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yuè

朝代:唐作者:韩偓浏览量:1
xīn
cái
xiè
xiǎo
táo
qīng
guò
hòu
hán
shí
qián
shí
zuì
hǎo
shì
sān
yuè
huí
wéi
shào
nián
guó
yáo
jiāng
jiē
hǎi
hàn
líng
hún
duàn
cǎo
lián
tiān
xīn
chóu
jiù
hèn
zhēn
nài
jiù
lín
jiā
wèng
mián

译文

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开放了,三月三踏青过后,直到清明前。三月里的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时节,可是年少青春却一去不返。当此之时,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长安汉家陵墓春草连天,惹人肠断。新愁旧恨萦绕心头,自知无法消除,还得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

逐句剖析

"辛夷才谢小桃发":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开放了,

# 发:开发。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谢:凋谢。,辛夷:一种香草。

"蹋青过后寒食前":三月三踏青过后,直到清明前。

# 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蹋青:即踏青,古代的节日。

"四时最好是三月":三月里的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时节,

"一去不回唯少年":可是年少青春却一去不返。

"吴国地遥江接海":当此之时,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

"汉陵魂断草连天":长安汉家陵墓春草连天,惹人肠断。

# 汉陵:汉陵,即西汉历朝帝王的陵墓,在陕西成阳北原(亦称五陵原)。

"新愁旧恨真无奈":新愁旧恨萦绕心头,自知无法消除,

# 真:一作知。

"须就邻家瓮底眠":还得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

# 瓮:酒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月》是唐代韩偓创作的诗,意在抒发对韶光匆匆流逝、难以挽留的深切悲哀。诗作开篇前三句,诗人匠心独运,从两个维度精心选取特色鲜明之事物,对三月之景致予以细腻描绘。或绘春花之绚烂,或摹春水之灵动,或摹写春日里那特有的和煦暖阳与轻柔微风,以景入情,将三月之生机勃勃、万物复苏之景象,生动呈现于读者眼前。及至第四句,诗人笔锋陡转,由景入情,直抒胸臆,感叹那如三月般美好的少年时光,一旦逝去,便如流水东去,再难寻回。此句一出,全诗情感得以升华,将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悲哀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这一历史转折点上,野心勃勃的地方军阀朱温,以血腥手段先后弑杀唐昭宗(此处原“唐绍宗”有误,应为“唐昭宗”)与末代皇帝唐哀帝,随后公然篡夺唐室江山,自立为帝,定国号为“梁”,自此,辉煌一时的唐朝正式宣告覆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律诗,也是一首赞美诗,意在抒发对韶光匆匆流逝、难以挽留的深切悲哀。

2. 写作手法

比兴:“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以辛夷花谢、小桃初发之景开篇,点明时令为早春,营造出生机勃勃又略带季节更迭的意境,为全诗奠定基调。对比:“四时最好是三月”与“一去不回唯少年”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赞美春光之美,后者则哀叹青春之短暂,两者相互映衬,强化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直抒胸臆:“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直接表达诗人面对新愁旧恨时的无奈与绝望,情感真挚而强烈。

3. 分段赏析

韩偓的七言律诗《三月》,深刻抒发了诗人对时光匆匆流逝、美好盛景难再的深切感慨,其中更隐含着壮志未酬、抱负难展的无奈与哀愁。此诗之创作背景,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晚唐时期,已不复盛唐之雄浑壮阔与积极进取之气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颓废与衰微之象。作为一位始终坚守气节、反对朱全忠篡唐的士人,韩偓身处此等乱世,目睹时局动荡、国势日衰,却只能徒增叹息,无能为力。《三月》一诗,正是他内心无奈与哀愁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他借哀叹初春三月之短暂美好,来隐喻晚唐王朝之国势颓危;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就的现实而深感痛心。诗的结尾“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将诗人万般无奈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借酒消愁,却愁上加愁。诗中提及,辛夷花于一月绽放,而今方谢,桃花却已早早盛开。首联“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点明写诗之时节为早春,此乃生机盎然、万物复苏之季,踏青出游,实为乐事。在南方,寒食时节,细雨绵绵,滋润着万千花朵,亦带给人清新宜人之感。颔联“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前句赞誉三月为四季之首,恰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之理,春天犹如人之少年,充满活力与希望。然而,少年亦如春之三月,转瞬即逝,时光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令人浑然不觉。韩偓借此短暂之三月,感叹少年时光之易逝,令人感伤不已。颈联“吴国地遥江接海,汉是魂断草连天”,吴地乃长江及其支流滋养之地,长江经吴地最终汇入浩瀚东海,故诗人言“江接海”。而汉朝之辉煌大业,已成历史烟云,今仅余断碑残墓,杂草丛生,令人唏嘘。尾联“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新增之忧烦苦闷与旧有之遗憾悔恨,交织于诗人心头,令其无可奈何。如今的他,除了借酒醉眠,还能如何扭转故国沦亡之局势呢?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由春天短暂之三月,联想到人生之少年,更寄寓着家国灭亡之哀痛。春天的三月匆匆逝去,令人无奈;少年的大好时光一去不返,令人感伤;国家的沧桑巨变,更令人痛心疾首。此诗倾注了诗人对国家之深深眷恋,环境之变迁,往往使诗人之诗作风格发生质变。与李煜相似,社会动荡、王室颠覆,对韩偓之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作,常以不写之写来传达微妙之情,一句“一去不回唯少年”,无需直言伤痛,却已让人感同身受;一句“新愁旧恨真无奈”,未明言其愁,而愁绪已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某花谢,某花发,某日后,某日前,便如射覆著语相似,早令“三月”跳脱而出。遽读“四时最好”四字,只道通篇作快活语,不图其四之斗地直落下去,使读者声泪俱尽也(首四句下)。五、六,即新愁旧恨也。地遥海接、碑断草连,并不明言愁恨是何事,然其为愁、为恨,亦已约略可知也。万无可奈,而欲学步兵醉眠,呜呼,惫矣!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二句(按指“四时最好”一联)十四字,觉他人连篇累牍,书之不尽,经营惨淡,对之不工者,此却轻轻一跌一落,自成绝好议论、绝好文章,诚为快意之笔。

清钱牧斋、何义门《唐诗鼓吹笺注》

# 斯时吴因春涛,江流接海:汉陵残魄,草色连天。富贵勋名渺不可及,而况少年耶!因推今古之事,新愁旧恨,莫可捐除,须就邻家瓮底以遣怀抱耳!此言自得达人之致。

清钱牧斋、何义门《唐诗鼓吹笺注》

#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惟少年”、“一夜雨声三月尽,万般人事五更头”、“故人每忆心先见,新酒偷尝手自开”、“人泊孤舟青草岸,鸟鸣高树夕阳村”,为致尧集中佳句。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唐彦谦《咏葡萄》

下一篇:唐·韩偓《倚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