭集序》还有《兰亭宴集序》《兰亭序》等别名。文中既描绘了兰亭周边的山水美景,也记录了当时聚会的欢畅氛围,同时抒发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生死难料的深沉感慨。全文情感起伏变化——时而喜悦,时而哀伤,情感达到高潮时转为悲叹;文字风格也随着情绪的波动,从平静逐渐转为激荡,又从激荡回归平静,呈现出跌宕起伏、张弛有度的美感。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主要讲述兰亭聚会的热闹场景,并写出参与聚会的人共同感受到的愉悦;第二段则深入探讨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慨人生短暂、美好时光易逝,承接上文“乐”的情绪,引出层层感慨;第三段交代了写作这篇序言的缘由。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王羲之散文的独特风格。其文字精巧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代骈文中的经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书法家,“书圣”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曾与孙统等人宴集兰亭,写下《兰亭序》。其工书法,草隶正行诸体皆精,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格。其书法自六朝来为人所重,史称“书圣”。王羲之与子王献之并称“二王”,又与三国魏钟繇并称“钟王”。代表作品有《丧乱帖》《寒切帖》《快雪时晴帖》《十七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的一些名士,如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人,在会稽郡的兰亭举行了一场集会。聚会时,为了增添趣味,众人玩起了“曲水流觞”的游戏——将酒杯放在流动的溪水中,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要饮酒并即兴作诗,各自抒发内心的情感。最后,王羲之为这次聚会写了一篇序文,总结全程的情形,这篇序文便是《兰亭集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最频繁的时期,社会长期陷入混乱,百姓生活困苦,在生死边缘艰难挣扎。浓郁的死亡意识笼罩着整个时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存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当时的士大夫们不满现实,普遍推崇道家思想,向往清净无为、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魏晋人虽然常流露出看似颓废、消极甚至悲观的死亡感慨,但内心深处始终对人生与生命抱有强烈的执着与眷恋。这种执着与眷恋,可以说是从死亡意识中滋生出的“悲怆的美丽”。而《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正是这种追求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序文,也是一篇记录宴饮修禊活动的诗序。描绘了兰亭周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山水美景,记录了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四十一位军政名士于兰亭“修禊”时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欢畅场景;既体现了众人相聚时的愉悦心境,又抒发了作者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命无常、生死难料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记叙:开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直接交代故事时间地点事件,这种纪实性叙事为后文抒情、议论做铺垫。景物描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崇山峻岭”显地势高峻,“茂林修竹”状植被繁盛,“清流激湍”绘水流灵动。“崇”“茂”“清”三字凝练,既写自然之壮美,又暗含文人崇尚的高洁品格。借景抒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描述了集会当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舒畅的景象。作者抬头可以看到广阔无垠的宇宙,低头能够观察到万物的繁盛。这样的景色给人一种开阔、宏大的感觉,让作者能够“游目骋怀”,尽情地享受自然之美,满足视听的愉悦。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的心情是愉悦而闲适的,进一步抒发了对眼前良辰美景的陶醉和欣喜。议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针对魏晋时期流行的“一死生”的庄子齐物思想、“齐彭殇”将长寿与夭折等同的消极观念,此处由“今”推及“后”,指出古今之人面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是共通的,因此,“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记录当下雅集的人与事。反衬:“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遗憾集会缺少音乐助兴,但实际上这正是典型的反衬手法——以“无丝竹管弦之盛”这一缺憾,反向衬托出“一觞一咏”的质朴之美与“畅叙幽情”的精神愉悦。用典:“齐彭殇”一典出自《庄子·齐物论》,其中记载彭祖长寿而殇子早夭,庄子认为二者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自然变化的一部分。王羲之将这一哲学思想融入文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面上是反对庄子的观点,实则深化了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修禊事”则源自古代三月上巳日的祓禊习俗,人们到水边洗濯以祛除不祥。王羲之将这一传统活动与兰亭雅集相结合:“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在兰亭,他与友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崇尚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生活态度。这反映了王羲之对高雅精神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段文字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时间是东晋永和九年的暮春之初,地点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事件是古人春季祈福消灾的“修禊”活动。文中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概括参与者的广泛,既有德高望重的长者,也有年轻才俊,可见聚会的热闹与雅致。环境描写尤为精妙:“崇山峻岭”显地势高峻,“茂林修竹”添清幽之趣,“清流激湍”增灵动生机,再以“流觞曲水”的活动将自然景观与人文雅趣结合。虽无音乐助兴,但饮酒赋诗的简单形式已足够让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怀,画面清新自然,氛围轻松愉悦。第二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一段集中写集会当日的天气与观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八字简练概括了天气的晴好与舒适,为后文的“乐”做铺垫。作者由近及远,“仰观宇宙之大”展现空间的广阔,“俯察品类之盛”凸显万物的丰茂,天地间的宏大与生机让人目不暇接。这种“游目骋怀”的体验,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是对心灵的舒展——视觉上有宇宙的浩瀚,听觉上有自然的声响(如流水、鸟鸣),种种感官的满足,最终凝结为“信可乐也”的感慨,直率而真挚地表达了当下的愉悦之情。第三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段是全文情感的转折点,由“乐”入“痛”,引发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作者用“俯仰一世”来说人生短暂,,再分述两种生活状态:有人喜欢在室内与朋友倾诉心声,有人则寄情山水、自由放纵。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当遇到让自己欣喜的事物时,都会沉浸其中、忘记衰老的到来;可一旦对事物失去兴趣,或事情发生变化,感慨便油然而生。尤其“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句,用“向”与“今”的对比,道尽时光易逝、美好难留的无奈——昨日的快乐,转眼就成了过去,怎能不让人伤怀?再联想到寿命长短由天决定,最终都要走向尽头,引用“死生亦大矣”的古语,更强化了对生死无常的痛苦与无奈。第四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作者说,每当读到古人因感慨而写的文章,总觉得他们的感受与自己如出一辙,面对这些文字,总忍不住叹息哀伤,却难以说清其中缘由。由此他否定“把生死看作一样”“把长寿与短命等同”的虚妄之谈,指出生死是人生必然的差异。后提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最后,作者说明记录此次集会的原因:将当时在场的人和他们的诗作整理出来,即便时代不同、世事变迁,人们触景生情的本质是一样的。

4. 作品点评

整体来看,文章既描绘了兰亭的美景和集会时的欢乐,也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情感上,作者时而喜悦,时而悲伤,喜到极致转而生悲,文章的情感也随之起伏变化,读起来有节奏感,因此《兰亭集序》能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

# 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

#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 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

# 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斥当日竟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信非诬也。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

清余诚《重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石崇《王昭君辞》

下一篇:魏晋·支遁《咏怀诗五首 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