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蓬离本根":随风飘转的蓬草离开原来的根,
#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飘飖随长风":跟随着远风飘荡。
# 飘飖:形容举止轻盈、洒脱。
"何意回飙举":谁料又被一阵旋转的狂风举起,
# 何意回飙举:谁料想大旋风突然刮起。回飙:亦作“回飚”。旋转的狂风。
"吹我入云中":一直朝上吹向云层。
"高高上无极":飞得越来越高没有极限,
# 极:尽头。
"天路安可穷":浩渺天路哪里才是尽头?
"类此游客子":而有些游子就好像这无根的蓬草,
# 类此游客子:"类此"二句:是说游子从军远方,到处漂泊,有如转蓬。
"捐躯远从戎":大好身躯捐给远方军营。
# 捐躯:效命。
"毛褐不掩形":粗麻制成的短衣难以遮掩身体,
# 掩形:遮掩身体。,毛褐:粗麻制成的短衣。
"薇藿常不充":难咽的野菜也不常供应。
# 薇藿:薇和藿。贫苦人用以充饥。薇:野生羊齿类植物,叶尖端为旋涡状,可食。藿:豆叶。
"去去莫复道":算了吧,就不要再提起,
# 复道:再说。,去去:抛开。
"沉忧令人老":沉忧只会让人更加衰困。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风诗,也是一首反映行旅漂泊和游子生活的诗。描绘了转蓬随风飘荡、无依无定的状态,隐喻诗人自己漂泊的命运,抒发了对前途的迷惑茫然。展现了游子从军后生活困苦,粗衣劣食难以果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沉痛忧伤、无可奈何的心情,反映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从一个侧面呈现出离乱时代的社会全貌。
2. 写作手法
比喻:“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开篇,将“转蓬”作为核心隐喻,象征诗人及游子漂泊无根的命运。转蓬随风飘荡、身不由己的特性,暗合曹植因政治迫害而流离的境遇,也映射战乱时代普通人的苦难,“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以突起的旋风喻指不可抗拒的外力,强化了命运的偶然性与无力感。直抒胸臆:结尾“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直接抒发忧思,情感直击人心。
3. 分段赏析
前六句写转蓬。转蓬,亦称飞蓬,乃菊科植物之一,其花朵形如圆球,每遇风起,便随风旋转,因此得名。诗歌开篇“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转蓬随风漂泊的特性。随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两句,巧妙地将转蓬比作突然被旋风卷入高空的物体,从中隐喻作者自身漂泊无定的身世。从“何意”中流露的强烈情感可以看出,作者已将个人感受与转蓬的境遇融为一体,抒发对命运无法自主的慨叹。接着“高天上无极,天路安可穷”二句,进一步借转蓬的漂泊无定,表达作者对前途的迷茫与困惑。前六句句句写转蓬,实则句句隐喻作者本人,喻体与本体紧密结合。随后,诗歌以“类此游客子”一句自然过渡,开始具体描绘游客子的形象。“捐躯远从戎”描述了他们满怀为国捐躯的热情,远离家乡,从军戍边。然而,他们的遭遇又如何呢?“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揭示了他们的悲惨境遇:粗毛布衣难以蔽体,野菜豆叶不足以充饥。这一勇敢爱国却命运悲惨的游客子形象,不正是作者的自喻吗?曹植虽一心建功立业,却屡遭挫折,不仅壮志未酬,生活也陷入困境。他虽贵为王爵,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因此,以这样一个饥寒交迫、捐躯从戎的游子自比,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此一来,表面上看,作者似在用转蓬比喻游子,而实际上,作为转蓬本体的游子同时又是作者的喻体。作者通过转蓬与游子这双重比喻,生动地展现了自然任人摆布的可悲命运和衣食无着的困苦处境。这一巧妙运用比兴手法的方式,无疑是对《诗经》传统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钟嵘评价道:“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诗的最后“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二句,借用乐府诗的常用语,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伤与无奈之情,使得全诗在一种低回哀婉的氛围中结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场托物喻怀的旅程,它在客观层面上承载了更为深广的意义。诗中游子的形象,不仅映射出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更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离乱时代社会的全景。这赋予了作品深刻的现实意义,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认知价值。
上一篇:汉·嵇康《四言诗十一首 其二》
下一篇:汉·张衡《经史阁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