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ǐn
chéng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shǔ
shān
zǎn
dài
liú
qíng
xuě
liáo
sǔn
jué
yíng
jiǔ
zhé
jiāng
fēng
chuī
qiǎo
jiǎn
xiá
xiāo
huā
shàng
qiān
zhī
juān
xuè
juān
fēi
yán
xià
cóng
jiào
guī
shān
yuè
zhōng
shuǐ
yàng
qíng
qíng
jìn
wén
jūn
zhī
chūn
hóng
yuàn
wèi
guī
fāng
cǎo
jiāng
tóu
xué
zhòng
xiāng
shù
chéng
wàng
xiāng
rén
bái
huāng
chéng
qiān

译文

蜀地的群山黛色攒聚,山顶还留存着晴天的白雪,簝竹的竹笋和蕨菜的嫩芽,萦绕在曲折的山路间。江风仿佛一双巧手,裁剪出如霞般的锦缎,锦缎上的花朵,恰似千万枝染着杜鹃血泪的红花。杜鹃鸟飞进了山岩下的树丛中,在山间月色里悲啼着。巴水荡漾,情思悠悠,绵绵不尽,就像文君一样,织女们织出了如春天般鲜艳的红锦。死去女工的怨魂还未归乡,连芳草也为之枯萎,活着的女工们在江头学着种植相思子。等相思树长成后,想要寄给那望乡的亲人,可是白帝城那荒城远在五千里之外啊。

逐句剖析

"蜀山攒黛留晴雪":蜀地的群山黛色攒聚,山顶还留存着晴天的白雪,

"簝笋蕨芽萦九折":簝竹的竹笋和蕨菜的嫩芽,萦绕在曲折的山路间。

# 簝笋:簝竹之笋。

"江风吹巧剪霞绡":江风仿佛一双巧手,裁剪出如霞般的锦缎,

"花上千枝杜鹃血":锦缎上的花朵,恰似千万枝染着杜鹃血泪的红花。

"杜鹃飞入岩下丛":杜鹃鸟飞进了山岩下的树丛中,

"夜叫思归山月中":在山间月色里悲啼着。

# 思归:杜鹃鸟的别名。

"巴水漾情情不尽":巴水荡漾,情思悠悠,绵绵不尽,

"文君织得春机红":就像文君一样,织女们织出了如春天般鲜艳的红锦。

"怨魄未归芳草死":死去女工的怨魂还未归乡,连芳草也为之枯萎,

# 怨魄:指蜀王杜宇的魂魄。

"江头学种相思子":活着的女工们在江头学着种植相思子。

"树成寄与望乡人":等相思树长成后,想要寄给那望乡的亲人,

"白帝荒城五千里":可是白帝城那荒城远在五千里之外啊。

# 白帝荒城: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荒城:一作“城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锦城曲》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的并非个人思乡之情,而是借景反映了蜀地织锦女工的悲惨境遇。诗中,险恶蜀地环境暗示女工命运,锦缎与杜鹃血关联揭示剥削关系,借杜鹃、卓文君典故等展现女工背井离乡、被骗被弃之苦,最后写女工学种相思子却难寄望乡人,尽显绝望无奈。全诗抒写了蜀地丝织女工的艰辛劳动及内心的痛苦和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深刻同情以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文宗大和(亦作太和)五年(831年)春,彼时诗人温庭筠正身处成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劳作题材的诗。此诗描绘了蜀地丝织女工劳作的艰辛场景,体现出她们内心的痛苦与怨恨,表达了作者对丝织女工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懑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文君织得春机红”运用了卓文君的典故。卓文君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这里以卓文君代指织锦的女工,暗示女工们像卓文君一样,有着美好的年华和才华,却遭遇了不幸的命运,可能被欺骗、被遗弃,通过用典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加深了对女工悲惨遭遇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以四句为一绝,这一首诗分为三绝。第一绝:“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前两句交代了丝织女工所处的地理环境,蜀山高耸,青黑色的山峰攒聚,山顶积雪闪耀寒光,山间小径旁簝笋蕨芽蜿蜒生长。如此险恶的环境,对于被禁锢在此的丝织女工而言,是无法逾越的封锁,暗示了她们悲惨命运的根源。后两句写江风吹动着精美的锦缎,恰似天上剪下的彩霞,锦缎上的花纹如同满山绽开的杜鹃花,传说杜鹃花是杜鹃鸟的血泪染成,这里巧妙地将锦的精美与织女的血泪联系起来,深刻地揭露了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第二绝:“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前两句从锦上映山红的花纹过渡到林中啼血的杜鹃,借用杜鹃鸟的传说,暗喻女工们背井离乡、至死不能回家的愁苦。后两句写濯锦女工思乡愁苦,神情呆滞,眼前的流水都化作了思绪,而织锦的女工则拼着生命的热力,把青春和心血都织进了锦里。这里用卓文君的典故,暗示女工们也像卓文君一样,遭遇了被欺骗和遗弃的命运,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鲜血,换来了一匹匹精美的锦缎。第三绝:“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前两句进一步写女工们的悲惨命运,死去的女工化为怨魄,却不能归乡,连芳草都因承受不了她们的伤心而憔悴致死,而活着的女工则在江头学种相思子,希望能将长成的相思树寄给远方的亲人。后两句中,即使相思树长成,也无法跨越五千里的距离送到望乡人的手中,深刻地表现了女工们的绝望和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贾岛《题长江》

下一篇:唐·林宽《少年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