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r

朝代:汉作者:戴圣浏览量:2
suī
yǒu
jiā
yáo
suī
yǒu
jiā
yáo
shí
zhī
zhǐ
suī
yǒu
zhì
dào
xué
zhī
shàn
shì
xué
rán
hòu
zhī
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
zhī
rán
hòu
néng
fǎn
zhī
kùn
rán
hòu
néng
qiáng
yuē
jiāo
xué
xiāng
zhǎng
yuè
mìng
yuē
xiào
xué
bàn
”,
”,
zhī
wèi
dào
zhī
xíng
dào
zhī
xíng
tiān
xià
wéi
gōng
xuǎn
xián
néng
jiǎng
xìn
xiū
rén
qīn
qīn
shǐ
使
lǎo
yǒu
suǒ
zhōng
zhuàng
yǒu
suǒ
yòng
yòu
yǒu
suǒ
zhǎng
guān
guǎ
fèi
zhě
jiē
yǒu
suǒ
yǎng
nán
yǒu
fèn
yǒu
guī
huò
cáng
chū
shēn
wèi
shì
móu
ér
xīng
dào
qiè
luàn
zéi
ér
zuò
wài
ér
shì
wèi
tóng

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不知道它的味道;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别人,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

逐句剖析

"虽有嘉肴":虽然有美味的肉食,

"虽有嘉肴":虽然有美味的肉食,

# 嘉肴:美味的肉食。嘉,好,美。肴,用鱼肉等做的荤菜。,虽:虽然。

"弗食":不去品尝,

"不知其旨也":不知道它的味道;

# 旨:味美。

"虽有至道":虽然有最好的道理,

#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弗学":不去学习,

"不知其善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 足:充足。,是故:所以。

"教然后知困":教导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 困:困惑。

"知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

# 自反:自我反思。

"知困":知道了自己的困惑,

"然后能自强也":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故曰":所以说:

"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相长:相互增长、促进。

"《兑命》曰":《兑命》上说:“

# 《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学学半":教别人,

#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教”,教导。

"其此之谓乎":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其:表示推测。

"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 行:施行。,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为:是。

"选贤与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 选贤与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

"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 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信:诚信。修,培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 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

#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使老有所终":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

# 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

"壮有所用":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 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壮:青壮年。

"幼有所长":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矜、":使老而无妻的人、

# 矜:同“鳏”,老而无妻。

"寡、":老而无夫的人、

# 寡:老而无夫。

"孤、":幼年丧父的孩子、

# 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的人、

# 独:老而无子。

"废疾者皆有所养":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 有所养:得到供养。养:供养。,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男有分":男子有职业,

# 男有分: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

"女有归":女子有归宿。

#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货恶其弃于地也":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

# 货恶其弃于地也: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恶:厌恶。

"不必藏于己":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 不必藏于己: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力恶:宾语前置。

"不必为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 不必为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 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谋:图谋之心。闭:杜绝。兴:兴起,产生。,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是:这样。

"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

# 作:兴起。,乱贼:作乱害人。

"故外户而不闭":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 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故:所以。而:连词,表并列。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故:所以。

"是谓大同":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

# 大同: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同:有和、平的意思。,谓:叫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礼记二则》是西汉经学家戴圣所写的哲理文。《礼记二则》里的《虽有嘉肴》用简短的文字,讲明白了学习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它告诉我们,老师在教书的时候,自己也能从教学过程里学到新东西,这就是教和学相互促进的道理,让我们看到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双向的成长。​另一篇《大道之行也》,则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样。在这个理想世界里,社会安稳,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没有纷争。这不仅是古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也反映了大家一直以来对社会变得更好、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经学家

戴圣(?~?),西汉经学家。字次君,祖籍梁国(今河南商丘)。汉宣帝时,戴圣被选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其选集古代各种礼仪的主要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品风格严谨,注重礼仪规范的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其侄子戴圣编著,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为《大戴礼记》,流传中时断时续,至唐代仅存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即《小戴礼记》,也就是如今所见的《礼记》,两书各有侧重与特色。东汉末年,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注解,此后这个本子盛行不衰,从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宋代列入“十三经”,成为士人必读之书,《虽有嘉肴》便在这样的典籍传承与发展中得以留存和传播。《大道之行也》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彼时社会,战乱纷争时有发生,民生多有疾苦,人们对理想社会充满向往。作者目睹现实状况,依托儒家思想,描绘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天下为公”的理想模式,以此寄托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于是写下这篇启人深思、鼓舞人心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两则教育学散文。介绍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与“大同社会”的理想蓝图,描绘了学习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过程及天下为公、和谐安定的社会图景,体现了古人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知和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营造了思辨与憧憬交织的氛围,表达了对知行合一的追求和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之情。

2. 分段赏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开篇用“美味佳肴”作比——即使有佳肴,不品尝就不知其滋味;同理,即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无法知晓它的价值。这种类比手法贴近生活,让抽象的“学道”变得具体可感,暗示了“实践”对“认知”的决定性作用。“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指学习后才发现自己的欠缺,这是自我认知的深化;“教然后知困”则是教学中暴露出知识的盲点,体现了“教”对“学”的反推作用。两句形成对仗,逻辑层层递进,点明“学”与“教”是相互促进的过程。“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反”即自我反思,“自强”即自我勉励。发现不足后反思改进,遇到困惑时奋发求索,这既是对“学”与“教”的补充,也揭示了“进步源于反思”的道理,语言简练却蕴含哲理。“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总结提出“教学相长”的核心观点——教与学相互增益。引用《尚书・兑命》“学学半”(意为“教是学的一半”),以典籍佐证论点,增强说服力。结尾用反问句收束,语气委婉,却让“教与学不可分割”的道理更具感染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指理想的政治制度,“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根本准则——天下属于所有人。“选贤与能”(选拔贤德有能者)和“讲信修睦”(讲究诚信、和睦相处)是实现“公”的具体途径,短短三句勾勒出社会治理的理想框架,奠定全文基调。“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打破血缘局限,倡导全社会关爱老人与儿童,体现“博爱”精神。“老有所终”至“废疾者皆有所养”:用排比句式列举不同群体的保障——老人安享晚年,壮年施展才能,儿童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及残疾人皆有照料,勾勒出“各得其所”的社会图景,语言平实却充满人文关怀。“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家庭,强调社会分工的有序性,体现对个体价值的尊重。“货恶其弃于地”“力恶其不出于身”:人们厌恶浪费财物、不愿出力,但做事并非为私——前者体现对资源的珍惜,后者体现对劳动的自觉,凸显“公心”而非“私心”的社会道德准则。“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谋闭而不兴”:阴谋诡计无人施展,“盗窃乱贼而不作”:抢劫盗窃等恶行不再发生,从反面印证社会的和谐安定。“外户而不闭”:大门无需关闭,用细节描绘“夜不闭户”的安宁景象,收束全文。“是谓大同”直接点题,将前文的种种构想凝结为“大同社会”的理想范式,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令人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佚名《诗大序》

下一篇:汉·刘向《宋人有得玉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