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秋色满":山亭秋色满,
"岩牖凉风度":面对岩壁的窗户凉风吹来。
# 度:越过。,岩牖:牖,对着山岩的窗户。
"疏兰尚染烟":稀疏的兰草还沾染烟雾,
# 染:沾着。,疏兰:稀而不密的兰草。
"残菊犹承露":凋零的菊花依然带着露珠。
# 承:承托。
"古石衣新苔":古老的山石上覆盖着新生的青苔,
# 衣:动词,被覆。
"新巢封古树":新筑的鸟巢封合了古老的树木。
# 封:封闭,鸟巢很多。
"历览情无极":普遍游览情思无尽,
# 极:尽头。,历览:依次——观览。
"咫尺轮光暮":傍晚的夕阳离得很近。
# 轮光:日光。相传故以轮光指日光。,咫尺:比喻距离极近。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山阁晚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山水题材。诗中绘山间晚秋之景,“疏兰”“残菊”与“烟”“露”互文,以“染”显烟霭动态,“承”状清露凝叶之态,虽晚秋少露,却借残菊上湿润空气凝结的水珠,于萧瑟中见生机,尽显诗人对山水秋景的细腻观察。
2. 分段赏析
“疏兰染烟露,残菊承清露”以互文手法与精准炼字,勾勒出山间秋景的细腻情态。“疏兰”与“残菊”作为秋日典型意象,既点明时节特征(兰叶稀疏、菊花残败),又通过“染”“承”二字赋予景物动态生命力:“染”字状写烟霭如墨汁晕染,轻柔包裹兰菊,使静态的草木与流动的烟岚浑然一体,暗合秋日山岚湿润朦胧的质感;“承”字则化静为动,仿佛残菊与疏兰正小心翼翼托举清露,既见露珠欲滴未滴的晶莹之态,又暗含草木虽残却仍承接自然馈赠的坚韧。诗人突破“残菊必伴霜”的常规联想,独取“露”为象,既贴合山间湿润气候(烟霭凝结为露),又以“露”的清透消解残败意象的萧瑟感——疏兰残菊在烟露中若隐若现,虽已过盛放之期,却仍保有自然赋予的鲜活情态。这种对细节的捕捉与动词的锤炼,展现了唐太宗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质:于细微处见生机,在衰飒中寓坚韧,使秋日山景既具季节特征,又不落悲秋窠臼,传递出对自然生命的细腻观照与哲思。
下一篇:唐·李白《淮海对雪赠傅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