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xiào
shū

朝代:唐作者:郭震浏览量:3
sān
nián
lùn
měi
jiāng
róng
zài
zhāo
hūn
cái
wēi
xiàng
fēng
chén
lǎo
shēn
jiàn
nán
chóu
zhī
ēn
yuàn
cán
yīng
luò
huáng
shān
shī
湿
guī
xuān
huí
shǒu
hàn
jiā
chéng
xiàng
zuó
lái
shuí
sǎo
chóng
mén

译文

做着俗套官吏的三年时光不值得多提,我的荣辱总是随着每天仕途起伏沉浮。才能平庸的人最容易在尘世奔波中老去,身份低微难以报答知己的深厚恩情。皇家园林里残余的黄莺在夕阳下啼叫,黄山细雨淋湿了我这返程的小车。回头遥望当年汉代丞相的豪华府邸,近来又有谁还能为权贵扫净重重门庭。

逐句剖析

"俗吏三年何足论":做着俗套官吏的三年时光不值得多提,

# 俗吏:无所作为的平庸官吏。

"每将荣辱在朝昏":我的荣辱总是随着每天仕途起伏沉浮。

"才微易向风尘老":才能平庸的人最容易在尘世奔波中老去,

# 风尘:指尘世。

"身贱难酬知己恩":身份低微难以报答知己的深厚恩情。

"御苑残莺啼落日":皇家园林里残余的黄莺在夕阳下啼叫,

"黄山细雨湿归轩":黄山细雨淋湿了我这返程的小车。

"回首汉家丞相府":回头遥望当年汉代丞相的豪华府邸,

"昨来谁得扫重门":近来又有谁还能为权贵扫净重重门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刘校书》为唐代军事将领兼诗人郭震卸任后创作的书信体诗歌。相较于散文体书信,此作更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作末联通过既含谴责又带悔恨的复杂心绪,展现出接近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典范水准。诗中提及继任者因“扫门”行为获得擢升,诗人对此深感惊诧,既感慨自身努力未果,又揣测若效仿扫门之辈,是否能在仕途沉浮中实现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郭震(656~713),唐代诗人。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咸亨进士,授通泉尉。神龙年间,历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先天元年,为朔方军大总管,翌年六月,以兵部尚书复同中书门下三品。其工诗能文,现存诗歌多为咏物诗,几乎都为托物言志之作,所作《宝剑篇》,为初唐七古名作。其诗语意豪迈,也善乐府短歌。《全唐诗》存其诗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以自省口吻开篇,直言”俗吏三年何足论“,将三年幕僚生涯轻描淡写带过,暗含对庸常官职的否定。”每将荣辱在朝昏“则通过时间维度(朝昏交替)暗示宦海沉浮中荣辱观念的消磨,为全诗奠定超脱功名的基调。颔联:转入自我剖白,“才微易向风尘老”直指才能平庸导致精神早衰的困境,“身贱难酬知己恩”则道出地位低微与知遇之恩间的现实矛盾。两句形成工整对仗,既是对个人处境的理性认知,亦暗含对现实境遇的无奈接受。颈联:转写自然景象,“御苑残莺啼落日”以暮春残景暗喻政治中心(御苑)的衰颓气象,“黄山细雨湿归轩”借江南烟雨意象勾勒归途的朦胧意境。两组意象形成空间对照(京城与黄山),通过视听通感传递出世事无常的苍茫感。尾联:以历史意象收束,“回首汉家丞相府”借汉代典故暗指唐廷权力中枢,“昨来谁得扫重门”化用“扫门求见”典故,表面追问何人能叩开权贵之门,实则暗含对功业追求的冷峻反思。典故的时空错位强化了历史循环的苍凉意味。

2. 作品点评

《寄刘校书》为唐代将领诗人郭震离职后所作的书信体诗歌。作为诗体书信体裁,其情感表达较散文体书信更为集中。诗作末联呈现批判与自省并存的复杂心绪,体现了盛唐诗歌的较高艺术水准。诗中提及接任者通过效仿"扫门"行为取得仕途进展,作者既惊诧于这种现实逻辑,又对自身努力未果深感怅惘,同时质疑若采取相同处世方式是否真能实现政治理想。全诗在人事更迭的叙述中,完成了对士人价值取向的深层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长卿《长门怨》

下一篇:唐·繁知一《书巫山神女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