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元稹浏览量:1
róng
shēng
chén
yǐng
shēn
shì
qíng
shuí
shì
jiù
léi
chén
wéi
yīng
bào
shū
yóu
lián
bǎo
zēng
shēn
shā
rén
shān
bái
lóu
shā
yuàn
cháo
shēng
cāng
hǎi
táng
chūn
lǎo
féng
jiā
jǐng
wéi
chóu
chàng
liǎng
shāng
xiàn
shén
lùn
cái
mìng
xiāng
gān
fèng
yǒu
wén
zhāng
zhì
yǒu
guān
léi
xiāo
yóu
bèi
chuāng
hén
wèi
yòu
zāo
tán
jiàn
tóu
zhé
cáng
gài
dīng
suī
gāng
nán
xiū
xué
zhōu
qián
luó
chà
shí
shēng
shēn
hǎi
lán

译文

荣耀、屈辱、升迁、贬谪,如影随形伴着我身,看这世间人情,谁还能像雷义陈重那般真诚。也只有像鲍叔牙那样的你还怜惜我,我也如曾参般坚守自我,不做杀人之事以保自身。暮色里,山峦映入白楼,沙苑笼罩在苍茫中,春天到,沧海涨潮,野塘水波涌动。年老时遇上美景,却只徒增惆怅,你我分隔两地,各自伤心,伤情无限。若论才华与命运,本就没有关联,凤凰有美丽羽毛,野鸡也有漂亮鸡冠。我身形消瘦如骨将销,却仍遭人苛刻对待,旧疮疤痕未消,又遭新的攻击责难。宝剑已折,残剑需藏好掩盖锋芒,“丁”字虽刚硬,必要时也应屈身,莫觉为难。不要学州前的罗刹石那般刚硬,终其一生与如大海波澜般的命运对抗。

逐句剖析

"荣辱升沉影与身":荣耀、屈辱、升迁、贬谪,如影随形伴着我身,

"世情谁是旧雷陈":看这世间人情,谁还能像雷义陈重那般真诚。

"唯应鲍叔犹怜我":也只有像鲍叔牙那样的你还怜惜我,

# 鲍叔:鲍叔牙的别称。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并笃于友谊称于世。后常以“鲍叔”代称知己好友。

"自保曾参不杀人":我也如曾参般坚守自我,不做杀人之事以保自身。

# 曾参:即曾子,战国时人,孔子的学生,以贤孝闻名。曾参杀人的典故出自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

"山入白楼沙苑暮":暮色里,山峦映入白楼,沙苑笼罩在苍茫中,

"潮生沧海野塘春":春天到,沧海涨潮,野塘水波涌动。

"老逢佳景唯惆怅":年老时遇上美景,却只徒增惆怅,

"两地各伤何限神":你我分隔两地,各自伤心,伤情无限。

# 何限:无限,无边。

"论才赋命不相干":若论才华与命运,本就没有关联,

"凤有文章雉有冠":凤凰有美丽羽毛,野鸡也有漂亮鸡冠。

"羸骨欲销犹被刻":我身形消瘦如骨将销,却仍遭人苛刻对待,

"疮痕未没又遭弹":旧疮疤痕未消,又遭新的攻击责难。

# 疮痕:创伤或溃疡愈后留下的疤痕。

"剑头已折藏须盖":宝剑已折,残剑需藏好掩盖锋芒,

"丁字虽刚屈莫难":“丁”字虽刚硬,必要时也应屈身,莫觉为难。

"休学州前罗刹石":不要学州前的罗刹石那般刚硬,

"一生身敌海波澜":终其一生与如大海波澜般的命运对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乐天二首》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第一首诗开篇感慨人生的荣辱升沉如影随形,感叹世态炎凉,难觅如雷义、陈重般的真挚友情。接着以“鲍叔怜我”“曾参不杀人”自比,表达对白居易理解与支持的感激。颔联描绘“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的景色,借景抒情。尾联直言年老逢美景却满心惆怅,抒发两人分隔两地、同伤神的无奈与哀伤。全诗通过情感与景色的交织,展现出元稹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第二首诗的开头以“凤有文章雉有冠”作比,阐述才能与命运并无关联。随后叙述自己身体羸弱、屡遭磨难,如同“羸骨欲销犹被刻,疮痕未没又遭弹”。又以“剑头已折藏须盖,丁字虽刚屈莫难”劝诫自己要学会隐藏锋芒、能屈能伸,最后以“休学州前罗刹石,一生身敌海波澜”警示自己莫要过于刚直,要在波澜壮阔的人生中学会应对。此诗借议论与自勉,表达了元稹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思考。这组诗在于将个人遭际、友情以及人生感悟相融合,语言沉郁,情感真挚,体现了元稹诗歌在抒情与哲理表达上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寄乐天二首》是唐代元稹所作。元稹与白居易一同考取功名,年轻时便入朝为官,二十年来相知甚深,且同遭贬谪厄运。当时,白居易写下“感商妇之漂流,叹谪居之沦落”的叙事长诗《琵琶行》。在此情境下,元稹写下这两首诗,诗中回忆往事,尾联既包含对朋友的慰藉,也有对前途的悲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怀人伤己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同获功名又遭贬谪的人生境遇,体现了世态炎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白居易理解支持的感激,以及对朋友前途的担忧,同时抒发了自身无奈、惆怅的复杂情感。

2. 分段赏析

“荣辱升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雷陈。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开篇直抒胸臆,将自身的荣辱升沉比作影随于身,感慨世态炎凉,难寻如雷义、陈重般的至交。以“鲍叔怜我”“曾参不杀人”的典故,一方面表达对白居易如鲍叔牙般理解自己的感激,另一方面暗示自己虽遭谤议却坚守清白,语言凝练,情感深沉。从表达技巧看,用典使表意委婉含蓄,增强感染力;在内容主题上,凸显出在困境中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身操守的坚持。“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老逢佳景唯惆怅,两地各伤何限神。”此四句借景抒情。“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描绘出苍茫暮色中山影入楼、春潮涌动于沧海野塘的景象,一“暮”一“春”,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出自然景色的变化,也暗示人生境遇的起伏。“老逢佳景唯惆怅,两地各伤何限神”,写暮年逢景,却只增惆怅,想到与友人分隔两地,各自伤怀,将内心的悲苦与对友人的牵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在形象塑造上,借景烘托出孤独、惆怅的诗人形象;在内容主题上,深化了对友情和身世的感慨。“论才赋命不相干,凤有文章雉有冠。羸骨欲销犹被刻,疮痕未没又遭弹。”开头以“凤有文章雉有冠”作比,说明才华与命运并无关联,命运弄人。接着“羸骨欲销犹被刻,疮痕未没又遭弹”,用直白而沉痛的语言,描述自己身体瘦弱、伤病未愈却仍遭打击的惨状,从内容主题上,深刻体现出命运的不公和自身遭遇的悲惨;在语言特色上,用词精准,情感浓烈,让人感同身受。“剑头已折藏须盖,丁字虽刚屈莫难。休学州前罗刹石,一生身敌海波澜。”以“剑头已折”“丁字虽刚”为喻,劝勉友人在困境中要懂得隐藏锋芒、学会屈伸。“休学州前罗刹石,一生身敌海波澜”,则进一步告诫不要如罗刹石般刚硬,要避免与如大海波澜般汹涌的命运正面抗衡,委婉地表达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以及在困境中求存的无奈。在表达技巧上,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表意生动形象;在内容主题上,体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以及在逆境中自我保全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落齿》

下一篇:唐·白居易《养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