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解报稻粱恩":斗鸡哪里懂得报答喂养它的稻粱之恩呢,
"金距花冠气遏云":戴着金属尖距、顶着华美的鸡冠,气势嚣张得仿佛要冲破云层。
"白日枭鸣无意问":白天枭鸟鸣叫,没有心思去理会。
# 枭鸣:一作鸱枭。
"唯将芥羽害同群":只知道用芥羽去伤害自己的同类。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咏物讽刺诗,介绍了借斗鸡形象影射藩镇军阀的内容,描绘了斗鸡不懂报答喂养之恩、气焰嚣张、漠视外敌、用卑劣手段伤害同类的样子,以及对应的军阀忘恩负义、傲慢自大、不顾国家安危、互相攻伐的行为,体现了军阀的种种丑态,营造了尖锐的讽刺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这些现象的痛心和批判。
2. 写作手法
象征:“金距花冠气遏云,唯将芥羽害同群”,以斗鸡象征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用斗鸡的“金距花冠”“气遏云”表现军阀的嚣张气焰,用“芥羽害同群”表现其只知内斗的特点。这样的象征手法,将抽象的藩镇军阀形象具象化,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嚣张与好斗,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讽刺力度,也含蓄地表达了对藩镇割据、内斗不休现象的批判,让情感和观点的表达更为委婉而深刻。对比:“白日枭鸣无意问”与“唯将芥羽害同群”前句中,斗鸡对“枭鸣”毫不在意,体现其对外部危机的漠视;后句中,斗鸡却专注于用“芥羽”伤害同类,凸显其对内斗的热衷。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讽刺藩镇军阀对外失职、对内残杀的丑恶行径。
3. 分段赏析
“何曾解报稻粱恩”:“稻粱”是人们辛苦种植、用来喂养斗鸡的粮食,这句以反问的语气直击核心——这些斗鸡从来就不懂得报答这份喂养的恩情。诗人看似在说斗鸡,实则把矛头指向那些依靠百姓赋税生存的藩镇军阀:百姓辛勤劳作供养他们,他们却割据一方、鱼肉乡里,毫无感恩之心。“何曾”二字语气强烈,不仅是疑问,更是对其忘恩负义本质的肯定,开篇就用直白的质问,让批判的态度清晰可见,也为后文揭露其更多丑态埋下伏笔。“金距花冠气遏云”:斗鸡的脚上装着锋利的金属距,那是用来互相啄斗的武器;头上戴着鲜艳的花冠,不过是虚有其表的装饰。它们昂首挺胸,气焰嚣张得仿佛能把天上的云彩都挡住。“金距”象征着军阀手中的刀枪武器,“花冠”暗指他们虚假的名号与排场,“气遏云”则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这些军阀依仗势力、不可一世的傲慢神态——就像斗鸡为了争斗全副武装,当时的藩镇军阀也靠着兵力割据一方,彼此炫耀实力,完全不顾国家大局。“白日枭鸣无意问”:“枭”是一种凶猛的恶鸟,在这里象征着外来的侵略者。在光天化日之下,枭鸟都发出了侵扰的鸣叫,可这些斗鸡却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连看都懒得看一眼。这恰恰对应了当时的现实:外族势力在边境蠢蠢欲动,国家面临外敌威胁,而藩镇军阀们却只顾着在内部争夺地盘,对外部的危机视而不见。诗人用斗鸡对“枭鸣”的漠视,尖锐地讽刺了他们的失职与怯懦,只顾内斗,不顾国家安危。“唯将芥羽害同群”:斗鸡们只知道把羽毛上抹上芥末,这样在争斗时碰到同类,就能刺激得对方难以招架,以此伤害自己的同伴。“芥羽”是它们内斗的卑劣手段,正如藩镇军阀们,为了争夺权力和地盘,不惜用各种阴谋诡计互相攻伐,残害自己的同胞。这句把斗鸡的自私与凶狠写得淋漓尽致,也深刻揭露了那些军阀为了私利,不惜让百姓陷入战乱、国家四分五裂的丑恶嘴脸,讽刺意味浓厚,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这种现象的痛心。
4. 作品点评
此诗突破传统咏物诗的局限,以斗鸡为切口切入晚唐政治生态,其题材选取暗含历史隐喻,构思上通过"金距花冠"与"芥羽"的双重象征构建批判维度,意境营造则借禽鸟厮杀暗写人间权斗。
# 吴汝纶曰:此讥当时藩镇(末句下)。
唐韩偓《韩翰林集》
# 此讥同类相残也。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何希尧《柳枝词》
下一篇:唐·卢僎《南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