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guó
zhōu
liú
gěi
shì
shǐ
使
jūn
sān
táng
xīn
èr
shí
yǒng
·
·
liǔ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2
liǔ
shù
shuí
rén
zhòng
háng
háng
jiā
àn
gāo
jiāng
tiáo
lǎn
zhù
chù
yǒu
chán
háo
guó
zhōu
shǐ
zhái
lián
shuǐ
chí
zhú
lín
wǎng
wǎng
wéi
tíng
tái
dǎo
zhǔ
chù
wéi
sān
táng
liú
xiōng
shì
zhōng
chū
zhōu
zài
rèn
suì
zhí
xiū
rén
zhì
zhōu
zhōng
chēng
shì
zēng
shì
cóng
ér
yóu
jiān
yòu
zuò
èr
shí
shī
yǒng
shì
liú
xíng
jīng
shī
wén
shì
zhēng
zhī
liú
shàn
tóng
zuò

译文

不知这柳树是谁栽种的,一排排夹持在河的两岸,不要折下秀长的柳条去拴系船缆,到处有秋蝉的鸣叫声。虢州刺史的住宅与水池、竹林相连,到处都建造了亭台楼阁以及岛屿水洲,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三堂。刘兄从给事中的职位外放担任虢州刺史,在任超过一年,他尽职尽责,州里治理得很好,州中一派太平无事的景象,刘兄还对这里进行了很多增建修饰。刘兄带着子弟们在其间游玩,还写了二十一首诗来吟咏这里的景色和事迹,这些诗在京师流传开来,文人们竞相唱和。我和刘兄交好,所以也一同创作了关于三堂的诗。

逐句剖析

"柳树谁人种":不知这柳树是谁栽种的,

"行行夹岸高":一排排夹持在河的两岸,

# 夹岸:水流的两岸。此指夹持在水流两旁。

"莫将条系缆":不要折下秀长的柳条去拴系船缆,

# 系缆:系结船索。系:栓,绑。,莫:不要。

"著处有蝉号":到处有秋蝉的鸣叫声。

# 著处:随处,到处。

"虢州刺史宅连水池竹林":虢州刺史的住宅与水池、竹林相连,

"往往为亭台岛渚":到处都建造了亭台楼阁以及岛屿水洲,

"目其处为三堂":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三堂。

"刘兄自给事中出刺此州":刘兄从给事中的职位外放担任虢州刺史,

"在任逾岁":在任超过一年,

"职修人治":他尽职尽责,州里治理得很好,

"州中称无事":州中一派太平无事的景象,

"颇复增饰":刘兄还对这里进行了很多增建修饰。

"从子弟而游其间":刘兄带着子弟们在其间游玩,

"又作二十一诗以咏其事":还写了二十一首诗来吟咏这里的景色和事迹,

"流行京师":这些诗在京师流传开来,

"文士争和之":文人们竞相唱和。

"余与刘善":我和刘兄交好,

"故亦同作":所以也一同创作了关于三堂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柳溪》乃唐代诗人韩愈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开篇以平易质朴的疑问“谁人种”自然起兴,顺势引出对柳树的描摹。“夹岸高”精准点明柳树沿河两岸生长的位置,巧妙为后文“系缆”情节埋下伏笔——若柳树非沿河而植,便无从作系缆之用。诗的后两句饱含善意劝诫,诗人心系树上鸣蝉,故而发此劝言。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虽写蝉,却未直接刻画其形态,而是凭借“蝉号”之声,从听觉维度巧妙暗示蝉的存在。整首诗生动展现夏日实景,两岸高柳成荫、蝉鸣不绝于耳,舟船悠然停泊,于字里行间委婉流露作者悠然惬意的消暑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柳树谁人种,行行夹岸高。”诗人以疑问开篇,引发读者兴趣,紧接着描绘出柳溪两岸柳树成行且高大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让读者迅速置身于柳溪的场景之中,展现出柳溪独特的自然风光。后两句“莫将条系缆,著处有蝉号。”诗人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提醒不要用柳条系缆,原因是柳树上到处都有蝉在鸣叫。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蝉鸣这一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出柳溪的生机与活力,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可感。

2. 作品点评

全诗情景交融,以景寓情,于平淡之中见真章,引人深思,回味无穷。每一字每一句,皆是对自然之美的颂歌,也是对友情与时光的深情吟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绩《看酿酒》

下一篇:唐·骆宾王《西京守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