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倒山屏":那巨石宛如一座倒下的山峦屏风,
"何时隳洞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堵住了洞口。
"屹然空阔中":它巍峨耸立在广阔空旷之中,
"万古波涛痕":身上留着万古以来波涛冲刷的痕迹。
"我意上帝命":我猜想这是上天有意安排,
"持来压泉源":特意将它搬来镇压这泉水的源头。
"恐为庚辰官":只怕是掌管山川的神灵,
"囚怪力所掀":因害怕它那神奇的力量被掀动而将其囚禁在此。
"又疑广袤次":又怀疑它是从广袤大地的某个角落,
"零落潜惊奔":零零星星地悄然迁徙奔逃而来。
"不然遭霹雳":不然的话,就是遭受了霹雳的重击,
"强半沈无垠":大半沉入了无尽的大地之中。
"如何造化首":为何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造物主,
"便截秋云根":竟截断了秋云扎根的地方,
"往事不足问":过去的事情已不必再追问,
"奇踪安可论":如此奇特的踪迹又怎能说得清楚明白。
"吾今病烦暑":如今我被烦人的暑气所困扰,
"据簟常昏昏":躺在竹席上常常昏昏沉沉。
"欲从石公乞":我想向石公乞求,
"莹理平如璊":将它打磨得晶莹剔透,平整得好似美玉。
"前后植桂桧":在它的前后种上桂树和桧树,
"东西置琴尊":在它的东西两侧放置琴和酒樽。
"尽携天壤徒":邀请天下的贤才雅士都来到这里,
"浩唱羲皇言":一起放声高唱远古伏羲氏时代的歌谣,享受这超凡的乐趣 。
唐代文学家
陆龟蒙(?~881?),唐代文学家。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甫里。陆龟蒙与皮日休为文友,世称“皮陆”。其诗多写景咏物,也有愤慨世事、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其小品文短小精悍,颇多愤世嫉俗之语。所作散文《野庙碑》等,对社会矛盾和时政弊端多有讽刺揭露。代表作品有《杂讽九首》《村夜二篇》。著有《笠泽丛书》《甫里集》。
1. 分段赏析
开篇一二句“一片倒山屏,何时隳洞门。屹然空阔中,万古波涛痕。”诗人勾勒出一幅壮观的画面,“一片倒山屏”,将石板比作倒下的山屏,形象地写出了石板的巨大和雄伟。“屹然空阔中”,描绘出石板孤独而高耸地矗立在广阔空旷的空间里,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万古波涛痕”,则点明石板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上面留存着千古以来波涛的痕迹,暗示其历史的悠久和所见证的沧桑变迁。接下来中间第二段“我意上帝命,持来压泉源。恐为庚辰官,囚怪力所掀。又疑广袤次,零落潜惊奔。不然遭霹雳,强半沈无垠。”诗人突发奇想,认为石板是上天降下的神物,“我意上帝命,持来压泉源”,赋予了石板神秘的使命。接着,他又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猜测,“恐为庚辰官,囚怪力所掀”“又疑广袤次,零落潜惊奔”“不然遭霹雳,强半沈无垠”,推测石板可能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囚禁、惊扰或因霹雳而沉入湖底。这些猜测充满了奇幻色彩,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第三段“如何造化首,便截秋云根。往事不足问,奇踪安可论。”诗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惊叹,不明白造化为何要将石板截断,使其失去了原本的完整。这里的“秋云根”形象地描绘出石板的高耸和与云端的联系,进一步强调了石板的神奇和壮观。“往事不足问,奇踪安可论”,诗人意识到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探究,石板的奇妙踪迹也难以用言语来描述和评判。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豁达和超脱,诗人不再纠结于石板的具体来历和过去的故事,而是更注重当下对它的感受和思考。最后部分“吾今病烦暑,据簟常昏昏。欲从石公乞,莹理平如璊。前后植桂桧,东西置琴尊。尽携天壤徒,浩唱羲皇言。”诗人由对石板的思考转而回到自身,“吾今病烦暑,据簟常昏昏”,描述了自己在炎热的暑天里心情烦躁、昏昏欲睡的状态。于是,他产生了向石公(传说中掌管石头的神)祈求的想法,“欲从石公乞,莹理平如璊”,希望石公能让石板变得光滑如玉,这不仅是对石板的一种美化,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前后植桂桧,东西置琴尊。尽携天壤徒,浩唱羲皇言”,诗人想象在自己周围种植桂树和桧树,摆放琴和酒樽,邀请天地的朋友一起,放声高唱羲皇时代的歌谣。这一系列描写营造出一种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美好的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也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上一篇:唐·王维《终南山》
下一篇:唐·李白《清溪行 · 宣州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