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四大家”之一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西汉辞赋家。字长卿,小名犬子,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免官游梁,因《子虚赋》得汉武帝赞赏,封司马相如为郎官。建元六年,司马相如官拜中郎将,出使西南夷。晚年因病免官,家居而卒。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被后世尊称为“辞宗”“赋圣”,其与扬雄、班固、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其赋多以铺张手法描绘帝王苑囿、田猎,场面宏大,文辞富丽,篇末寄寓讽谏。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等。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今人有《司马相如集校注》。
1.
《喻巴蜀檄》载《史记》卷一一七,《汉书》卷五七下,《文选》卷四四,《艺文类聚》卷五八。檄是用于声讨的一种文体。这篇文章是斥责巴蜀吏民的罪过的。文章为稳定人心,先用对外征讨的声威和虽被征招而无隐患来震动和安抚人心,为皇帝本意辩解,并分析唐蒙和地方官吏的责任;再树边民为榜样,以当官享乐传名来规范和开导百姓,并在对比中寻过责怪巴蜀吏民;最后说明作意,要求及时传达。总之,维护皇帝,斥责官吏,开导百姓,扬威以慑之,示安以慰之,示范以规之,示利以导之,寻过以责之。纵横辩说,思维产密;策略周祥,全盘平衡;运用权术,有利有节,入情入理,语言晓畅,说服力强。从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喻巴蜀檄》为文其实非常为难,因为作者司马相如的使命比较麻烦。唐蒙略通西南夷乃是奉命,并且是司马相如本人所赞成的,引起巴蜀震动后,皇帝却要谴责唐蒙,并告知巴蜀百姓,唐蒙的做法并非皇帝本意。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必须顾及唐蒙、巴蜀民、皇帝三方面的意图,而又不能违背朝廷通西南夷的大政方针。司马相如的蜀人身份此刻并非无谓,指摘巴蜀本地凭愚民是唯一解开这个三重连环套的钥匙,司马相如的蜀人身份至少可以比外地人让巴蜀本地愚民具有更多的认同感。刘熙载《艺概》说:相如一切文,皆善于架虚行危。就《喻巴蜀檄》一文来说,虚即不在于巴蜀民大惊恐的事实如何,而在于如何认识;危即在于唐蒙、巴蜀民、皇帝三方各有道理需要平衡,如何阐述其中的轻重缓急确实非常为难。从《喻巴蜀檄》的内容来看,指责唐蒙并非重点,宣传皇帝的本意也非重点,而指摘巴、蜀行者有不忠死亡之罪才成为重点,连带指摘这些行者的父兄以及专管教训百姓的官员有不教诲之过。杨升庵云得告喻体裁,以大义令使者与蜀民两分其责,两分说还未深入其内在逻辑,应当说此文是以指摘蜀民为主。文章开头阐述朝廷在边境治理上的巨大成就和唐蒙奉使西南的必要性,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朝廷和唐蒙此次行动的正义所在,为后文指责巴蜀行者和巴蜀愚民建立一个坚实的道义基础。接着说明这次行动本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略叙事实: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摧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其中惊惧、忧患,即将抚慰巴蜀人士之意带出,却又明白将唐蒙加以指责,但仅此一笔带过,就转到总结此次出使的原意:申明皆非陛下之意也。行文至此,似乎出使的任务就完成了,但仅如此,略通夜郎西僰的任务就难于继续进行了,既然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所以,唐蒙又无可厚非,指责巴蜀民大惊恐就势所必然,并称扬夫边郡之士与之相对: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夫边郡之士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他们是贤人君子,而这些自贼杀,或亡逃抵诛的行者及其父兄乃寡廉鲜耻,为天下笑,有不忠死亡之罪教诲之过,措辞极为严厉。然后再次重申陛下之德为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阐明自己的任务为遗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最后要求巴蜀各级官员务必传达给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使咸知陛下之意。以通西南夷为根本、为标准,在这个前提下阐述评论各方意见功过,这应当是司马相如完成使命唯一的途径,也是《喻巴蜀檄》必然的结构方式。全文五百六十余字,严正精悍、周详晓畅,深得文体之要,完全合乎《文心雕龙》对檄文的所下的定义: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凡檄之大体,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若曲趣密巧,无所取才矣。指摘巴蜀愚民的语气极为严厉,命令太守传檄,语气也十分果决,都是为了檄文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的目的。为了达到曒然明白的效果,全文未用一个典故,语词和其它几篇比较也不甚考究,如设问对答结构、联边字等皆未使用,应当是考虑远所溪谷山泽之民遍闻的需要,即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为了达到气盛而辞断的效果,司马相如使用了大量的骈偶、铺陈、押韵的辞赋方法。骈偶方面,文中仅完全对偶语句就达二百八十余字,大致占全文一半字数;铺陈方面,在边境边郡之士两个关节处铺陈共计二百七十余字,约占全文一半篇幅;押韵方面,文中大部分句子押韵,押韵密度和《子虚上林赋》等散体赋押韵密度相差不远。骈偶、铺陈、押韵成为这篇文章主要的修辞手段。明代张溥说司马相如抑其文,皆赋流也,即主要体现在骈偶、铺陈、押韵这三方面,也是其文章华丽的根源所在。作为古代流传至今的第一篇成篇檄文,《喻巴蜀檄》具有檄文的基本特点,又保持着司马相如文章整饰华丽的一贯风格,在写作技巧上对后世有多方面的借鉴作用。
上一篇:汉·嵇康《四言诗十一首(其十)》
下一篇:汉·戴圣《大学·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