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ǐ
yùn
tóng
piān​

朝代:汉作者:戴圣浏览量:2
zhě
zhòng
zhà
bīn
shì
chū
yóu
guàn
zhī
shàng
kuì
rán
ér
tàn
zhòng
zhī
tàn
gài
tàn
yán
yǎn
zài
yuē
:“
:“
jūn
tàn
?”
?”
kǒng
yuē
:“
:“
dào
zhī
xíng
sān
dài
zhī
yīng
qiū
wèi
zhī
dǎi
ér
yǒu
zhì
yān
。”
。”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dào
tiān
xià
wéi
gōng
xuǎn
xián
néng
jiǎng
xìn
xiū
rén
qīn
qīn
shǐ
使
lǎo
yǒu
suǒ
zhōng
zhuàng
yǒu
suǒ
yòng
yòu
yǒu
suǒ
zhǎng
guān
guǎ
fèi
zhě
jiē
yǒu
suǒ
yǎng
nán
yǒu
fèn
yǒu
guī
huò
cáng
chū
shēn
wèi
shì
móu
ér
xīng
dào
qiè
luàn
zéi
ér
zuò
wài
ér
shì
wèi
tóng
。”
。”
jīn
今大道既隐
今大道既隐
tiān
xià
wéi
jiā
qīn
qīn
huò
wéi
rén
shì
wéi
chéng
guō
gōu
chí
wéi
wéi
zhèng
jūn
chén
xiōng
shè
zhì
tián
xián
yǒng
zhī
gōng
wéi
móu
yòng
shì
zuò
ér
bīng
yóu
tāng
wén
chéng
wáng
zhōu
gōng
yóu
xuǎn
liù
jūn
zhě
wèi
yǒu
jǐn
zhě
zhù
kǎo
xìn
zhù
yǒu
guò
xíng
rén
jiǎng
ràng
shì
mín
yǒu
cháng
yǒu
yóu
zhě
zài
shì
zhě
zhòng
wéi
yāng
shì
wèi
xiǎo
kāng
。”
。”

译文

从前,孔子参与鲁国在年终举行的蜡祭礼仪,祭祀结束后,孔子出来在宗庙门外的高台上游览,感慨地叹息。孔子的叹息,大概是为鲁国的现状而叹。言偃在旁边,问道:“老师您为什么叹息?”孔子说:“大道施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当政的时代,我孔丘没能赶上,可是我心里向往那样的时代。”“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求信用,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浪费,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不肯付出,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人们大门从外面带上,而不用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财物和力气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人们修建城郭、挖掘护城河作为坚固的防御设施,把礼义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纲纪。用礼义摆正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确立田地、住宅的分配,把有勇气、有智谋的人当作贤人加以推崇,把自己建立的功业当作私利。所以,图谋之心因此产生,战争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旦,是从小康社会中选拔出来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谨慎奉行礼制的。他们用礼制来彰显道义,来成就人们的信用,揭露人们的过错,树立仁爱,讲求谦让,向百姓昭示为人行事的常规。如果有不遵循礼制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百姓会把不遵循礼制的人当作祸害,这就叫做‘小康’社会。”

逐句剖析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从前,孔子参与鲁国在年终举行的蜡祭礼仪,

# 蜡: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仲尼:孔子。

"事毕":祭祀结束后,

# 事毕:事情结子。

"出游于观之上":孔子出来在宗庙门外的高台上游览,

# 观:宗庙门外两旁的楼。

"喟然而叹":感慨地叹息。

# 喟然:叹气的样子。

"仲尼之叹":孔子的叹息,

"盖叹鲁也":大概是为鲁国的现状而叹。

"言偃在侧":言偃在旁边,

# 言偃:字子游,吴郡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镇)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

"曰":问道:“

"君子何叹":老师您为什么叹息?”

"孔子曰":孔子说:“

"大道之行也":大道施行的时代,

# 大道:指太平盛世的社会准则。

"与三代之英":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当政的时代,

# 英:英明君主。,三代:指夏朝、商朝和周朝。

"丘未之逮也":我孔丘没能赶上,

# 逮:赶上。

"而有志焉":可是我心里向往那样的时代。”

"“":“大道施行的时代

",":,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选贤与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

"讲信修睦":人们之间讲求信用,培养和睦的气氛,

"故人不独亲其亲":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终":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

"壮有所用":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有所长":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 废疾:指有残疾而不能作事的人,如患有聋、哑、瞎、四肢残缺、神经失常,或长期患病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孤: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寡:死了丈夫的女子。,鳏:无妻或丧妻的男人。一作矜。

"男有分":男子有职业,

#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有归":女子有归宿。

# 归:女子出嫁。

"货恶其弃于地也":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浪费,

"不必藏于己":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不肯付出,

"不必为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 谋:指阴谋诡计。

"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故外户而不闭":所以人们大门从外面带上,而不用从里面闩上,

# 外户:泛指大门。

"是谓大同":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

",":,

"天下为家":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各亲其亲":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

"各子其子":只疼爱自己的子女,

"货力为己":财物和力气都为私人拥有,

"大人世及以为礼":诸侯天子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

# 及:哥哥传位给弟弟。,世:父亲传位给儿子。,大人:这里指国君。

"城郭沟池以为固":人们修建城郭、挖掘护城河作为坚固的防御设施,

# 沟池:护城河。,郭:外城。

"礼义以为纪":把礼义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纲纪。

"以正君臣":用礼义摆正君臣关系,

"以笃父子":使父子关系纯厚,

# 笃:淳厚。

"以睦兄弟":使兄弟关系和睦,

"以和夫妇":使夫妻关系和谐,

"以设制度":用礼义来建立制度,

"以立田里":来确立田地、住宅的分配,

# 田里:田地与住宅。

"以贤勇知":把有勇气、有智谋的人当作贤人加以推崇,

# 贤:尊重。

"以功为己":把自己建立的功业当作私利。

# 功:成就功业。

"故谋用是作":所以,图谋之心因此产生,

# 用是:因此。

"而兵由此起":战争也由此兴起。

# 兵:这里指战争。

"禹、":夏禹、

"汤、":商汤、

"文、":周文王、

"武、":周武王、

"成王、":周成王、

"周公":周公旦,

"由此其选也":是从小康社会中选拔出来的杰出人物。

# 选:指杰出的人物。

"此六君子者":这六位君子,

"未有不谨于礼者也":没有一个不谨慎奉行礼制的。

"以著其义":他们用礼制来彰显道义,

# 义:指合理的事情。,著:彰显。

"以考其信":来成就人们的信用,

# 考:成就。

"著有过":揭露人们的过错,

"刑仁讲让":树立仁爱,讲求谦让,

# 让:礼让。,刑:典范。

"示民有常":向百姓昭示为人行事的常规。

"如有不由此者":如果有不遵循礼制的人,

"在势者去":在位的就会被罢免,

# 去:斥退。,势:指职务。

"众以为殃":百姓会把不遵循礼制的人当作祸害,

"是谓小康":这就叫做‘小康’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礼运大同篇》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借孔子与言偃对话,展现“大同”“小康”两种社会形态。以对比手法,先描绘“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人人得养的大同理想;再阐述“天下为家”,亲疏有别、货力为己,需以礼维系的小康现实。呈现了孔子对不同社会的叹惋与思考,体现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经学家

戴圣(?~?),西汉经学家。字次君,祖籍梁国(今河南商丘)。汉宣帝时,戴圣被选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其选集古代各种礼仪的主要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品风格严谨,注重礼仪规范的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社会理想的散文,借孔子与言偃对话,介绍了“大道之行”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安养、物尽其用、谋闭不兴的大同社会;又阐述“大道既隐”后“天下为家”,以礼正君臣、笃父子等,谋作兵起却需以礼维系的小康社会。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开篇叙事,讲述孔子参与鲁国蜡祭,仪式结束后在观上游览叹息,言偃询问,孔子感慨自己未赶上“大道之行”与三代英明君主当政的时代,却心向往之。“与于蜡宾”点明事件背景,“喟然而叹”“盖叹鲁也”,营造出孔子对现实鲁国及社会现状的叹惋氛围,为后文阐述大同、小康社会做情感与情境铺垫,让理想社会的讨论源于对现实的观照,使读者体会到孔子对理想秩序的追慕。第二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详细描绘大同社会蓝图。“天下为公”是核心,选贤任能保障治理清明,讲信修睦营造和谐氛围。人们突破血缘局限,关爱他人亲长子女,让不同年龄段、境遇的人都得妥善照料,男有职分、女有归宿保障社会秩序。对财物、力气的态度,体现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公心。最终“谋闭不兴”“外户不闭”,呈现出安定、美好的社会状态,构建出儒家理想中人人尚德、社会和谐的大同世界,让读者直观感受其魅力与价值。第三段“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阐述小康社会。“大道既隐”后,社会以家族私利为核心,人们关爱范围局限于自家,财物、力气为己所用,权力世袭成礼。为维护秩序,筑城郭、立礼义,规范君臣、父子等关系,设制度、分田宅,推崇勇智、以功为私。由此引发谋诈、战争,但禹、汤等六君子以礼治国,彰显义信、纠正过错、倡导仁义谦让,使社会有常轨。“小康”是现实社会形态,与“大同”对比,体现儒家对现实的思考与以礼救世的主张,让读者理解两种社会的承接与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司马迁《垓下之围》

下一篇:汉·佚名《苏秦苦读拜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