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ǒu
èr

朝代:汉作者:曹植浏览量:2
zhuǎn
péng
běn
gēn
piāo
yáo
suí
cháng
fēng
huí
biāo
chuī
yún
zhōng
gāo
gāo
shàng
tiān
ān
qióng
lèi
yóu
juān
yuǎn
cóng
róng
máo
yǎn
xíng
wēi
huò
cháng
chōng
dào
chén
yōu
lìng
rén
lǎo

译文

随风飘转的蓬草离开原来的根,跟随着远风飘荡。谁料又被一阵旋转的狂风举起,一直朝上吹向云层。飞得越来越高没有极限,浩渺天路哪里才是尽头?而有些游子就好像这无根的蓬草,大好身躯捐给远方军营。粗麻制成的短衣难以遮掩身体,难咽的野菜也不常供应。算了吧,就不要再提起,沉忧只会让人更加衰困。

逐句剖析

"转蓬离本根":随风飘转的蓬草离开原来的根,

#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飘飖随长风":跟随着远风飘荡。

# 飘飖:形容举止轻盈、洒脱。

"何意回飙举":谁料又被一阵旋转的狂风举起,

# 何意回飙举:谁料想大旋风突然刮起。回飙:亦作“回飚”。旋转的狂风。

"吹我入云中":一直朝上吹向云层。

"高高上无极":飞得越来越高没有极限,

# 极:尽头。

"天路安可穷":浩渺天路哪里才是尽头?

"类此游客子":而有些游子就好像这无根的蓬草,

# 类此游客子:"类此"二句:是说游子从军远方,到处漂泊,有如转蓬。

"捐躯远从戎":大好身躯捐给远方军营。

# 捐躯:效命。

"毛褐不掩形":粗麻制成的短衣难以遮掩身体,

# 掩形:遮掩身体。,毛褐:粗麻制成的短衣。

"薇藿常不充":难咽的野菜也不常供应。

# 薇藿:薇和藿。贫苦人用以充饥。薇:野生羊齿类植物,叶尖端为旋涡状,可食。藿:豆叶。

"去去莫复道":算了吧,就不要再提起,

# 复道:再说。,去去:抛开。

"沉忧令人老":沉忧只会让人更加衰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本诗是三国诗人曹植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游子漂泊在外所产生的深深愁恨,开篇六句以转蓬为题,每一句皆围绕转蓬展开,每一句又隐喻着诗人自身的境遇,形象鲜明且生动,喻体与本体水乳交融。通过对天路高远无极、转蓬漂泊无定的悲叹,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前途的迷惑与茫然之情。接着,诗意自然过渡至游客子这一形象,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最后两句借用乐府诗的常用语,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沉痛忧伤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此诗不仅展现出诗人对下层民众的关怀与同情,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离乱时代社会的整体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风诗,也是一首反映行旅漂泊和游子生活的诗。描绘了转蓬随风飘荡、无依无定的状态,隐喻诗人自己漂泊的命运,抒发了对前途的迷惑茫然。展现了游子从军后生活困苦,粗衣劣食难以果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沉痛忧伤、无可奈何的心情,反映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从一个侧面呈现出离乱时代的社会全貌。

2. 写作手法

比喻:“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开篇,将“转蓬”作为核心隐喻,象征诗人及游子漂泊无根的命运。转蓬随风飘荡、身不由己的特性,暗合曹植因政治迫害而流离的境遇,也映射战乱时代普通人的苦难,“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以突起的旋风喻指不可抗拒的外力,强化了命运的偶然性与无力感。直抒胸臆:结尾“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直接抒发忧思,情感直击人心。

3. 分段赏析

前六句写转蓬。转蓬,亦称飞蓬,乃菊科植物之一,其花朵形如圆球,每遇风起,便随风旋转,因此得名。诗歌开篇“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转蓬随风漂泊的特性。随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两句,巧妙地将转蓬比作突然被旋风卷入高空的物体,从中隐喻作者自身漂泊无定的身世。从“何意”中流露的强烈情感可以看出,作者已将个人感受与转蓬的境遇融为一体,抒发对命运无法自主的慨叹。接着“高天上无极,天路安可穷”二句,进一步借转蓬的漂泊无定,表达作者对前途的迷茫与困惑。前六句句句写转蓬,实则句句隐喻作者本人,喻体与本体紧密结合。随后,诗歌以“类此游客子”一句自然过渡,开始具体描绘游客子的形象。“捐躯远从戎”描述了他们满怀为国捐躯的热情,远离家乡,从军戍边。然而,他们的遭遇又如何呢?“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揭示了他们的悲惨境遇:粗毛布衣难以蔽体,野菜豆叶不足以充饥。这一勇敢爱国却命运悲惨的游客子形象,不正是作者的自喻吗?曹植虽一心建功立业,却屡遭挫折,不仅壮志未酬,生活也陷入困境。他虽贵为王爵,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因此,以这样一个饥寒交迫、捐躯从戎的游子自比,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此一来,表面上看,作者似在用转蓬比喻游子,而实际上,作为转蓬本体的游子同时又是作者的喻体。作者通过转蓬与游子这双重比喻,生动地展现了自然任人摆布的可悲命运和衣食无着的困苦处境。这一巧妙运用比兴手法的方式,无疑是对《诗经》传统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钟嵘评价道:“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诗的最后“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二句,借用乐府诗的常用语,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伤与无奈之情,使得全诗在一种低回哀婉的氛围中结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场托物喻怀的旅程,它在客观层面上承载了更为深广的意义。诗中游子的形象,不仅映射出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更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离乱时代社会的全景。这赋予了作品深刻的现实意义,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认知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嵇康《四言诗十一首 其二》

下一篇:汉·张衡《经史阁四言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