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桥上雨如悬":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
# 咸阳桥:又名西渭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南,古代多于此送别。
"万点空蒙隔钓船":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
# 隔:阻隔。,空蒙:指细雨迷茫的样子。
"还似洞庭春水色":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
# 洞庭:指洞庭湖。,还:一作“绝”。
"晚云将入岳阳天":湿漉的晚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
# 岳阳天:岳阳楼在洞庭湖边,可俯瞰洞庭春色。,将:携带。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咸阳值雨》是一首独具特色的对雨即景的七言绝句,风格明快跳脱,意象绵渺悠远。咸阳桥,又称便桥,横跨于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作为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见证了古往今来无数的悲欢离合与历史兴衰。然而,温庭筠在此番雨中漫步时,心境闲适悠然,笔下绘就的并非愁苦之态,而是一幅清旷迷离的山水画卷。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是实写。诗人站在咸阳桥上,真切地描绘出眼前雨势如悬挂的珠帘般急骤,“还似洞庭春水色,”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就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联想:以“还似”一词为纽带,将咸阳的雨景与洞庭春水色紧密联系起来。咸阳的雨景是当下所见,洞庭春色是过去所感,二者地域不同,但在诗人的联想中,让读者能够借助熟悉的洞庭景色,更好地理解咸阳雨景所营造的氛围,同时也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直接切入主题。“咸阳桥”点明地点,“雨”点明景色,皆以直白之语陈述景物,用词质朴无华。句末一个“悬”字堪称精妙,它生动地展现出雨丝连绵不绝,如帘幕般在空中虚悬的独特质感,尽显矫健之势,气势不凡,让人心生向往。第二句,诗人将观察视角从咸阳桥拓展至远处水面,于广阔空间描绘这漫天雨色。此为紧密承接的手法。“万点”形象描绘出雨如箭矢般密集。“空蒙”一词尤为关键,它渲染出云遮雨落、水汽弥漫的独特氛围,点出这场春雨致使周遭环境色调发生变化。这用笔犹如国画家的晕染之法,以淡墨轻描,便营造出无尽清新而蔚然的意趣。这般烟雨朦胧的景象颇似江南水乡,是诗人着重营造的意境,也由此引发下文一连串的联想,成为全诗诗意转换的关键所在。“钓船”是诗中的实景,诗人巧用一个“隔”字,将其置于迷蒙烟雨之外,使其若有若无,仿佛即将融入这色调淡雅的画面之中,给人一种超脱物象之外的悠远情致。前两句一句起势,一句承接,紧扣眼前景物展开描写。第三句则笔锋一转,纵情向远方延伸,转向虚幻之境。出人意料地从咸阳的雨景瞬间切换至洞庭春色。从地域上看,二者天各一方;从景致来讲,一个是雨天,一个是晴天,截然不同。实现这两幅毫无关联的水天画面衔接与转换的媒介,正是它们之间的某种共通之处——即前文提及的烟水空蒙之景。在渭水关中,这样的雨中奇景或许难得一见,但在洞庭水乡,却是常见之色。诗人敏锐捕捉到这一点,展开艺术想象,借“还似”二字巧妙转折,将两者紧密相连,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灵动非凡且极为清奇的画面。洞庭湖作为海内浩瀚大湖,水汽蒸腾,波涛汹涌,仿佛能吞没天际。在诗人眼中,湿润的晓云仿佛正驮着连天的水汽飘入岳阳古城上空,场面极为壮观。末句“将入”二字,笔力千钧,仿佛裹挟着云涛,尽显雄浑之气。
4. 作品点评
作者精心描摹巴陵湖畔的云影波光与水色天光,目的是以之衬托咸阳的雨景,使其更加鲜明夺目。此乃借助联想,以虚衬实、由宾显主的借形手法。把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景物,从空间维度建立联系,从而造就了这首诗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 景味俱远。
清评论家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后两句虽系眼前景触发的联想,但基于往日亲历,故写来仍有实感,且具有阔远的气势。
现代学者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
上一篇:唐·韦应物《寄二严》
下一篇:唐·杜甫《垂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