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横吹悲":傍晚时分旷野中响起悲凉的笛声,
# 横吹:乐府歌曲名。一说是指横吹的笛子,即横笛,又名短萧。
"风动马嘶合":战马的嘶鸣声在风中连成一片。
# 马嘶合:马嘶声连成一片。
"前趋引旗节":先遣军队手执战旗在前方开路,
# 节:节钺,古代授予将帅以加重权力的标志。,旗:一作旌。,前趋:指前锋、前军。驱:一作趋。
"千里阵云匝":远处近处的云层堆积,绵延千里。
# 匝:匝,围绕。,阵云:犹战云,战争烟云。
"单于下阴山":匈奴首领率领部队已越过阴山,
# 阴山:即绵亘于今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山脉,东北与大兴安岭相接。,单于:汉时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这里指唐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砂砾空飒飒":风刮过地面的沙砾发出英风之声。
# 飒飒:风吹的声音。
"封侯取一战":建功立业就取决于这一战了,
"岂复念闺閤":此时此刻,哪里还会以家室为念呢。
# 闺閤:妻室。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大战前紧张的氛围,如向晚的横吹悲声、风动马嘶、千重阵云匝等景象,营造出苍凉雄壮的境界。
2. 写作手法
烘托:“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前驱引旗节,千里阵云匝。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渲染烘托营造出大战前的紧张氛围,诗人充分调动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受,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境界显得苍凉雄壮,气象浑然。
3. 分段赏析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两句是营造边塞紧张氛围的开篇之笔。“向晚”点明时间,在傍晚时分,“横吹悲”中一个“悲”字奠定了整首诗苍凉的基调,横吹的乐器声在塞外显得格外悲凉。“风动马嘶合”,风的吹动与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从听觉角度出发,以声衬静,更显塞外原野的空旷,同时也暗示着大战即将来临,军队正在调动,为后文宏大的战争场景做铺垫。“前驱引旗节,千重阵云匝”两句着重从视觉角度描绘战争场面。“前驱引旗节”,前哨的骑兵引领着象征中军的旗节,展现出军队的严整与有序,行军场面宏大。“千重阵云匝”,将层层叠叠的战阵比作“千重阵云”,“匝”字写出战阵的环绕之态,形象地描绘出军队列阵的壮观,营造出一种强大的压迫感,让读者感受到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两句进一步渲染战争氛围。“单于下阴山”交代了战争的另一方,匈奴单于率领军队从阴山而下,点明了战争的敌对双方。“砂砾空飒飒”,风沙在空旷的沙漠上飒飒作响,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既写出了塞外环境的恶劣,又烘托出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仿佛能看到匈奴军队裹挟着风沙而来的凶猛之势。“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两句是全诗的情感升华。前几句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在此处引发了战士们的心声,“封侯取一战”表明战士们为了获取封侯、建立功勋,决心在战场上奋勇一战,展现出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建功立业的渴望。“岂复念闺阁”则体现出战士们为了国家大义,毅然放下对家中妻子的思念,舍小家为大家,将个人情感置于国家利益之后,凸显出他们的豪迈与担当,也暗示了这场战争唐军必胜的信念。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展现出宏大壮阔的场景,气魄雄浑,宛如一幅气势恢宏的全景水墨画。开篇与收尾之处,极具独特魅力。开篇以听觉切入,在暮色笼罩的塞外荒原,凄厉的横吹号角骤然响起,狂风呼啸,惊得马群嘶鸣不已。前哨骑兵引领着象征中军的旗门与节钺,层层战阵仿若密布的层云,将四周团团围困。匈奴单于挥军自阴山而下,刹那间,沙漠中黄沙漫天,一片肃杀之气。至于结尾两句,在前文层层渲染的景色铺垫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战士们的豪情壮志。他们一心奔赴战场,决心凭借此战建功封侯,早已将家中的妻子抛却脑后。这两句宛如掷地有声的誓言,又似激昂奋进的口号。整首诗虽未着墨于战斗过程与结果,然而这结尾的两句,却已将胜利的结局含蓄却有力地昭示出来。
上一篇:唐·徐惠《秋风函谷应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