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建浏览量:1
xuě
fān
yíng
xíng
shén
dòng
dìng
shēng
yáo
kàn
huǒ
hào
lián
yíng
chì
zhī
shì
xiān
fēng
shàng
chéng
fān
miàn
xià
yíng
chóu
shǒu
zhào
pín
lái
lǎo
jiàng
yōu
měi
chéng
nán
kōng
tiǎo
zhàn
zhī
shēng
táng
zhōu

译文

部队冒着风雪严寒全营出动,夜袭蔡州,军旗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军纪严明,人马无声。身在远处就看到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亮起,知道先锋部队已经攻下了蔡州城。四面八方都插满了旗帜,军营布置得密集而有序,频繁传来的皇帝手诏却让这位老将心生忧虑。每天在城南都只是徒劳地发起挑战,却没想到敌人已被我们悄无声息地生擒,并带回了唐州。

逐句剖析

"和雪翻营一夜行":部队冒着风雪严寒全营出动,夜袭蔡州,

# 翻营:倾营出动。,和雪:冒雪。

"神旗冻定马无声":军旗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军纪严明,人马无声。

# 冻定:指战旗冻得发硬,不能招展飘动。

"遥看火号连营赤":身在远处就看到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亮起,

# 连营:军营相连。这里指敌人军营。,火号:举火为信号。

"知是先锋已上城":知道先锋部队已经攻下了蔡州城。

# 上城:上了敌人防守的城头。,先锋:指李愬部将李祐、李忠义率领的先锋部队。

"旗幡四面下营稠":四面八方都插满了旗帜,军营布置得密集而有序,

# 下营稠:指对蔡用兵官军营垒之多。,旗幡:即旌旗。

"手诏频来老将忧":频繁传来的皇帝手诏却让这位老将心生忧虑。

# 手诏:皇帝的诏命。

"每日城南空挑战":每天在城南都只是徒劳地发起挑战,

"不知生缚入唐州":却没想到敌人已被我们悄无声息地生擒,并带回了唐州。

# 唐州:州名。治比阳(今河南泌阳县),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省泌阳、桐柏、社旗、方城、唐河等县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李愬仆射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两首诗围绕唐朝著名的平蔡战役展开。组诗生动记录了“李愬雪夜入蔡州”这一奇袭过程。其一描绘军队顶风冒雪连夜行军,军旗冻僵、战马噤声,又以火号相连暗示先锋破城,尽显战役的紧张与奇绝;其二刻画军队扎营阵势,通过写皇帝手诏、敌军日常挑战与我方奇袭成功,展现出作战的谋略与李愬的军事才能。运用白描手法勾勒行军作战场景,以细节见宏大;还通过环境、场面描写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能看到首诗侧重行军与破城瞬间,次诗着眼作战谋划与战略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彰义节度使吴少阳离世,其子吴元济趁机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附近地区),公然与唐王朝分庭抗礼,这一叛乱行径极大地威胁到唐王朝的稳固与统一。元和十二年十月,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名将李愬果断出击,亲率九千兵力。他命降将李祜、李忠义率领三千精锐作为先锋,迅速行军六十里,一举突袭军事重镇张柴村。随后,部队踏上一条鲜为人知的险途,在漫天飞雪中艰难跋涉七十里。李愬所部如神兵天降,行动迅猛,仅用一夜时间,便攻克了叛军老巢蔡州城,将吴元济生擒活捉。《新唐书》赞誉此次战功“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王建的这首诗,正是对这场惊心动魄战役的生动描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咏史(记事)诗。诗中描绘了唐朝名将李愬雪夜奇袭蔡州城这一经典战役。通过对军队顶风冒雪连夜行军,如“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以及作战部署与战略成果,像“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老将忧。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等场景的刻画,展现了战役的紧张激烈与李愬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表达了诗人对李愬赫赫战功的赞颂之情。

2. 写作手法

侧面烘托:“神旗冻定马无声”,借军旗被冻僵、马无声来侧面烘托环境奇寒,以及军队纪律严明,不直接写人而让人联想战士的坚韧与守纪。对比:“每日城南空挑战”中“空”字,将敌军徒劳挑战与李愬军队的沉稳应对形成对比,突出李愬战略上的从容镇定,准确把握敌军心理。

3. 分段赏析

“和雪翻营一夜行”这句诗高度凝练且极具表现力。“和雪”直接点明行军时恶劣的天气状况,雪花纷纷扬扬,将士们在大雪中穿梭,与雪搅和在一起,环境之艰难不言而喻。“翻营”则生动地描绘出军队倾巢而出的宏大场面,显示出此次行动规模之大、决心之坚。“一夜行”强调了时间维度,表明这是一场在夜间进行的奇袭行动。短短七个字,层次分明,节奏紧凑,每一个词都像是鼓点,层层推进,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更以强烈的节奏感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部队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急速行军的壮观场景,为全诗奠定了紧张、激烈的基调。“神旗冻定马无声”此句紧承上句,继续渲染恶劣的环境。军旗都被冰雪冻得僵硬,失去了飘扬的活力,从这一细节可以想象当时天气寒冷到了何种程度。在这样奇寒的情境下,诗人没有直接去写人的感受,而是出人意料地将笔触转向了马。马在通常情况下是较为活跃的,但此刻却悄无声息,以“马无声”来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自行去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九千人的部队是如何做到悄无声息的。这不仅体现了军队纪律的高度严明,战士们能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严格约束自己,不发出声响,更反映出将士们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哪怕面临严寒,也能保持高度的警觉和克制。“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这两句诗巧妙地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遥看”。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战斗过程中的激烈厮杀,而是通过后续部队远远观望的角度来展现战斗的结果。当后续部队看到城内营火相连,一片通红,就知道先锋部队已经成功登上城头,攻下了蔡州城。这一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在脑海中自行勾勒出先锋部队奋勇攻城、与敌军激烈交锋的壮阔画面。同时,诗人不写战斗的具体过程,而是通过火号这一具有标志性的细节来暗示胜利,避免了直接描写战斗可能带来的直白和琐碎,也没有落入描写胜利后喜庆场景的俗套,使诗歌在简洁中蕴含着深远的韵味。这种写法还从侧面反映出战斗进行得顺利而迅速,暗示了战前准备的充分和作战筹划的精妙,从而间接地赞颂了此次战役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李愬的卓越军事才能。“旗幡四面下营稠”:描绘出军队安营扎寨的场景。众多军旗在四方竖起,扎营密集且规整。“四面”强调了营地分布的范围之广,“稠”字则突出营寨数量之多、排列之紧密。这展现出李愬军队强大的阵容与严整的军容,给人一种气势恢宏之感,暗示了军队的规模与战斗力,也为后续战事的开展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氛围。“手诏频来老将忧”:“手诏频来”,说明朝廷频繁下达指令,体现出朝廷对此次战役的高度关注。而“老将忧”,这里的“老将”李愬,他的“忧”并非畏惧战事,而是对如何更好地执行朝廷命令、把握战机以及应对复杂局势的担忧。这一“忧”字,细腻地刻画了李愬谨慎、负责的大将形象,他既要考虑朝廷的要求,又要权衡战场实际情况,在多方压力下,深思熟虑、运筹帷幄。“每日城南空挑战”:写敌军每日在城南白白地前来挑战。“空”字用得极为精妙,一方面表明敌军的挑战并未对李愬军队造成实质性威胁,李愬稳扎稳打,不为敌军挑衅所动;另一方面也暗示敌军的挑衅是徒劳无功的,反映出李愬对敌军心理的准确把握和战略上的从容镇定。他按兵不动,实则在等待最佳时机,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智慧。“不知生缚入唐州”:与前一句形成强烈反差。敌军还在每日徒劳挑战,却没想到李愬早已暗中布局,突然发动奇袭,一举生擒敌方首领并攻入唐州。此句极具戏剧性,凸显出李愬军事行动的出其不意、迅猛果断。在敌军毫无防备之时,便已完成了关键的战略目标,生动地体现了李愬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也让读者感受到这场战役的跌宕起伏与精彩绝伦。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结构布局上独具巧思,节奏把控堪称精妙。开篇两句对急行军场景的描绘,节奏紧凑明快,情节推进仿若疾风骤雨,行军的紧张与迅速尽显其中。而到了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聚焦于胜利的火号。此处以虚写之法,看似只呈现火号通红的画面,实则在这虚像之中,巧妙地将战斗发展至高潮的激烈场景隐含其中,以实见虚,构思之独特令人拍案叫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描叙大雪之中急行军,百里夜袭平叛军的情形。全篇围绕冒奇寒、出奇兵、施奇袭、建奇功,一贯而下,节奏紧促,风格健朗,顺序畅爽,把将士严整的军纪,顽强的斗志,勇猛的形象和胜利的喜悦之情,写得有声有色,不失为佳作。

湖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杨世友《唐诗品读六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建《华岳庙二首》

下一篇:唐·杨巨源《池上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