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游萧索为无能":在外做官失意,只因自己没有才能,
# 宦游萧索:仕途失意、不得志。
"移住中条最上层":于是移居到中条山的最高处。
# 中条:即中条山。
"得剑乍如添健仆":得到宝剑忽然像增添了能干的仆人,
"亡书久似失良朋":丢失书籍很久,就像失去了好友。
# 失:一作忆。
"燕昭不是空怜马":燕昭王不是白白爱惜良马,
# 燕昭:战国燕昭王。
"支遁何妨亦爱鹰":支遁不妨碍也喜爱雄鹰。
# 支遁:东晋名佛,本姓关,名遁,字道林。支遁喜爱养鹰,有人询问原因,他说他看重鹰的神骏。
"自此致身绳检外":从此置身于规矩约束之外,
# 绳检:约束,束缚。
"肯教世路日兢兢":怎肯在世间道路上整日小心翼翼。
# 兢兢:谨慎小心。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诗。介绍了诗中写诗人退隐后的生活与心境,描绘了移居山中、对剑与书的情感及内心感慨,体现对仕途的失落与壮心,营造沉郁氛围,表达怀才不遇、无奈与感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燕昭不是空怜马”,巧用燕昭王千金买死马的典故,原意是燕昭王求贤若渴,诗人借此感叹自己未遇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支遁何妨亦爱鹰”,巧用东晋支遁爱鹰的典故,支遁爱鹰的神骏,诗人借此表明自己退隐后仍有壮心,并非心如死灰。
3. 分段赏析
首联:“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前句自评仕途失意是因“无能”,实则是无奈之叹,暗含对仕途的失望;后句写移居中条山最上层,交代退隐地点。开篇以叙事点明处境,“萧索”二字奠定沉郁基调,看似平淡却藏不平。颔联:“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以得剑如添得力仆人、久失书籍像失去好友作比,既写文人对书剑的珍视,又暗喻退隐生活中的慰藉与失落。两句对仗精巧,将物品人格化,情感表达细腻真切。颈联:“燕昭不是空怜马,支遁何妨亦爱鹰”,前句借燕昭王怜马典故叹未遇知音,后句用支遁爱鹰典故表退隐仍有壮心。由景入议,用典精切,一转前文叙事,将牢骚与壮心融入典故,含蓄深沉。尾联:“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前句表明置身约束之外的退隐态度,后句以反问表不愿在世路中谨慎奔波。看似旷达,实则透露出对世路的无奈与不平,收束全诗却余味悠长,显壮心未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写诗人退隐中条山后的生活与心境,运用用典、对偶等手法,属对精工,用典精切,字里行间透露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未销的壮心,虽显消沉却不颓废,是一首有风骨的诗作。
#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忆良朋。”皆能超诣为工,未可以晚唐贬之也。
明末清初尤侗《艮斋续说》卷八
# “得剑”一联,当时艺林传诵。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六
上一篇:唐·王维《早朝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齐己《贺孙支使郎中迁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