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nán
shā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2
tài
jìn
tiān
lián
shān
jiē
hǎi
bái
yún
huí
wàng
qīng
ǎi
kàn
fēn
zhōng
fēng
biàn
yīn
qíng
zhòng
shū
tóu
rén
chù
宿
shuǐ
wèn
qiáo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逐句剖析

"太乙近天都":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

#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连山接海隅":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 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接:一作“到”。,连山:一作“连天”。

"白云回望合":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 回望合:四望如一。

"青霭入看无":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 入看:逼近看。,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分野中峰变":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阴晴众壑殊":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 殊:不同。,壑:山谷。

"欲投人处宿":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 宿:住宿。,人处:有人烟处。,欲:想要。

"隔水问樵夫":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 樵夫:打柴的人。,隔水:一作“隔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描绘终南山为主题,展现其壮美风光。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勾勒远景,尽显终南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之态;颔联由远及近,写登山途中烟云变幻,意境朦胧;颈联从山巅视角出发,高度概括其辽阔广袤;尾联描绘深山问路场景,增添荒远幽深之感。全诗写景、写人、写物,移步换形,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笔力雄健,气韵生动,宛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生动描摹出终南山千形万态,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尽显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载(744)期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终南山》这首诗便是他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王维聪慧过人,早年就已入仕,然而他长期深陷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一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其内心渴望真正归隐却难以达成,在这样的心境与经历下,身处终南山的王维,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诗中“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或许正是他内心矛盾、寻求出路的一种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终南山》是一首格律严谨的五言律诗,每句五字,共八句,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属山水题材,描绘了终南山的雄伟壮观与变幻多姿。首联以夸张手法凸显终南山的高耸和山脉连绵,尽显宏伟气势;颔联细腻描摹登山时云雾的奇妙变化,远望云雾聚合,近看雾气消散;颈联从宏观角度展现中南山南北视野各异,山谷阴晴不同,突出其广袤与景色多样;尾联写诗人欲借宿山中,隔水询问樵夫,增添了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以及亲近之情。

2. 写作手法

夸张:“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近天都”“接海隅”夸张地写出终南山高耸入云,山脉连绵直至海边,突出终南山的高大雄伟。互文:“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3. 分段赏析

《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运用夸张手法勾勒出终南山的总体轮廓,这显然是远景描写。终南山虽高,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是艺术夸张。但从平地远眺,其顶峰似与天相连,这种夸张实则基于真实。“连山接海隅”亦是如此,终南山实际未延伸至海边,可从长安遥望,其东西两端不见尽头,用此句描绘远景,夸张却更显真实。颔联聚焦近景,“白云回望合”中“回望”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身处终南山中回头看刚走过的路。前行时,白云弥漫,仿佛可浮游其中,继续前进,白云分向两边;回头望,又合拢成茫茫云海。走出云海,前方是蒙蒙青霭,走进却摸不着、看不见,回头青霭又合拢。此联生动展现烟云的变幻,移步换景间蕴含丰富。终南山中有众多美景,却都被“白云”“青霭”笼罩,看不真切,这既让人更向往深入探寻,又因留恋已见之景而频频回望,此前所见景物由清晰渐朦胧隐没,令人回味无穷,诗人虽未明言,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颈联极具概括性,有尺幅万里之妙。首联写出终南山的高和东西之远,此为山北遥望之景。而“分野中峰变”则表现出终南山南北之阔,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终南山东西绵远、南北辽阔,唯有站在“近天都”的“中峰”,才能尽收全景,“阴晴众壑殊”正是全景写照,以阳光的变化展现千岩万壑的多样形态。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向来理解与评价不一。部分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协调,王夫之则认为此句能凸显山的辽阔荒远,与前文一致,且使宾主分明。从诗句语意来看,能感受到山远人稀。诗人听到声音,在“隔水”树林中发现樵夫,询问投宿之处,不难想象樵夫回应、诗人遥望的画面。

4. 作品点评

《终南山》一诗旨在赞叹终南山的雄伟壮阔。全诗巧妙融合写景、写人、写物,动静相宜,有声有色,营造出清新的意境,犹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画。总体而言,此诗的显著特点与优势在于巧妙运用“以不全求全”的手法,达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语不必深辟,清夺众妙。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王摩诘“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孟浩然“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并可作画。末语流丽。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阴晴众壑殊”一语苍然入雅。

唐陆时雍《唐诗镜》

# 玉遮曰:“入看无”三字妙入神。

明李攀龙《唐诗选》

# 蒋一梅曰:三四真画出妙境。周敬曰:五六直在鲛宫蜃市之间。周启琦曰:摩诘终南二诗,机熟脉清,手眼俱妙。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右丞不独幽闲,乃饶奇丽,但一出其口,自然清冷,非世中味耳。

明邢昉《唐风定》

# 工苦,安排备尽矣。人力参天,与天为一矣。“连山到海隅”非徒为穷大语,读《禹贡》自知之。结语亦以形其阔大,妙在脱卸,勿但作诗中画观也,此正是画中有诗。

明王夫之《唐诗评选》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明王夫之《姜斋诗话》

# 《古今诗话》云:“王右丞《终南山》诗,讥刺时宰,其曰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言势位盘据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言徒有表而无里也;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言恩泽未遍及也;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言托足无地也。”余谓看唐诗常须作此想,方有入处。而山谷又曰:“喜穿凿者弃其大旨,而于所遇林泉人物,以为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则诗委地矣。”山谷此论,又不可不知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此总是见终南山之深大莫测。是诗如在开辟之初,笔有鸿蒙之气,奇观大观也。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首言高,次言大,三、四承高说,五、六承大说。此立柱应法。回望处白云已合,入看时青霭却无,错综成句。此法与倒装异者,以押韵不动也。题中无“游”字,结处补其意,然三、四已暗藏针线矣。

清黄生《唐诗摘钞》

# 结见山远人稀。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于此看“积健为雄”之妙。“白云”两句,看山得三昧,尽此十字中。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

# “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屈注天潢,倒连沧海。而俯视一气,尽化烟云。一结杳渺寥泬,更有凭虚御风之气。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通首总见终南山之高深,前写其大概,后写其幽胜。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通首俱写终南山之大。全是白云、青霭,一中峰而分野已变,历众壑而阴晴复殊,游将竟日尚无宿处,其大何如?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神境。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四十位贤人。一结从小处见大,错综变化,最得消纳之妙。

清黄培芳《批唐贤三昧集笺注》

# 此尾联补题格。中四句分承说,此立柱应法。回望处白云已合,入看时青霭却无,错综成句,此法与倒装异者,以神韵不动也。

清巢父《唐诗从绳》

# 得此形容,乃不同寻常登眺(“青霭”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终南山》诗,结句稍弱,由于前半气盛。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

# 结语宛有画。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终南山》诗,或谓维讥时,此等附会大可恨。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

# 吴曰:壮阔之中而写景复极细腻(“青霭”句下)。吴曰:接笔雄俊(“分野”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庄《思帝乡·云髻坠》

下一篇: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石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