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xīng
guó
diàn
殿
qián
fān

朝代:唐作者:李世民浏览量:1
xiá
diàn
luò
téng
zhuàng
xiě
hóng
shēn
yān
bái
yún
zhōng
fēn
zhà
jiǒng
chè
huò
suí
fēng
niàn
qīng
zhì
chì
qiáng
yáo
kōng

译文

你飘拂若霞似电,你飞扬绚丽如虹。你飘逸在烟雾里,你飞腾在白云中。依依地你随意招摇,悠悠地又随风而去。你这无翅的轻薄子啊,何苦如此在空中折腾

逐句剖析

"拂霞疑电落":你飘拂若霞似电,

# 拂:掠过。

"腾虚状写虹":你飞扬绚丽如虹。

# 写虹:描绘彩虹。整句意为:飞腾在空中像描绘的彩虹一般。,虚:空。

"屈伸烟雾里":你飘逸在烟雾里,

"低举白云中":你飞腾在白云中。

# 举:起飞。

"纷披乍依迥":依依地你随意招摇,

# 依迥:迥:一作回。依回:往复回环。,纷披:散乱的样子。

"掣曳或随风":悠悠地又随风而去。

# 掣曳:牵引。

"念兹轻薄质":你这无翅的轻薄子啊,

"无翅强摇空":何苦如此在空中折腾

# 强:勉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兴国寺佛殿前幡》是隋末唐初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五言律诗。诗围绕兴国寺佛殿前的幡展开,描绘其拂霞似电、腾虚如虹,在烟雾白云间屈伸低举、随风纷披掣曳之态,借幡的形象体现大乘空观佛学思想,展现诗人佛学造诣。诗人善用比喻,将幡比作闪电、彩虹,生动呈现其形态;多视角刻画幡的动态,使描写立体丰富;借物抒情言理,巧妙融合佛学观念。首联开篇设喻,凸显幡之夺目;颔联写幡在云雾中姿态,显飘逸之姿;颈联进一步描摹幡在风中动态;尾联由幡引发对佛学哲理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兴国寺佛殿前幡如虹似电、低飞高举、随人随风的千姿百态,通过对幡轻薄本质及招摇弄空之态的描写,以殿前幡象征尘世万法,体现出大乘空观的佛学思想,展现出唐太宗李世民独特的禅悟智慧,虽未如惠能悟得透彻,却也别具禅意。

2. 写作手法

比喻:把在霞光中飘动的幡比作落下的闪电,高悬虚空的幡比作彩虹,如“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生动形象地展现幡的艳丽色彩与灵动姿态,增强画面感与感染力。象征:以幡“轻薄质”“无翅强摇空”,如“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象征尘世万物虚幻不实,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对世间本质的思考,体现大乘空观佛学思想,升华诗歌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联“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开篇便以极具想象力的笔触描绘佛殿前幡的姿态。“拂霞疑电落”,将幡在霞光中飘动的样子比作闪电落下,“拂”字生动地表现出幡与霞光相互映衬、灵动穿梭的情景,而“疑电落”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幡的形象瞬间鲜明夺目起来。“腾虚状写虹”,进一步形容幡在虚空之中高高飘起,其形状宛如绚丽的彩虹。此联运用比喻手法,从色彩和动态两个方面,将幡的艳丽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极为震撼的视觉感受,也为全诗奠定了华丽而生动的基调。颔联“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这一联从空间角度进一步刻画幡的动态。“屈伸烟雾里”,描绘幡在烟雾缭绕中或伸展或蜷曲的姿态,烟雾的朦胧与幡的动态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缥缈的氛围。“低举白云中”,则展现幡时而低垂、时而高举于白云之间的情景,白云的高远与幡的起伏形成对比,使幡的形象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诗人通过对幡在不同高度、不同环境中的姿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幡的灵动多变,仿佛让读者看到幡在天地间自由舞动的模样。颈联“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此联继续深入描写幡的动态特征。“纷披乍依迥”,“纷披”形容幡在风中散开的样子,“乍依迥”则表示幡好像突然依附于高远之处,给人一种灵动且捉摸不定的感觉。“掣曳或随风”,“掣曳”突出幡被风拉扯、牵引的动态,“或随风”强调幡随着风的方向而飘动,展现出幡在风中完全受其驱使的状态。这两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幡在风中的各种形态,进一步强化了幡的生动形象,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风与幡之间相互作用的奇妙关系。尾联“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在前几联对幡的外在形态进行细致描绘之后,尾联笔锋一转,深入思考幡的本质。“念兹轻薄质”,诗人意识到幡材质轻薄,暗示其根基不牢。“无翅强摇空”,指出幡没有翅膀却在虚空之中竭力招摇舞动。这两句诗表面是在说幡,实则是借幡来象征尘世中的万物,表达出一种对世间虚幻、不实之物的洞察。诗人看透了幡的本质,对其看似不可一世的招摇产生怜悯,进而体现出大乘空观的佛学思想,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从单纯的物象描写深入到哲学思考的层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迟《乌江》

下一篇:唐·白居易《醉游平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