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蘤多蒙别艳欺":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
# 素蘤:犹素质之意。蘤:一作花。
"此花真合在瑶池":冰清玉洁的白莲真应该生长在瑶池里。
# 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真合:真应该。真:一作端。,此花:指白莲。
"还应有恨无人觉":不管她有情也好,无情也罢,又有谁注意她呢,
# :一作何。,还应:一作无情。
"月晓风清欲堕时":只能在晓月清风的陪伴下寂寞地自开自落。
# 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唐代文学家
陆龟蒙(?~881?),唐代文学家。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甫里。陆龟蒙与皮日休为文友,世称“皮陆”。其诗多写景咏物,也有愤慨世事、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其小品文短小精悍,颇多愤世嫉俗之语。所作散文《野庙碑》等,对社会矛盾和时政弊端多有讽刺揭露。代表作品有《杂讽九首》《村夜二篇》。著有《笠泽丛书》《甫里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借白莲花含恨悄然谢落的景象,暗喻封建社会中洁身自好之人常受冷落排挤、被埋没的处境,表达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
2. 写作手法
比喻:“此花端合在瑶池”:此句将白莲比作只应存在于仙境瑶池的超凡之物。诗人以瑶池这一众人皆知的神圣、超凡之地,来喻指白莲的高洁、出尘,就好像白莲如同仙境中的灵物,不应在世俗间遭受其他艳丽花朵的欺侮,生动展现出白莲的脱俗气质。象征:“素蘤多蒙别艳欺”:诗中的“素蘤”象征着洁身自好、质朴无华的人,他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别艳”则象征着那些阿谀奉承、华而不实之辈。通过白莲(素蘤)遭受其他艳丽花朵(别艳)欺侮的描述,深刻象征了现实中正直高洁之人常被奸佞小人排挤打压的社会现象。拟人:“无情有恨何人觉”,把白莲当作人,赋予它“无情”“有恨”的情感,写出白莲看似无情却实则饱含幽恨,却无人能察觉的孤寂与哀怨。
3. 分段赏析
首句“素蘤多蒙别艳欺”,鲜明地影射人事。在花卉世界里,不少人对素色花卉嗤之以鼻,却对娇艳之花趋之若鹜。恰似封建社会的上层,那些质朴内敛、不善张扬之人常遭忽视、埋没与欺凌;而徒有其表之辈,却往往能获封建统治者的青睐与重用,此句深刻指向这一不公的社会现象。次句“此花端合在瑶池”,寓意更为显豁。瑶池乃神话中仙圣居处,圣洁超凡。诗人称白莲理当在瑶池占得一席之地,实则是言有才之士应在社会中得享其应有的地位。这里或许也饱含着诗人的自我期许。然而,封建社会里,人才遭埋没、受摧残绝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沉疴。这让诗人既愤慨填膺,又哀伤不已。末二句“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诗人勾勒出在晓月清风中濒临凋零的白莲形象,引人关注,发人深省。这无疑再次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社会,痛斥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戕害与埋没。全诗借对白莲的咏叹,深刻揭露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状况,为那些蒙冤受屈的人才鸣冤叫屈,振臂疾呼。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素蘤多蒙别艳欺”起笔,另辟蹊径。它并未局限于白莲色彩的描摹,也未着力于其外形刻画,而是深入挖掘花的内在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看似无情,实则含恨。在黎明前月色微明、晓风轻拂的时刻,旁人尚未察觉,白莲却已悄然面临花瓣坠落的命运。这般想象与描绘,精准契合诗人心中白莲那孤高、幽寂的特质,且韵味悠长,余味无穷。真正富有诗意感知与想象力的诗人创作时,绝非简单打个比方、借题抒发一己之怨愤,而是在面对歌咏对象时,切实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诗意与动人之处,如此方能写出触动人心的佳作。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着墨,将白莲描绘得似真似幻、呼之欲出,让白莲的形象跃然纸上,尽显栩栩如生之态。
# 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沃苦”,他木殆不可以当此。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按:误,系陆龟蒙诗)《白莲》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林学究体也。
宋苏轼《东坡志林》
# 唐人咏物诗,于景意事情外别有一种思致,必心领神会始得,此后人所以不及也。如陆鲁望《白莲》……妙处不在言句上。
明镏绩《霏雪录》
# 花鸟之诗,最嫌太着。余喜陆鲁望《白莲》诗……花之神韵,宛然可掬,谓之写生手可也。
明焦竑《焦氏笔乘》
# 落想下笔,直从悟得。咏物之入神者。陆时雍曰:风味绝色。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陆鲁鬼《白莲》诗:“无情有恨似人见,月白风清欲坠时。”语自传神,不可移易。《苕溪渔隐》乃云:移作白牡丹亦可,谬矣。予少时在扬州,过露筋祠有句云:“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宗楠附识:《渔隐丛话》谓皮日休诗移作白牡丹,尤更亲切。二说似不深究诗人与物之意……牡丹开时,正风和日暖,又安得有月冷风清之气象耶?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 杜牧“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此末二句、皆极体物之妙。若长吉“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迷千万枝”乃咏竹也,无趣较减矣。
清黄生《唐诗摘钞》
# 末语的是白莲,移不动。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取神之作。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诗殆借以自况。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月晓风清”七字,得白莲之神韵。与昔人咏梅花“清极不知寒”,咏牡丹诗“香疑日炙消”,皆未尝切定此花,而他处移易不得,可意会不可言传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此亦借白莲咏怀也。结句得白莲之神韵,故古今传厢以为佳句。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下一篇:唐·雍陶《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