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雁去成行":北归的大雁排成行列掠过天际,
"哀蝉响如昨":寒蝉的鸣叫还像昨日般凄切。
"时芳一憔悴":应时的花卉已然凋零失色,
"暮序何萧索":秋末的景象是多么萧瑟清冷。
"笑语且无聊":席间的笑谈徒然无聊寡淡,
"逢迎多约略":与人周旋不过是敷衍应景。
"三山不可见":传说中的蓬莱三山难觅踪迹,
"百岁空挥霍":百年光阴不过空自虚掷挥霍。
"故事尽为愁":往事皆化作心头无限愁绪,
"新知无复乐":新结的交游再无往日欢悦。
"夫君又离别":您这一去又要与我分别,
"而我加寂寞":只余我在这长安更添孤寂。
"惠远纵相寻":像慧远大师纵然能寻访到知音,
"陶潜只独酌":我也只能似陶潜般独酌消愁。
"主人恩则厚":主人的恩情原是深厚诚挚,
"客子才自薄":可我这客子才薄难承恩遇。
"委曲见提携":蒙您委曲提携我才得以立足,
"因循成蹇剥":却因循度日终究困顿失意。
"论边书未上":本想上书议论边疆要事,
"招隐诗还作":最终却只能写下招隐诗章。
"贵者已朝餐":权贵们只顾着用早膳果腹,
"岂能敦宿诺":谁还会把旧日的承诺放在心上。
"飞禽虽失树":飞鸟虽失去了栖息的树木,
"流水长思壑":流水却始终思念着深谷的方向。
"千里寄琼枝":千里之外寄去这珍贵的琼枝,
"梦寐青山郭":日日夜夜梦着青山的城郭。
唐代诗人
李端(?~?),唐代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杭州司兵参军。曾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贞元初。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卢纶等并称。其尤喜作律体,多酬赠唱和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代村中老人答》《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巫山高》《赠康治》等为传世佳作。今有《李端诗集》3卷。
1.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朔雁去成行,哀蝉响如昨”起笔,用秋雁南飞、寒蝉哀鸣的景象,勾勒出深秋萧瑟之景;“时芳一憔悴,暮序何萧索”进一步以花草凋零、时序迟暮,强化了孤寂氛围,为全诗奠定凄凉基调。中间转写人际往来:“笑语且无聊,逢迎多约略”直述相聚时的敷衍与乏味,“三山不可见,百岁空挥霍”借“三山”(传说中的仙山)难觅,暗喻理想落空,岁月虚度;“故事尽为愁,新知无复乐”则对比新旧交游,突出当下只剩愁绪,乐事不再。“夫君又离别,而我加寂寞”点明离别主题,离友后的孤独更甚;“惠远纵相寻,陶潜只独酌”以东晋高僧惠远、诗人陶潜自比,用“寻而不遇”“独酌”的典故,暗示即便向往隐逸,也难掩无人共赏的寂寞。后四句转向自我反思:“主人恩则厚,客子才自薄”坦诚主人厚待却自觉才疏,“委曲见提携,因循成蹇剥”感慨委曲求全反致困顿,流露怀才不遇的无奈;“论边书未上,招隐诗还作”提及未献的边策与反复写的隐逸诗,暗含对现实的失望。结尾“贵者已朝餐,岂能敦宿诺”批判权贵冷漠,不念旧约;“飞禽虽失树,流水长思壑”以失树的飞鸟、长流的涧水自喻漂泊与思念;“千里寄琼枝,梦寐青山郭”则借寄赠“琼枝”(香木)、梦萦青山,将深切思念与归隐之愿融于景中,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李益《拂云堆》
下一篇:唐·武元衡《陌上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