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梦初惊":在淅淅沥沥的泉水声中,我从睡梦中刚刚惊醒,
# 淅淅:风声。
"幽窗枕簟清":幽静的窗边,枕头和竹席透着清凉。
# 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更无人共听":再也没有人一起聆听这泉水声,
"只有月空明":只有天上空明的月亮。
"急想穿岩曲":我仿佛听到泉水急切地穿过曲折的岩石,
"低应过石平":又低沉地流过平坦的石头。
"欲将琴强写":我想要用琴声勉强模仿这泉水的声音,
"不是自然声":但发现这并不是自然的泉水声。
唐代诗人
李咸用(?~?),唐代诗人。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曾为浙西推官,世称李推官。为人重节操,论交持古道。工诗,尤擅乐府、律诗。其诗远学魏晋至初唐风格,近承中唐张籍、李贺一路,部分作品古调高迈。亦多作律诗,咏物、赠答之作清新警切,能得人情物理。在晚唐诗人中,其属众体兼备者。代表作品有《长歌行》《秋夕》《咏柳》等。著有《披沙集》六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绘闻泉感受的诗。描绘了诗人从睡梦中被泉声惊醒,在幽窗下独自聆听泉声,周围只有明月相伴。通过想象展现泉流穿岩过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泉声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纯净之美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一丝独自聆听的孤独。
2. 写作手法
衬托:“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无人共听”突出了没有人与诗人一同欣赏这美妙泉声,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而“月空明”则描绘出明月高悬、天空澄澈的景象,以空明的月色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泉声在这寂静环境中的清晰可闻,愈发显得悦耳动听,让诗人能够沉浸其中,独自品味,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泉声的喜爱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渲染:“淅淅梦初惊”,以“淅淅”摹写泉声,生动地表现出初闻泉声的状态,“梦初惊”则将泉声对梦中人的听觉影响及引起的心理反应刻画得细致入微,从听觉角度渲染出一种清幽之感,仿佛将读者带入到那个被泉声惊醒的瞬间。想象:“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诗人凭借所闻泉声的“急”与“低”,在脑海中勾勒出泉水流淌的画面。“急想穿岩曲”,仿佛看到泉水急切地想要穿过曲折的岩间小道,“低应过石平”则好似看到泉水在平坦的石头上缓缓流过。通过这样的想象,将泉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泉水流动时的形态,也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泉水的灵动与美妙,体会到诗人对自然之景的细腻感知。
3. 分段赏析
全诗紧扣“闻”字展开,首句便点明题旨,描绘诗人初闻泉声的情状。“淅淅”二字摹写初闻时的声响,“梦初惊”则将泉声传入梦中人耳际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反应刻画得活灵活现。接下来三句刻画听泉人的周遭环境。“幽窗”二字写出居所的幽深静谧,让人不禁想象窗外草木掩映的景致;“枕簟清”既显卧具洁净,结合后文“月空明”来看,想必还有月光从窗棂洒落,铺在枕席之上。“更无人共听”强调诗人独居幽处,更添夜深人静之感;“只有月空明”则从室内延伸至室外,告知读者这是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由此不难想见,泉声定然别有一番清越韵味。“空明”二字,勾勒出空旷山谷间月色皎洁的景象,而泉声就交融在这片月色里,这从“无人共听”“只有”等词句中都能体会到。以上四句多从侧面着笔,以景物为衬托,渲染出幽清空明的氛围,凸显出人与泉皆清的意趣。五、六句转而进行正面描写,诗人依据所闻泉声的“急”与“低”,联想到泉水“穿岩曲”与“过石平”的姿态,丰富了诗的意象,将读者带入诗境之中,仿佛亲眼目睹泉水在悬崖低谷间奔涌的种种景象。这种以“闻”引“见”、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的笔法,堪称精妙。
# 作者不愿以琴强写泉声,恐失其“天籁”之真韵,正见出他崇尚自然,反对人为造作之意。
清沈德潜
# 五六传“闻”字之神。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上一篇:唐·李颀《赠张旭》
下一篇:唐·李白《题东溪公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