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虽然有美味的肉食,
"虽有嘉肴":虽然有美味的肉食,
# 嘉肴:美味的肉食。嘉,好,美。肴,用鱼肉等做的荤菜。,虽:虽然。
"弗食":不去品尝,
"不知其旨也":不知道它的味道;
# 旨:味美。
"虽有至道":虽然有最好的道理,
#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弗学":不去学习,
"不知其善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 足:充足。,是故:所以。
"教然后知困":教导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 困:困惑。
"知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
# 自反:自我反思。
"知困":知道了自己的困惑,
"然后能自强也":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故曰":所以说:
"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相长:相互增长、促进。
"《兑命》曰":《兑命》上说:“
# 《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学学半":教别人,
#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教”,教导。
"其此之谓乎":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其:表示推测。
"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 行:施行。,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为:是。
"选贤与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 选贤与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
"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 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信:诚信。修,培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 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
#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使老有所终":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
# 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
"壮有所用":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 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壮:青壮年。
"幼有所长":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矜、":使老而无妻的人、
# 矜:同“鳏”,老而无妻。
"寡、":老而无夫的人、
# 寡:老而无夫。
"孤、":幼年丧父的孩子、
# 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的人、
# 独:老而无子。
"废疾者皆有所养":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 有所养:得到供养。养:供养。,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男有分":男子有职业,
# 男有分: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
"女有归":女子有归宿。
#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货恶其弃于地也":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
# 货恶其弃于地也: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恶:厌恶。
"不必藏于己":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 不必藏于己: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力恶:宾语前置。
"不必为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 不必为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 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谋:图谋之心。闭:杜绝。兴:兴起,产生。,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是:这样。
"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
# 作:兴起。,乱贼:作乱害人。
"故外户而不闭":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 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故:所以。而:连词,表并列。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故:所以。
"是谓大同":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
# 大同: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同:有和、平的意思。,谓:叫做。
西汉经学家
戴圣(?~?),西汉经学家。字次君,祖籍梁国(今河南商丘)。汉宣帝时,戴圣被选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其选集古代各种礼仪的主要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品风格严谨,注重礼仪规范的阐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两则教育学散文。介绍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与“大同社会”的理想蓝图,描绘了学习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过程及天下为公、和谐安定的社会图景,体现了古人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知和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营造了思辨与憧憬交织的氛围,表达了对知行合一的追求和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之情。
2. 分段赏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开篇用“美味佳肴”作比——即使有佳肴,不品尝就不知其滋味;同理,即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无法知晓它的价值。这种类比手法贴近生活,让抽象的“学道”变得具体可感,暗示了“实践”对“认知”的决定性作用。“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指学习后才发现自己的欠缺,这是自我认知的深化;“教然后知困”则是教学中暴露出知识的盲点,体现了“教”对“学”的反推作用。两句形成对仗,逻辑层层递进,点明“学”与“教”是相互促进的过程。“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反”即自我反思,“自强”即自我勉励。发现不足后反思改进,遇到困惑时奋发求索,这既是对“学”与“教”的补充,也揭示了“进步源于反思”的道理,语言简练却蕴含哲理。“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总结提出“教学相长”的核心观点——教与学相互增益。引用《尚书・兑命》“学学半”(意为“教是学的一半”),以典籍佐证论点,增强说服力。结尾用反问句收束,语气委婉,却让“教与学不可分割”的道理更具感染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指理想的政治制度,“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根本准则——天下属于所有人。“选贤与能”(选拔贤德有能者)和“讲信修睦”(讲究诚信、和睦相处)是实现“公”的具体途径,短短三句勾勒出社会治理的理想框架,奠定全文基调。“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打破血缘局限,倡导全社会关爱老人与儿童,体现“博爱”精神。“老有所终”至“废疾者皆有所养”:用排比句式列举不同群体的保障——老人安享晚年,壮年施展才能,儿童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及残疾人皆有照料,勾勒出“各得其所”的社会图景,语言平实却充满人文关怀。“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家庭,强调社会分工的有序性,体现对个体价值的尊重。“货恶其弃于地”“力恶其不出于身”:人们厌恶浪费财物、不愿出力,但做事并非为私——前者体现对资源的珍惜,后者体现对劳动的自觉,凸显“公心”而非“私心”的社会道德准则。“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谋闭而不兴”:阴谋诡计无人施展,“盗窃乱贼而不作”:抢劫盗窃等恶行不再发生,从反面印证社会的和谐安定。“外户而不闭”:大门无需关闭,用细节描绘“夜不闭户”的安宁景象,收束全文。“是谓大同”直接点题,将前文的种种构想凝结为“大同社会”的理想范式,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令人向往。
上一篇:汉·佚名《诗大序》
下一篇:汉·刘向《宋人有得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