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暖无秋色":南方泥土中的温暖,使大地之上看不到丝毫北方秋日里肃杀萧瑟的景象,
"江晴有暮晖":在这个晴朗的黄昏,冉冉西下的斜阳正将残留的余晖洒落在江上。
# 暮晖:落日的馀辉。
"空余蝉嘒嘒":在这幽寂的日暮时分,我只听到秋蝉微弱而清脆的鸣叫声,
# 嘒嘒:蝉鸣声。
"犹向客依依":这秋蝉犹如向我这个异乡人吟唱着生命即将离去的挽歌,倾诉着对大地的依恋,同时又似乎在向我寻求着最后的怜惜与呵护。
# 依依:树枝轻柔随风摇动的样子。
"村小犬相护":走进小小的村落,狗儿相互护卫着主人的家园,不让陌生人靠近,
"沙平僧独归":这时,一位僧侣走在江边平整的沙地上,独自归向自己的寺院。
# 独归:独自归来。
"欲成西北望":我抬头向着西北望去,我多么想见到我来时的地方——长安,
"又见鹧鸪飞":可是,又一次见到的只是从树丛中飞起来的鹧鸪。
# 又见鹧鸪飞:谓滞留桂管,不得北归也。鹧鸪飞,语出朱鹤龄注引《禽经》:“子规啼必北向,鹧鸪飞必南翔。”传说鹧鸪常南飞而不向北,鹧鸪鸣声似曰“不如归去”。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诗。诗中先描绘了南方秋景,展现出与北方不同的温暖与宁静,接着通过秋蝉、村犬、僧人的景象,营造出孤独的氛围,最后以“西北望”和“鹧鸪飞”点明思乡主题,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融入到所见之景中,表达了客居异地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将自己的孤寂、思乡之情融入到对桂林秋景的描写中,如通过“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的景色描写,以及“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等景象,使情与景相互交融,生动地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情感。用典:尾联中“鹧鸪飞”运用了相关典故,鹧鸪常被赋予思乡的含义,借此深化了诗歌的思乡主题。动静结合:诗中既有“江晴有暮晖”“沙平僧独归”等静态描写,展现出环境的宁静;又有“蝉嘒嘒”“鹧鸪飞”等动态描写,动静相生,使诗歌画面更加鲜活,增强了感染力。对比:“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一句中,将村犬之间相互守护的状态,与僧人独自归去的情景进行对比。犬的相伴和僧的独行形成鲜明反差,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画面中氛围的差异,从而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衬托:以乐景衬哀情,首联“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描绘出温暖且平静的南方秋景,这是乐景。但诗人此时内心充满了思乡的哀愁,以这种美好的景色来衬托他深沉的思乡之情,使哀情更加突出。乐景与哀情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思乡情绪的浓厚。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写江边之景,点明虽已入秋,但南方因温度高而不见萧瑟秋意,夕阳余晖洒在江面,以乐景衬哀情,在看似平静的景色中,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一丝愁绪,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颔联“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重点刻画秋蝉,以蝉的鸣叫似在挽留客人,既写出了蝉声的凄切,又巧妙地将蝉人格化,实则是诗人借蝉表达自己对客居之地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故乡的眷恋。颈联“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描绘了乡村场景,小狗相互守护,僧人独自归去,一“护”一“独”,对比鲜明,体现出诗人的孤独感,暗示诗人远离家乡,无人相伴的处境,进一步深化了思乡之情。尾联“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直抒胸臆,诗人想要遥望西北方向的故乡,却只看到鹧鸪飞鸣。鹧鸪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思乡,此处以鹧鸪飞强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无奈与惆怅
4. 作品点评
《桂林路中作》是李商隐诗歌中抒写乡情的诗作。诗人巧妙地将异乡之景与思乡之情紧密结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使情感表达细腻而深沉。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景到情,逐步推进,将客居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在晚唐诗歌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引发读者对乡愁的共鸣,体现了李商隐高超的诗歌创作水平。
# 上半首,是桂林气候如此犬护僧归,人、物各有依栖之所,而望乡远客,又见鹧鸪之恼我情绪也,真是无可奈何。
清姚培谦分体笺注《李义山诗集》卷三
# 此述从事郑亚为不得已而行之情也前四句言桂林气候绝异京师。五、六言其地之荒僻。末言回望京师,远在西北,不逢来人,但见鹧鸪南翔而已,其何以为情耶?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上
# 第二(句)本说无日不雨,却从“晴”时点出,对法变换。曲折有味。“村小”一联确是题位。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鹧鸪飞但南向,见《吴都赋》注。僧犹有归处,而我独南去无家,徒有蝉声尚似故乡耳。
清何焯《沈辑评本》
# 平正之篇。前四句一气流走,颇有机致。五六句撑拄不起,便通首乏精神,并前四句亦觉庸俗矣。此等处如屋有柱,必不可顺笔写下也。
清纪昀《抄诗或问》
# 前四句颇有气格,五六句拄不起,并前半篇亦成滑调矣。此等处如屋有柱,必不可顺笔填凑者,晚唐之靡靡,病多坐此。
清纪昀《沈辑评本》
# 晚唐诗格,虽异于中唐,然终胜宋人以后,未见其必靡靡也。且晚唐家派亦不同,不得一概无别。纪氏专守定坊刻《三百首》及宋后人《集》,随声附和,抹杀晚唐,岂通论哉?甚矣!诗家赏音之未易遇也。
清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 义山冬使南郡,而此诗有“地暖无秋色”句,故冯氏疑为近游。然考《樊南甲集序》作于十月舟中,其起程或不妨在九月,有此等诗未可知也。
清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
上一篇:唐·曹邺《其二愁》
下一篇:唐·贾谟《赋得芙蓉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