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ún
duī

朝代:唐作者:李益浏览量:2
hàn
jiàng
xīn
cóng
lái
jīng
bàn
shàng
yún
duī
chán
měi
jìn
shā
chǎng
liè
nán
wàng
yīn
shān
shǐ
huí

译文

汉朝的将领刚从敌军的领地回来,旌旗一半都升到了拂云堆的高处。单于每次靠近战场打猎,向南望见阴山,痛哭一番才返回。

逐句剖析

"汉将新从虏地来":汉朝的将领刚从敌军的领地回来,

"旌旗半上拂云堆":旌旗一半都升到了拂云堆的高处。

# 半:一作送。

"单于每近沙场猎":单于每次靠近战场打猎,

# 近:一作向。,每:一作马。

"南望阴山哭始回":向南望见阴山,痛哭一番才返回。

# 阴山:一作山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李益的《拂云堆》是一首唐代边塞题材的七言绝句,诗中以汉将凯旋与单于败退的对比场景,展现了唐朝与突厥的军事对峙局面及战争的苍凉氛围。诗中的“拂云堆”地处今内蒙古包头,曾是突厥南侵前举行祭祀的重要地点,唐代将领张仁愿在此修建了三座受降城以抵御敌军。此诗借助“旌旗半上拂云堆”“南望阴山哭始回”等意象,通过描绘单于狩猎后悲泣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唐朝边军的威慑力量。诗中“阴山哭”的典故与边疆的历史地理有着密切联系,后世如杜牧等诗人也曾在诗作中引述拂云堆这一意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突厥人南下入侵之前,常常会在拂云堆的拂云祠举行祭酹祈福仪式。拂云堆是唐代知名的地理标志,与突厥人的祭祀活动关系紧密。景龙二年(708年),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黄河北岸修筑了三座受降城,其中的中受降城就坐落在拂云堆。诗中的“拂云堆”不仅是一处地理坐标,更是突厥与唐朝军事交锋的历史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题材诗。诗中以汉将凯旋与单于败退的鲜明对比展开,勾勒出唐与突厥军事对峙中唐军的威慑力与边疆战争的苍凉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唐朝边军实力的赞叹,对边疆军事对峙态势的关注,同时也暗含着对边塞征战历史与民族关系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以“汉将新从虏地来”的凯旋之态,与“单于南望阴山哭始回”的败亡之状形成对照。汉将旌旗直上拂云堆的昂扬,衬出单于狩猎遇挫的悲戚,于强弱悬殊中凸显唐军威慑,尽显边疆对峙的紧张。烘托:借“旌旗半上拂云堆”的视觉意象侧面烘托。旌旗高扬于战略要地,不必直写军威,却让人想见唐军兵锋之锐;单于“哭始回”的情态,更从敌方反应落笔,托出唐朝边军不可撼动的威势。细节描写:“旌旗半上拂云堆”一句细节精妙。“半上”既写旌旗未全达峰顶的动态,又暗示军队正逐步掌控此地,以细微动作藏军事进展;单于“南望阴山”的凝望,将其不甘与无奈凝于一瞬,细节中见深层情绪。意象组合:“拂云堆”与“阴山”两大意象相缀。前者为唐军驻守的军事要地,后者是单于回望的故土,两意象遥遥相对,既标示地理,更浓缩唐与突厥的军事博弈,意境苍凉厚重。用典:“南望阴山哭始回”一句,巧用“阴山”相关的历史典故。阴山自古为边疆重要山脉,常与民族征战、故土情思相关联。诗中写单于南望阴山而哭,借阴山这一承载边疆历史记忆的意象,暗写其对故土的眷恋与败亡的悲戚,让情感的抒发更添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汉将新从虏地来”,此句开篇点出人物与经历。“汉将”代指唐朝将领,“新从虏地来”表明其刚从敌方领地归来,带着征战的风尘与经历。一个“新”字,既显时间之近,又暗示其事态的新鲜与直接,让人仿佛能想见将领归来时的模样,或是带着疲惫,或是带着胜利的讯息,为后续场景铺垫了背景。“旌旗半上拂云堆”,紧承上句描绘军容景象。“旌旗”乃军队的标志,“半上拂云堆”写出旌旗高扬,一半已接近或触及“拂云堆”这一高地,既显拂云堆之高耸,又展军队驻守或行进于此的威势。旌旗飘扬,在高地上迎风展动,画面感极强,透着一股昂扬的军威与庄重的气势,让人感受到汉军在此地的存在与力量。“单于每近沙场猎”,转写敌方动态。“单于”指匈奴首领,“每近沙场猎”言其常常靠近战场进行狩猎,这“猎”或许并非单纯打猎,暗含着对边境的试探或炫耀。“每”字显其频繁,透出一种潜在的紧张,与汉军的驻守形成一种无形的对峙,让边境的氛围多了几分微妙的感受。“南望阴山哭始回”,续写单于的情态与行动。“南望阴山”点明其望向的方位,阴山常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分界,此处或象征着汉军的防线。“哭始回”则写出其望见阴山后的反应,哭泣着返回,这“哭”道尽了单于的畏惧与无奈,面对汉军的威势,即便靠近沙场,也只能在遥望阴山后无奈退回,写出汉军在边境的强大震慑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继《春申君祠》

下一篇:唐·李端《长安书事寄薛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