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o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2
lái
wàng
nán
shān
shān
huǒ
shāo
shān
tián
wēi
hóng
miè
duǎn
yàn
xiāng
lián
xiàng
yán
shí
rǎn
rǎn
líng
qīng
suí
huí
fēng
jìn
yuǎn
zhào
yán
máo
chì
lín
wēng
néng
chǔ
yán
chā
shān
rán
yán
chǔ
yuè
shāo
shē
wéi
zǎo
tián
dòu
miáo
chóng
shàng
huā
dāng
fèi
zhàn
shǐ
guī
lán
guǎng
广
chǎng
zhuó
xīn
nián
chūn
qíng
chǔ
chù
sài
shén
shēng
chí
qián
jiù
rén
bo
qiāo
lín
míng
shān
shàng
guà
guī
lái
sāng
zǎo
xià
chuī
huǒ
xiàng
bái
máo
yāo
lián
yìng
chēng
zhè
fēng
yān
shù
lián
píng
shān
bèng
xīng
xiá
wài
fēi
jìn
luò
jiē
qián
yǎng
miàn
shēn
niáng
zhòu
fēng
suì
shuí
zhī
cāng
cuì
róng
jìn
zuò
guān
jiā
shuì

译文

我站起身来望南山,山火正旺烧着山田。夕阳的微光像要熄灭了,那短短的火焰却又接连不断。参差不齐地朝着岩石蔓延,缓缓地升腾越过青色的山壁。低处随着回旋的风而熄灭,远远地照着屋檐茅草都成了赤色。邻居老翁说着楚地的方言,倚靠着锄头,神情悲伤,几乎要落泪。他自己说楚越之地的风俗,烧荒开垦为旱田。豆苗如同蜷缩的虫,篱上的花开堂屋前。废弃的栈道旁猪回到了猪圈,空旷的场地中鸡在啄食谷粟。新年时春雨过后天气放晴,到处都传来祭祀神灵的声音。拿着钱去找人占卜,隔着树林都能听到敲瓦占卜的声音。卜得宜于种田的卦,回来后在桑枣树下。对着白茅吹气生火,腰间挂着镰刀,镰刀映衬着红色的甘蔗。风卷着槲树叶产生的烟雾,槲树连绵与平山相接。迸溅的火星掠过云霞之外,飞落的灰烬落在台阶前面。仰起脸又是呻吟又是打喷嚏,乌鸦前来祝贺丰年。谁能想到那山林葱郁的模样,收获的都拿去交了官家的税赋。

逐句剖析

"起来望南山":我站起身来望南山,

"山火烧山田":山火正旺烧着山田。

# 烧:放火烧野草。

"微红夕如灭":夕阳的微光像要熄灭了,

# 夕:一作久。,微红:指烧过之后剩下的余火。

"短焰复相连":那短短的火焰却又接连不断。

# 复:又。,短焰:因长草经初次大火焚烧殆尽,所以即使再烧起来也不能发出长的火苗,而只能发出短的火焰。

"差差向岩石":参差不齐地朝着岩石蔓延,

# 差差:火势蔓延,前后参差不齐。

"冉冉凌青壁":缓缓地升腾越过青色的山壁。

# 青壁:青色的石壁。,凌:升上。,冉冉:渐渐前进的样子。

"低随回风尽":低处随着回旋的风而熄灭,

# 尽:火尽,火熄灭。,回风:回旋的风。,低:指南山的低处。

"远照檐茅赤":远远地照着屋檐茅草都成了赤色。

# 檐茅:一作茅檐。

"邻翁能楚言":邻居老翁说着楚地的方言,

# 楚言:楚地方言,古代楚国面积广大,主要在长江中游地区及汉水流域,即今湖北、湖南、安徽诸省。后来,长江下游的吴、越也变成了它的领土。

"倚插欲潸然":倚靠着锄头,神情悲伤,几乎要落泪。

# 潸然:流泪的样子。,插:同“锸”,即铲锹。一作锸。,倚:靠。

"自言楚越俗":他自己说楚越之地的风俗,

# 越:古有越国,在今浙江省北部一带。

"烧畲为早田":烧荒开垦为旱田。

# 早:一作旱。,为:一作作。,烧畲:一种种旱田的方法,其法是先放火烧去地面草木,使灰烬变为肥料,然后下种。这是一种在地广人稀的地方采用的一种较为粗放的耕种方式,又称“火耕”或“火种”。

"豆苗虫促促":豆苗如同蜷缩的虫,

# 虫促促:指豆苗长得如蜷缩的虫子,言其茂盛。促促,即蹙蹙,蜷缩的样子。

"篱上花当屋":篱上的花开堂屋前。

"废栈豕归栏":废弃的栈道旁猪回到了猪圈,

# 栏:木栏,指猪舍。,豕:猪。,废栈:破木棚,这里指农家猪舍。

"广场鸡啄粟":空旷的场地中鸡在啄食谷粟。

"新年春雨晴":新年时春雨过后天气放晴,

"处处赛神声":到处都传来祭祀神灵的声音。

# 赛神:酬神赛会,农村在举行酬神赛会时,往往敲锣打鼓,演唱文艺节目,酬神也娱人。

"持钱就人卜":拿着钱去找人占卜,

# 卜:占卜。,就人:到卜人处。就,接近。人,卜人,算卦占卜之人。

"敲瓦隔林鸣":隔着树林都能听到敲瓦占卜的声音。

# 敲瓦:一种巫俗,敲碎瓦片,观察瓦的裂纹,以此定吉凶,称为“瓦卜”。

"卜得山上卦":卜得宜于种田的卦,

# 山上卦:适于上出种田的卦象。山上:一作上山。

"归来桑枣下":回来后在桑枣树下。

"吹火向白茅":对着白茅吹气生火,

# 白茅:草名,烧舍之时正是遍山白茅茂盛之时。茅,一作苇。

"腰镰映赪蔗":腰间挂着镰刀,镰刀映衬着红色的甘蔗。

# 赪:红色。

"风驱槲叶烟":风卷着槲树叶产生的烟雾,

# 槲:树名,一种落叶乔木,高二、三丈,叶大,倒卵形,长约四、五寸。槲叶冬天存留于枝上,第二年嫩芽发生时才脱落。

"槲树连平山":槲树连绵与平山相接。

"迸星拂霞外":迸溅的火星掠过云霞之外,

# 拂霞外:拂天外,形容火星飞得高。,迸星:飞起的火星。

"飞烬落阶前":飞落的灰烬落在台阶前面。

# 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

"仰面呻复嚏":仰起脸又是呻吟又是打喷嚏,

# 呻:一作呼。

"鸦娘咒丰岁":乌鸦前来祝贺丰年。

# 咒:祝。,鸦娘:母鸦,古时一种迷信的说法:说乌鸦飞到人家是吉祥的预兆,预示丰年,白居易《和大觜乌》诗有“此鸟所止家,家产日夜牢,上以致寿考,下可宜田农”的诗句。

"谁知苍翠容":谁能想到那山林葱郁的模样,

# 苍翠容:指生长茂盛的农作物。

"尽作官家税":收获的都拿去交了官家的税赋。

# 官家:官府。,尽: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烧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的五言古诗,以纪实笔触展现唐代南方山区烧畲耕种的生活图景。诗中从山火初燃时“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的景象写起,细致描绘火焰蔓延、农民劳作的过程,穿插“豆苗虫促促”“广场鸡啄粟”等田园生活场景,勾勒出当地百姓春耕祈福、占卜劳作的日常。诗歌末尾“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一句转折,道出农民辛苦耕耘的收获终将被官府赋税剥夺的残酷现实,将前文描绘的农耕期盼与现实困境形成强烈对照,深刻揭示出封建统治下赋税沉重对百姓生活的压迫,展现出诗人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关切。全诗语言自然平实,以贴近生活的描写,真实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体现出一定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题材诗。诗人借南山烧畲的景象,通过自己目睹的山火蔓延过程与邻舍老翁口述的楚越烧畲风俗,生动描绘了唐代南方山区农民烧荒垦田、辛勤劳作的生活图景。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近写山火“差差向岩石”的蔓延细节,远绘“迸星拂霞外”的壮阔远景;又借“豆苗虫促促”的近景生机与“广场鸡啄粟”的远景全景,交织出农家生活的立体画面。卒章显志:前两部分先铺陈烧畲种田的辛勤与丰收希望,最后两句“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突然转折,揭露赋税掠夺本质,在结尾处凸显对官府剥削的批判与农民的深切同情,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深刻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八句,温庭筠以目击者视角,细腻描绘南山烧畲之景。从“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的初始场景切入,到“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刻画山火似熄还燃、渐次蔓延的动态,再以“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生动展现火焰攀爬山崖的形态,最后以“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收束,将近处火焰随风熄灭与远处火光照红茅屋的画面相衬,层次分明地呈现烧畲过程,以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山乡烧荒图景。第九句至第三十句,诗人借邻翁之口,详述楚越烧畲风俗。老翁“倚锸欲潸然”的悲戚姿态,为后文埋下伏笔。随后,诗人笔锋一转,铺陈农民在春雨初晴时赛神祈福、占卜问卦,继而烧山垦荒、辛勤耕作的场景。“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等描写,展现出一派田园丰收的祥和之景,看似描绘“农家乐”,实则与老翁的悲态形成强烈反差,为后文揭露残酷现实做足铺垫,在叙事中暗含深沉情感。诗末“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两句,如惊雷破云,瞬间将前文的田园憧憬击碎。原来,农民辛勤耕耘换来的丰收成果,尽数被官家赋税夺走。这一结尾不仅点明老翁悲戚的根源,更将全诗主题陡然升华,深刻揭露封建官府剥削之重。此前对农民劳作与希望的详尽描写,在此刻成为对官府剥削的有力控诉,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凸显出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无声批判,使诗歌在情感与思想上达到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语绪棼如。

明陆时雍《唐诗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群玉《石潴》

下一篇:唐·温庭筠《敕勒歌塞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