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黄氤氲":天地玄黄之气弥漫交融,
"混沌未死":混沌初开的状态尚未终结。
"道隐冥默":大道潜藏在幽寂之中,
"文郁雕跂":文化却已萌发繁盛之态。
"蚩蚩熙熙":上古百姓淳朴和乐,
"结绳而治":依靠结绳记事来治理天下。
"谁凿七窍":是谁凿开了七道深渊,
"鸿蒙拊髀":让鸿蒙初辟的欣喜涌上心头。
"马图鸟迹":龙马负图、鸟迹成文,
"彷佛文字":仿佛是文字最初的模样。
"羲轩勋华":伏羲、轩辕、尧、舜等圣王,
"授受一理":传承着同一治国之道。
"典谟训话":《典》《谟》《训》《诰》等经典,
"浑浑无拟":浑然天成无可比拟。
"天生素王":上天降生了素王,
"躬服仁义":亲身践行仁义的准则。
"宪章祖述":他遵循前代宪章,继承先祖遗训,
"参赞经纬":参与谋划天下经纬。
"经揭日月":儒家经典如日月般高悬,
"史严辞事":史书严谨记载史事兴衰。
"九流说铃":诸子百家的学说如同琐碎铃铛,
"诸子疣赘":不过是多余的赘疣。
"秦灰小厄":秦朝焚书是文化的小劫难,
"鲁壁阐秘":鲁壁中却藏着典籍的奥秘。
"白首齐生":白发的齐地儒生,
"口诵臆记":口诵心记着残存的经文。
"枝叶扶疏":如枝叶般分散各地,
"风流委靡":文风教化一度衰落不振。
"汉兴购求":汉朝兴起后重金搜求典籍,
"六经大奋":六经的地位大大提升。
"舒向校雠":刘向、刘歆父子负责校勘典籍,
"班马传纪":班固、司马迁撰写纪传体史书。
"尔雅同风":《尔雅》统一文字风尚,
"沿袭世次":按世代顺序延续传承。
"宋三百年":宋朝历经三百年基业,
"超轶姚姒":超越了虞舜和夏禹时代。
"际海薄天":从海边到天边,
"声教渐被":渐渐覆盖各个地域。
"惟此东邑":就在这东方城邑,
"蔼蔼多士":聚集着众多贤能的士人。
"孔墙巍巍":学宫墙壁巍峨耸立,
"重屋丹绮":层叠的楼阁涂着丹红绮丽的色彩。
"群玉之府":如同收藏宝玉的府库,
"五经之笥":是汇聚《五经》的书箱。
"排签插架":书架上插满标签,
"堆案盈几":书案上堆满了卷册,几乎溢出几案。
"藻饰皇猷":文饰着帝王的治国谋略,
"驰骋帝轨":助力帝王推行国家的治理轨道。
"兰薰颜冉":贤士如兰草芬芳、颜回冉有贤德,
"玉洁曾史":如玉石纯洁、曾参史鱼正直。
"物忌太盛":事物忌讳过于兴盛,
"道有中否":大道的传承也有中途受阻之时。
"何物坏宅":是什么毁坏了这宅院,
"有士抱器":有贤士怀抱器物离去。
"坛荒杏老":祭坛荒芜、杏树衰老,
"墉鼠穴虺":墙壁上布满鼠洞和蛇穴。
"川竭珠逃":河川干涸、珍珠逃散,
"椟破玉毁":木匣破碎、美玉毁坏。
"炷灯拭案":点燃灯烛擦拭书案,
"篇壒简毁":却见篇章蒙尘、简策烧毁。
# 毁:一作燬。
"观鹳雅鸦":观察鹳鸟与雅鸦,
"鲁鱼亥豕":文字讹误如“鲁”“鱼”“亥”“豕”般混淆错乱。
"斫轮糟粕":技艺失传只余糟粕,
"负蛉口耳":传授浅薄仅靠口耳。
"忘筌舍蹄":如同忘了捕鱼的竹笼、舍弃捕兔的工具,
"出足弃履":迈出脚却丢弃了鞋子。
"文未丧天":但文化并未丧于天命,
"道不坠地":大道也未坠于大地。
"起废者谁":是谁复兴了荒废的,
"孟母之子":是如孟母之子的人。
"薄言采藻":采摘水藻,
"于彼沼沚":到那沼泽小洲。
"鸠工捐资":召集工匠、筹集资金,
"不捐廪饩":不吝惜粮米俸禄。
"榱桷得宜":房梁椽子安排得当,
"轮奂有炜":楼阁华美光彩熠熠。
"肩摩踵接":人们肩并肩、脚挨脚,
# 肩摩踵接:形容行人拥挤。
"出入槐市":出入这文化兴盛的集市。
"非此乔木":若不是这高大的乔木,
"畴克大庇":谁能提供如此巨大的庇护。
"非我宗匠":若不是我们的宗师巨匠,
"孰主张是":谁能主持这之事。
"祖有令德":先祖有美好的德行,
"世济其美":后世子孙世代继承其荣光。
"休声日流":美好的声誉日益传扬,
"与道终始":将与文化大道始终相伴。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赋四大家”之一
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曾任郎中、尚书侍郎等职,两度担任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张衡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制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数学上,他推算了圆周率;文学上,他与扬雄、司马相如、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其《二京赋》结构宏阔,铺张富丽;《归田赋》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其《四愁诗》对后世七言诗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有天文著作《浑天仪图注》《灵宪》,数学著作《算罔论》。
1. 分段赏析
开篇“玄黄氤氲,混沌未死。道隐冥默,文郁雕跂,蚩蚩熙熙,结绳而治。谁凿七窍,鸿濛拊髀。”从天地初开的混沌状态写起,用“玄黄”“氤氲”描绘宇宙初成的朦胧景象,将“道”的隐秘无形与“文”的逐渐显现相对照,暗示文化诞生前的蒙昧与酝酿。“蚩蚩熙熙,结绳而治”两句,勾勒出远古先民质朴的生活状态,而“谁凿七窍,鸿濛拊髀”则用神话典故,暗指文明开启时的突破与变化,充满奇幻色彩。“马图鸟迹,彷佛文字。羲轩勋华,授受一理。典谟训诰,浑浑无拟。天生素王,躬服仁义。宪章祖述,参赞经纬。经揭日月,史严辞事。九流说铃,诸子疣赘。”梳理文字与文化的起源。从河图洛书、鸟兽足迹象征文字的萌芽,到伏羲、轩辕等上古帝王传承治世之道,再到《尚书》中“典谟训诰”的深远博大,最终聚焦于孔子(“素王”)践行仁义、传承文化的功绩。“经揭日月,史严辞事”两句,高度概括经与史的价值——经书如日月般光照千古,史书则严谨记录事实与言辞,对比“九流说铃,诸子疣赘”,凸显经史的正统地位。“秦灰小厄,鲁壁阐秘。白首齐生,口诵臆记。枝叶扶疏,风流委靡。汉兴购求,六经大备。舒向校雠,班马传纪。尔雅同风,沿袭世次。”写文化传承中的波折与恢复。秦火焚书(“秦灰小厄”)使文化遭劫,而鲁壁藏书(“鲁壁阐秘”)又让典籍得以留存。“白首齐生,口诵臆记”描绘学者们皓首穷经的执着,“枝叶扶疏,风流委靡”则暗指后世传承中可能出现的偏离本源、流于浮华的现象。汉代“购求”典籍、“六经大备”,以及董仲舒、刘向的校勘,司马迁、班固的修史,使文化得以重振,“尔雅同风,沿袭世次”展现出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宋三百年,超轶姚姒。际海薄天,声教渐被。惟此东邑,蔼蔼多士。孔墙巍巍,重屋丹绮。群玉之府,五经之笥。排签插架,堆案盈几。藻饰皇猷,驰骋帝轨。兰薰颜冉,玉洁曾史。”转入对宋代文化的赞颂。“超轶姚姒”直言宋代文化超越前代,“际海薄天,声教渐被”描绘文化影响的广阔。“惟此东邑,蔼蔼多士”点出地方人才辈出,“孔墙巍巍,重屋丹绮”以建筑的宏伟形容经史阁的庄严,“群玉之府,五经之笥”则用比喻极写阁中典籍的丰富珍贵。“藻饰皇猷,驰骋帝轨”赞扬经史对治国的助益,“兰薰颜冉,玉洁曾史”以香草美玉比喻学者们如颜回、冉有般的品德,形象鲜明。“物忌太盛,道有中否。何物坏宅,有士抱器。坛荒杏老,墉鼠穴虺。川竭珠逃,椟破玉毁。”笔锋一转,写盛极而衰的变化。“物忌太盛”道出世事兴衰的规律,“何物坏宅,有士抱器”暗示经史阁遭遇毁坏,而仍有士人坚守文化(“抱器”)。“坛荒杏老,墉鼠穴虺”描绘阁宇荒废的景象:讲坛荒芜、杏树苍老,墙壁被鼠虫侵蚀,“川竭珠逃,椟破玉毁”则以河流干涸、宝珠流失,木匣破损、美玉毁坏的比喻,写典籍散佚的惨状,充满痛惜之情。“炷灯拭案,篇𡏖简燬。观鹳雅鸦,鲁鱼亥豕。斲轮糟粕,负蛉口耳。忘筌舍蹄,出足弃履。”进一步写文化传承的危机。“篇𡏖简燬”直写典籍焚毁,“观鹳雅鸦,鲁鱼亥豕”点出文字传抄中的错讹,“斲轮糟粕,负蛉口耳”批评传承中的流于形式、只重口耳相传而失其精髓。即便如此,“文未丧天,道不坠地”仍坚定地相信文化与道义不会消亡,语气由沉郁转为昂扬。“文未丧天,道不坠地。起废者谁,孟母之子。薄言采藻,于彼沼沚。鸠工捐资,不捐廪饩。榱桷得宜,轮奂有炜。肩摩踵接,出入槐市。”写经史阁的重建。“孟母之子”指重建者,“薄言采藻,于彼沼沚”用采摘水草比喻筹备重建,“鸠工捐资,不捐廪饩”写众人合力、慷慨出资的情景。重建后的经史阁“榱桷得宜,轮奂有炜”,宏伟壮丽,“肩摩踵接,出入槐市”描绘学者们往来不绝、文化复兴的热闹景象,呼应前文的衰败,形成对比。结尾“非此乔木,畴克大庇。非我宗匠,孰主张是。祖有令德,世济其美。休声日流,与道终始。”赞颂重建者的功绩与文化传承的永恒。以“乔木”比喻经史阁的庇护作用,以“宗匠”指称主持重建的贤才,强调其对文化传承的关键作用。“祖有令德,世济其美”赞扬先辈美德代代相传,最终“休声日流,与道终始”,以经史阁的美名流传与道义共存作结,升华了对文化不朽的信念。全诗结构严谨,叙事与议论交织,多用比喻与典故,语言古朴典雅,尽显对经史文化的敬畏与珍视。
上一篇:汉·曹植《杂诗七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