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从前,孔子参与鲁国在年终举行的蜡祭礼仪,
# 蜡: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仲尼:孔子。
"事毕":祭祀结束后,
# 事毕:事情结子。
"出游于观之上":孔子出来在宗庙门外的高台上游览,
# 观:宗庙门外两旁的楼。
"喟然而叹":感慨地叹息。
# 喟然:叹气的样子。
"仲尼之叹":孔子的叹息,
"盖叹鲁也":大概是为鲁国的现状而叹。
"言偃在侧":言偃在旁边,
# 言偃:字子游,吴郡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镇)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
"曰":问道:“
"君子何叹":老师您为什么叹息?”
"孔子曰":孔子说:“
"大道之行也":大道施行的时代,
# 大道:指太平盛世的社会准则。
"与三代之英":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当政的时代,
# 英:英明君主。,三代:指夏朝、商朝和周朝。
"丘未之逮也":我孔丘没能赶上,
# 逮:赶上。
"而有志焉":可是我心里向往那样的时代。”
"“":“大道施行的时代
",":,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选贤与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
"讲信修睦":人们之间讲求信用,培养和睦的气氛,
"故人不独亲其亲":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终":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
"壮有所用":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有所长":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 废疾:指有残疾而不能作事的人,如患有聋、哑、瞎、四肢残缺、神经失常,或长期患病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孤: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寡:死了丈夫的女子。,鳏:无妻或丧妻的男人。一作矜。
"男有分":男子有职业,
#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有归":女子有归宿。
# 归:女子出嫁。
"货恶其弃于地也":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浪费,
"不必藏于己":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不肯付出,
"不必为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 谋:指阴谋诡计。
"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故外户而不闭":所以人们大门从外面带上,而不用从里面闩上,
# 外户:泛指大门。
"是谓大同":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
",":,
"天下为家":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各亲其亲":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
"各子其子":只疼爱自己的子女,
"货力为己":财物和力气都为私人拥有,
"大人世及以为礼":诸侯天子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
# 及:哥哥传位给弟弟。,世:父亲传位给儿子。,大人:这里指国君。
"城郭沟池以为固":人们修建城郭、挖掘护城河作为坚固的防御设施,
# 沟池:护城河。,郭:外城。
"礼义以为纪":把礼义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纲纪。
"以正君臣":用礼义摆正君臣关系,
"以笃父子":使父子关系纯厚,
# 笃:淳厚。
"以睦兄弟":使兄弟关系和睦,
"以和夫妇":使夫妻关系和谐,
"以设制度":用礼义来建立制度,
"以立田里":来确立田地、住宅的分配,
# 田里:田地与住宅。
"以贤勇知":把有勇气、有智谋的人当作贤人加以推崇,
# 贤:尊重。
"以功为己":把自己建立的功业当作私利。
# 功:成就功业。
"故谋用是作":所以,图谋之心因此产生,
# 用是:因此。
"而兵由此起":战争也由此兴起。
# 兵:这里指战争。
"禹、":夏禹、
"汤、":商汤、
"文、":周文王、
"武、":周武王、
"成王、":周成王、
"周公":周公旦,
"由此其选也":是从小康社会中选拔出来的杰出人物。
# 选:指杰出的人物。
"此六君子者":这六位君子,
"未有不谨于礼者也":没有一个不谨慎奉行礼制的。
"以著其义":他们用礼制来彰显道义,
# 义:指合理的事情。,著:彰显。
"以考其信":来成就人们的信用,
# 考:成就。
"著有过":揭露人们的过错,
"刑仁讲让":树立仁爱,讲求谦让,
# 让:礼让。,刑:典范。
"示民有常":向百姓昭示为人行事的常规。
"如有不由此者":如果有不遵循礼制的人,
"在势者去":在位的就会被罢免,
# 去:斥退。,势:指职务。
"众以为殃":百姓会把不遵循礼制的人当作祸害,
"是谓小康":这就叫做‘小康’社会。”
西汉经学家
戴圣(?~?),西汉经学家。字次君,祖籍梁国(今河南商丘)。汉宣帝时,戴圣被选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其选集古代各种礼仪的主要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品风格严谨,注重礼仪规范的阐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社会理想的散文,借孔子与言偃对话,介绍了“大道之行”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安养、物尽其用、谋闭不兴的大同社会;又阐述“大道既隐”后“天下为家”,以礼正君臣、笃父子等,谋作兵起却需以礼维系的小康社会。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开篇叙事,讲述孔子参与鲁国蜡祭,仪式结束后在观上游览叹息,言偃询问,孔子感慨自己未赶上“大道之行”与三代英明君主当政的时代,却心向往之。“与于蜡宾”点明事件背景,“喟然而叹”“盖叹鲁也”,营造出孔子对现实鲁国及社会现状的叹惋氛围,为后文阐述大同、小康社会做情感与情境铺垫,让理想社会的讨论源于对现实的观照,使读者体会到孔子对理想秩序的追慕。第二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详细描绘大同社会蓝图。“天下为公”是核心,选贤任能保障治理清明,讲信修睦营造和谐氛围。人们突破血缘局限,关爱他人亲长子女,让不同年龄段、境遇的人都得妥善照料,男有职分、女有归宿保障社会秩序。对财物、力气的态度,体现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公心。最终“谋闭不兴”“外户不闭”,呈现出安定、美好的社会状态,构建出儒家理想中人人尚德、社会和谐的大同世界,让读者直观感受其魅力与价值。第三段“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阐述小康社会。“大道既隐”后,社会以家族私利为核心,人们关爱范围局限于自家,财物、力气为己所用,权力世袭成礼。为维护秩序,筑城郭、立礼义,规范君臣、父子等关系,设制度、分田宅,推崇勇智、以功为私。由此引发谋诈、战争,但禹、汤等六君子以礼治国,彰显义信、纠正过错、倡导仁义谦让,使社会有常轨。“小康”是现实社会形态,与“大同”对比,体现儒家对现实的思考与以礼救世的主张,让读者理解两种社会的承接与差异。
上一篇:汉·司马迁《垓下之围》
下一篇:汉·佚名《苏秦苦读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