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被婵娟误":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 婵娟:形容姿容、形态美好。
"欲妆临镜慵":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 慵:懒。
"承恩不在貌":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容颜,
# 承恩:蒙恩。
"教妾若为容":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 若为容:如何去妆饰自己。《诗经·国风·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若:怎样。
"风暖鸟声碎":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 碎:形容鸟鸣声纷纭杂沓,非一鸟独鸣,而是数鸟共语。
"日高花影重":正午艳阳高照,花影才会叠叠重重。
"年年越溪女":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 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相忆采芙蓉":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 芙蓉:莲花。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宫怨诗。诗歌以宫女视角,描绘了宫女因貌美入宫却受尽孤寂的处境。表达了宫女自叹无人赏识,对取宠无望的哀怨,借风暖鸟声、日高花影之景烘托内心寂寞空虚,还通过回忆越溪采莲生活,尽显宫女对自由往昔的怀念与如今宫闱生活的悲苦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颈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描绘春风和煦、鸟声轻碎、阳光明丽、花影层叠的春日盛景,以乐景衬哀情,将宫女内心的寂寞空虚与外界的生机盎然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处境的孤寂。尾联“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宫女回忆往昔在家乡越溪与女伴采芙蓉时的热闹欢快、自由美好,衬托出当下宫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身不由己。两处衬托相互呼应,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宫女对自身命运的哀怨,使诗歌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强烈,引发读者对宫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对比:尾联“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将宫女如今在宫中的孤独寂寞生活与入宫前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进行对比。昔日,宫女与女伴们三人一队、五人一群,在溪声潺潺中笑语连连,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似脸脸似芙蓉,充满了欢乐与自由。而如今,她被困宫中,孤苦无依。通过这种今昔对比,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此时的愁苦,使怨情更具感染力,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同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点题,“婵娟”意即容貌姣好。宫女因容颜美丽被选入宫,可入宫后,唯有孤苦寂寞相伴。故而诗人用一“误”字,道尽宫女心中的悲叹,恰似于濆在《宫怨》中所写“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那般无奈。此时,宫女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欲梳妆,可一想到美貌反成误身之由,便犹豫起来,终究懒得动手。首句的“早”字,仿若从宫女心底深处发出的一声长叹,尽显其被误之久;次句以欲妆又止的动作,细腻展现出宫女内心的幽怨之情。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自然且深婉的情致。颔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上下句文意连贯,一气呵成,进一步展现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内心活动。“若为容”意即“怎样打扮”,此处实际上是说梳妆打扮已然无用。宫女心中暗自思忖:“既然能否获得皇上的恩宠并非取决于容貌的美丽,那我再精心打扮又有何意义呢?”其言外之意,是暗示宫中得宠的关键在于其他方面,诸如勾心斗角、谄媚邀宠之类。颈联笔锋陡然一转,诗的视角从镜前的宫女转向了室外的春景:春风轻柔吹拂,鸟声清脆细碎,阳光灿烂明媚,花影重重叠叠。这两句写景,看似与前文对宫女的描写关联不大,实则紧扣宫女的感官体验来写。在宫女欲妆又罢之际,透过帘栊,暖风裹挟着悦耳的鸟声传来,抬眼望向窗外,便看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致。宫女内心怨苦到了极点,不经意间目睹自然界的盎然春意,反而更凸显出她内心深处无春的寂寥与空虚。景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前文所抒发的哀怨一脉相承。春风是“暖”的,鸟声是“碎”的,所谓“碎”,形容鸟声轻且繁杂,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这与宫女所处的死寂环境形成鲜明反差;“日高”凸显出阳光的明丽耀眼,“花影重”让人不难想象花朵盛开的繁盛之态。这两句诗写得绮丽精妙,既生动描绘出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以乐景反衬宫女的哀怨之情,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引发了新的联想。尾联由眼前声音、光亮与色彩交织的景象,勾起了宫女对入宫前在家乡溪水边采莲时欢乐场景的回忆:荷叶与罗裙颜色相近,芙蓉与脸庞相映成趣,女伴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溪水流淌声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越溪”即若耶溪,位于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之处,此处借指宫女的家乡。这两句以过去与当下形成鲜明对比,用昔日的欢乐衬托出此刻的愁苦,使得宫女含蓄未露的怨情更具悠长深远的韵味。诗的后四句虽只是客观地写景与叙事,但细细品味,却能听到宫女那隐微而又无比伤痛的啜泣之声。
4. 作品点评
从诗的意境深入探究,《春宫怨》所蕴含的情感绝非仅为诗人代宫女抒发怨怼与怅恨,其中更有诗人自比自况之意。在封建朝堂,臣子能否获君主恩宠,往往并非全然取决于自身才学,此情形恰似诗中宫女所言“承恩不在貌”,二者如出一辙。宫廷内部斗争波谲云诡,官场仕途亦是荆棘丛生、危机四伏,这般境遇,自然会让人心生对民间无拘无束、自在生活的向往。这与诗中宫女艳羡越溪女天真烂漫、质朴生活的心境毫无二致。所以说,《春宫怨》表面书写的是宫女的满腔怨情,实则是对当时黑暗腐朽政治现实的深刻隐喻。在那样的世道下,贤能之才如同深宫中被埋没的佳人,空有满腹才华,却惨遭政治阴霾的无情戕害,难以施展抱负,其悲苦与无奈尽在诗中隐秘流露。
# “绮丽”:“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 负色人难得此透亮语(首二句下)。宫怨题,能为律诗,难矣。终首不露“怨”字痕迹,可谓和平。
清徐增《唐诗笺要》
# 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如周朴者,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故时人称朴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其名重当时如此,而今不复传矣。余少时犹见其集,其句有云:“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云;“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 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杜荀鹤诗句鄙恶,世所传《唐风集》首篇“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者,余甚疑不类荀鹤语。他日观唐人小说,见此诗乃周朴所作,而欧阳文忠公亦云耳。盖借此引编,已行千世矣。
宋吴聿《观林诗话》
# 杜荀鹤诗鄙俚近俗,惟《宫词》为唐第一,云:“早被婵娟误……”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
宋毕仲询《幕府燕闲录》
# 譬之事君而不遇者,初亦恃才,而卒为才所误。愈欲自炫,而愈不见知。盖宠不在貌,则难乎其容矣,女为悦己者容是也。风景如此,不思从平生贫贱之交可乎?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王勃“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杜荀鹤“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皆五言律也,然去后四句作绝乃妙。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三四善怨,五六缛绣语。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有评者曰:“杜诗三百首,妙在一联中。风急鸟声晬,日高花影重。”余玩之,终不如次联更妙。“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二语寥寥,而居臣上下遇合处,情皆若此。杜以两语括之,可谓简而尽、怨而不怒者矣。
明江盈科《雪涛小书》
# 钟云:(鸟声碎)三字开诗余思路(“风暖”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何新之为富艳体。唐汝询曰:起道尽悔情。次联十字怨甚。张次璧谓“次句即‘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意想虽深,与上二句不洽。结二语无聊,正与起句相洽。吴山民曰:次联深得《国风》和婉之致。周启琦曰:三四善怨。五六缛绣。细玩五六,终不如三四更妙。周珽曰:魏菊庄以三四为自然句法,五六为绮丽句法;不知结语托意更深,想头又远,此诗若无此结,终入寻常套调。此篇构同转析,含情真至。
明周珽编撰的一部大型唐诗选本,以下是详细介绍2: • 成书过程:周珽字无瑕,海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晚唐饾凑,宋人支离,俱令生气顿绝。“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医家名为关格,死不治。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 “风急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词相比而事不相属,斯以为恶诗矣。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
# 默庵云:奇妙在落句,得力在颔联。默庵云:怨(首二句下)。春宫怨(“风暖”二句下)。
清殷元勋、宋邦绥《才调集补注》
# 此感士不遇之作也。
清黄生《唐诗摘钞》
# 落句收足“早”字、“貌”字。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春宫怨》不唯杜集首冠,即在全唐亦属佳篇。“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此千古透论。卫硕人不见答,非貌寝也;张良娣擅权,非色胜也。陈鸿《长恨传》曰:“非徒殊艳尤态独能致是,盖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焉。”即此诗转语。读此觉义山之“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尚非至论。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晚唐人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皆佳句也,然总不如右丞“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自然入妙。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 三四临镜低徊,有无限意思在。五六虽佳,与结句却不合笱。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恃貌而误(首句下)。不得已而随俗(“承恩”二句下)。回忆盛年以自伤也。须曲体此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第三句即首二句所以然之故,不说破更妙,说破便损起联之气。晚唐之所以不如初盛者,识此故也。思致清迥,文气高老。
明谭宗《近体秋阳》
# 冯舒:五六写出春宫,落句不测。冯班:全首俱妙,腹联人所共知也。精极。何义门:五六是“慵”字神味。入宫见妒,岂若与采莲者之无猜乎?落句怨之甚也。纪昀:前四句微觉太露,然晚唐诗又别作一格论。结句妙,于对面落笔,便有多少微婉。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点破春情,鬼当夜哭(“承恩”句下)。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当时谚云:“杜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即此“风暖”一联也。故《唐风集》以之压卷,想当不谬。
清黄周星《唐诗快》
# 杜荀鹤以“风暖鸟声碎”一联得名,愚按不如“暮天新雁起汀洲,红寥花疏水国秋”清艳入骨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题面纯为宫怨而作。首言早擅倾城之貌,自赏翻以自误,寸心灰尽,临明镜而多慵。三四谓粉黛三千,谁为丽质,而争宠取怜者,各工其术,则己之膏沐,宁用施耶,五六赋“春”字,五句言天寒鸟声多噤,至风暖则细晬而多;六句言朝辉夕照之时,花多侧影,至日当亭午,则骈枝叠叶,花影重重。用“碎”字、“重”字,固见体物之工,更见宫女无聊,借春光以自遣,故鸟声花影体会入微。末句忆当年女伴,搴芳水次,何等萧闲,遥望若耶溪上,如笼乌之羡翔云,池鱼之思纵壑也。此诗虽为宫人写怨,哀窈窕时感贤才,作者亦以自况。失意文人望君门如万里,与寂寞宫花同其幽怨已。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下一篇:唐·杜甫《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