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ǒu
chūn

朝代:唐作者:李世民浏览量:2
hán
suí
qióng
biàn
chūn
zhú
niǎo
shēng
kāi
chū
fēng
piāo
dài
liǔ
wǎn
xuě
jiàn
huā
méi
lín
qīng
jiù
zhú
绿
zhǎo
cuì
xīn
tái
zhī
tián
chū
yàn
shù
qiǎo
yīng
lái

译文

寒气随着节令渐渐消散,春光伴着鸟鸣悄然降临。微风吹拂,柳枝如丝带轻扬,残雪未消,点缀着早开的梅花。碧绿的树林中,旧竹依然苍翠,清澈的池塘边,新苔泛起嫩绿。大雁开始北飞,离开初春的田野,黄莺婉转啼鸣,停歇在繁茂的枝头。

逐句剖析

"寒随穷律变":寒气随着节令渐渐消散,

# 穷律:古时以十二乐律配一年的十二月,大吕与十二月对应。

"春逐鸟声开":春光伴着鸟鸣悄然降临。

"初风飘带柳":微风吹拂,柳枝如丝带轻扬,

"晚雪间花梅":残雪未消,点缀着早开的梅花。

# 晚:一作晓。

"碧林青旧竹":碧绿的树林中,旧竹依然苍翠,

"绿沼翠新苔":清澈的池塘边,新苔泛起嫩绿。

"芝田初雁去":大雁开始北飞,离开初春的田野,

# 芝田:传说神仙种芝草之田。

"绮树巧莺来":黄莺婉转啼鸣,停歇在繁茂的枝头。

# 巧:一作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首春》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冬春交替开篇,展现时序变迁;接着描绘春风拂柳、残雪映梅的早春画卷。最后通过竹林、新苔、雁影、莺啼等意象,层层渲染万物复苏的生机。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既显自然观察之细腻,又暗含帝王对时序与治国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以“寒”与“春”的对比开篇,通过“穷律”(指冬季最后的节令)与“鸟声”的转换,展现季节更替的动态过程。“逐”字赋予春天拟人化的活力,仿佛春意是被鸟鸣唤醒的。颔联:“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春风拂柳如飘带轻扬,残雪点缀早梅,形成“风—柳”“雪—梅”的动静交织。晚雪与初梅的“间”字,突出冬春交替的微妙。颈联:“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中“碧”“青”“绿”“翠”层层递进,描绘竹林与苔藓的新旧对比。旧竹经冬犹青,新苔逢春初生,暗含万物代谢而生生不息的哲理。尾联:“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中“芝田”典出仙家种玉之田,喻指祥瑞之地;“绮树”则渲染春树的华美。北雁南飞、黄莺啼鸣,一“去”一“来”间,既写实景,又暗含帝王对四方归附、天下太平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施肩吾《幽居乐》

下一篇:唐·孟浩然《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