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āo

朝代:唐作者:元稹浏览量:1
qún
xuán
xuán
shǒu
tiáo
tiáo
chèn
yīn
shēng
chèn
jiāo
wèi
zhū
láng
zhī
shí
tōu
yǎn
wèi
huí
yāo

译文

裙裾旋转不停,手伸展得又长又远,不凭借音乐只依靠自身的娇美。未必这些男子知道乐曲的错误,一时间偷偷看是因为(舞者)回腰的动作。

逐句剖析

"裙裾旋旋手迢迢":裙裾旋转不停,手伸展得又长又远,

# 迢迢:手修长柔弱貌。,旋旋:旋转貌。,裙裾:舞衣。

"不趁音声自趁娇":不凭借音乐只依靠自身的娇美。

# 娇:娇态迷人。,自:随意。,不趁:不顾。

"未必诸郎知曲误":未必这些男子知道乐曲的错误,

# 诸郎:在座的诸位。

"一时偷眼为回腰":一时间偷偷看是因为(舞者)回腰的动作。

# 回腰:回转腰身。《回腰》也是舞曲名。此处双关。,偷眼:暗中一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舞腰》是唐朝文学家元稹描写人物舞姿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篇两句,聚焦舞姿本身展开正面描摹:只见舞者裙裾在旋转中轻扬翻飞,纤纤玉手随韵律舒展起落,其魅力全然不依赖乐声烘托,仅凭那极致曼妙的舞姿便足以动人心魄。而诗的后两句,则巧妙转换视角,通过观者的反应进行侧面烘托:众人纷纷回首凝望,并非因乐曲演奏出现差错。这种独特的观舞反应,既凸显出“舞腰”动作的非凡感染力,更将观者对舞者的倾心与赞叹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绝句诗,也是一首描写歌女的诗。介绍了歌女跳舞时的姿态,描绘了她裙裾旋转、手势舒展,不随乐声却自显娇美的样子,体现了舞姿的迷人,表达了对歌女娇美姿态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白描:“裙裾旋旋手迢迢”,这句细致描绘了舞女跳舞时裙裾不断旋转、手势舒展遥远的动态,展现了舞姿的轻盈舒展。侧面描写:“一时偷眼为回腰”,这句通过描写观看者不约而同偷偷看舞女回腰的动作,从侧面衬托出舞女舞姿的迷人,让观者不由自主被吸引。

3. 分段赏析

“裙裾旋旋手迢迢”:此句描绘舞者的动作,裙裾在旋转中飘动,姿态轻盈;手伸展得又长又远,姿态舒展。寥寥数字,便将舞者跳舞时的动态画面呈现出来,让人仿佛能看到舞者旋转时裙摆飞扬、手臂舒展的优美模样,突出了舞姿的灵动。​“不趁音声自趁娇”:写舞者跳舞不依靠音乐的节奏,而是凭借自身的娇美。这体现出舞者的自信与独特魅力,她的美不在于与音乐的配合,而在于自身所散发的娇态,进一步强调了舞者的娇美动人。​“未必诸郎知曲误”:从观者角度入手,说这些男子未必能察觉乐曲的错误。这为下句做铺垫,暗示他们的注意力不在乐曲上,而是被其他事物吸引,引发读者好奇。​“一时偷眼为回腰”:点出观者偷眼相看是因为舞者的回腰动作。明确了观者注意力所在,通过他们的反应,有力地衬托出舞者回腰动作的美妙,让读者感受到舞者舞姿的巨大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人诗意不必在题中。《西施篇》之“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着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是为李林甫、杨国忠、韦坚、王鉷辈而作。元微之“未必诸郎知曲误,一时偷眼为回腰”,亦是胸中有所不快,适于舞者发之也。

清王维《围炉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秋扇词》

下一篇: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自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