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晴川展画屏":举目远眺,万里晴空下的渭南平原像一幅展开的画图,
# 极目:远望。
"地从桃塞接蒲城":盘豆驿地处桃林塞与蒲城之间。
# 桃塞:桃林古塞,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以东、至河南省灵宝之间。
"滩头鹭占清波立":白鹭鸟站立在水边,太阳已经落山了,
"原上人侵落照耕":高原上农民还趁着余晖忙着耕地。
# 落照:夕阳。,原上:高地。
"去雁数行天际没":南去的飞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
"孤云一点净中生":一片孤云在山间悠闲地升起。
"凭轩尽日不回首":我在驿馆后轩整天依窗眺望,
# 凭:一作冯。
"楚水吴山无限情":眼前的山山水水充满诗情画意。
# 楚水吴山:泛指大江南北的名山胜水,这里指盘豆驿一带的山水。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纪行诗。借盘豆驿水馆后轩所见的盘豆城风貌、晴川宏阔景色,写出了诗人对前途渺茫的落寞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滩头鹭占清波立,”写的是静态,用冷色调;“原上人侵落照耕”写动态,用暖色调,相映成趣,写出了中原夏末秋初的清新气息,还隐隐透露出诗人异样的惊喜之情,晴川之上也有像江南一样的明丽景色。象征:“去雁数行天际没”,从有到无,虽有雁南飞而不能传书,可见诗人内心的惆怅;“孤云一点净中生”,从无到有,虽是写景,也象征着诗人的孤寂,一种飘泊流离的感伤油然而生。
3. 分段赏析
首联先由诗人对盘豆城展开整体描写。“极目晴川”,中原一带天空晴朗开阔,地势平坦辽远,一眼望不到边际,就像铺开了一面巨大的画屏,这与诗人长期居住在大江南北时常见的“楚水吴山”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诗人先将这一鲜明的视觉感受落笔写下。随后再具体点明此地的地理脉络:“地从桃塞接蒲城”。盘豆城地处河南与陕西交界之处,东边连接中州地区,西边通往关中要道。“从”“接”二字点明了诗人自东向西的行进路线,由此能看出诗人赶路时的匆忙状态。颔联描绘诗人在水馆后轩见到的景象。诗人在官驿的水馆后轩稍作休息,推开窗户向远处眺望,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滩头鹭占清波立”。原来这水馆附近的水源另有源头,那里有白鹭独自伫立在清波中,仿佛在顾盼自身的倒影。一个“占”字,既写出了白鹭孤身独处的模样,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而“原上人侵落照耕”一句,则描绘出平川上人们劳作的场景,他们在田间辛勤耕种,直到身影渐渐融入如火焰般绚烂的晚霞之中。这两句都从平视的角度来写,上句呈现的是静态画面,色调偏冷;下句展现的是动态场景,色调偏暖,两者相互映衬,不仅写出了中原地区夏末秋初时节的清新氛围,还隐约流露出诗人心中别样的惊喜——晴川之上竟也有如同江南一般明丽的景色。颈联描绘诗人在晴川看到的景象以及其中流露的情感。这两句诗人着重围绕一个“晴”字展开,转而从仰视的角度描写晴空之景:“去雁数行天际没”,雁群南飞去,身影渐渐消失在天边,从可见到不可见,即便有大雁南飞却无法为自己传递书信,由此可见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孤云一点净中生”,一片孤云从清朗的天空中慢慢浮现,从无到有,这句虽是写景,却也象征着诗人的孤寂处境,一种漂泊流离的伤感不禁在心中升起。尾联则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思绪。诗人倚靠着后轩的窗棂凝望晴川的景色,竟然长时间都不愿回过头来,这是因为眼前的清波与落日照景和“楚水吴山”有着相似之处。韦庄曾在江南客居十年,弟弟妹妹分散居住在越中各郡,晴川这般明净的美景触动了诗人对越中亲人故友的思念之情。“无限情”三个字作为结尾,余韵悠长,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极目”开篇,至“凭轩”收束,通篇未着一字直抒“愁思”,却借景语层层递进,将深沉的羁旅之慨蕴于笔墨之间。
上一篇:唐·吴融《富春二首(其一)》
下一篇:唐·荆浩《画山水图答大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