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你难道没有看到昆吾的宝石被炼成宝剑,
# 炎:指火光上升。,铁冶:即冶铁的工场。,昆吾:传说中的山名。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水精,削玉如泥。石为昆吾,剑名昆吾,皆以山得名。
"红光紫气俱赫然":通红的炉火,剑锋上射出紫色的光焰。
# 赫然:光明闪耀的样子。,紫气:即剑气。,红光:指火光。
"良工锻炼凡几年":良工巧匠们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锻造冶炼,
# 凡:即共,一作经。
"铸得宝剑名龙泉":才铸出这把无双的宝剑名曰龙泉。
# 龙泉:龙泉县有水,曾有人就此水淬剑,剑化龙飞去,因此此剑便名龙泉剑(《太平鬟宇记》)。
"龙泉颜色如霜雪":锃亮得如雪如霜寒芒四闪。
"良工咨嗟叹奇绝":剑工自己也得意非凡地惊叹,
# 咨嗟:即赞叹。
"琉璃玉匣吐莲花":像琉璃玉匣里吐出一朵白莲,
"错镂金环映明月":剑柄上的金环是日月的光辉镀染。
# 映:一作“生”。,金环:指刀剑上装饰的带金的环。,错镂:指错彩、镂金。
"正逢天下无风尘":此剑出世,正逢天下没有战争,
# 风尘:指烽烟,借指战争。
"幸得周防君子身":好庆幸被君子佩带防身。
# 周防:即周密防卫。周:一作“用”。,幸:庆幸。
"精光黯黯青蛇色":耀眼的剑芒像青蛇游动,
# 黯黯:通暗暗,指幽暗而不鲜明。
"文章片片绿龟鳞":鞘上的花纹如浮起绿色的龟鳞。
# 文章:指剑上的花纹。
"非直结交游侠子":不只是游侠们见了十分珍爱,
# 游侠子:指古代那些轻生重义、勇于救人急难的英雄侠士。,直:通只。
"亦曾亲近英雄人":英难豪杰亦曾格外钟情。
# 曾:一作常。
"何言中路遭弃捐":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说它曾中途遭到抛弃,
# 弃捐:指抛弃。,中路:即中途。
"零落漂沦古狱边":飘零沦落在荒凉的古狱旁边呢。
# 零落漂沦古狱边:“零落”句:据《晋书·张华传》载,晋张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雷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使雷焕寻剑,雷焕于丰城县狱屋基下掘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上刻文字,一名龙泉,一名太阿。漂:一作“飘”。
"虽复尘埋无所用":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
# 尘埋:为尘土埋没。
"犹能夜夜气冲天":但其赫赫剑气形成的不凡光焰仍然夜夜照亮了夜空。
唐代诗人
郭震(656~713),唐代诗人。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咸亨进士,授通泉尉。神龙年间,历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先天元年,为朔方军大总管,翌年六月,以兵部尚书复同中书门下三品。其工诗能文,现存诗歌多为咏物诗,几乎都为托物言志之作,所作《宝剑篇》,为初唐七古名作。其诗语意豪迈,也善乐府短歌。《全唐诗》存其诗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全诗以龙泉宝剑自喻,通过描绘其千锤百炼的铸造过程与虽遭埋没仍锐气冲天的品格,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坚信终将被重用的豪情。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所咏的对象是龙泉宝剑,借龙泉剑的传奇命运展开对人才价值的深刻思考。比喻:诗人以古剑的传奇命运为喻,将人才际遇的古今困境凝练为跨越时空的镜像——宝剑“昆吾精矿”的锻造对应寒士修齐治平的历练,“遭弃捐”的沉寂暗合贤才困顿的现实。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既借剑的“青蛇色”“绿龟鳞”象征才德的光华,又以剑陷“古狱”隐喻人才被锢的宿命,在器物与人生的双重叙事中,完成对“才高见屈”社会痼疾的深刻揭示,其比喻之精妙,恰似剑光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指现实症结。
3. 分段赏析
《古剑篇》以龙泉宝剑的传奇命运为脉络,借物喻志,层层递进地展开对人才际遇的深刻思考。全诗前段以干将铸剑的传说开篇,借“昆吾精矿”“红光紫气”的瑰丽意象,暗喻诗人如精金美玉般的资质——千锤百炼的锻造过程,既象征寒士修身治世的历练,又暗示其超越凡俗的禀赋。诗人以剑喻己,将器物特质与士人精神叠合:剑身“霜雪颜色”映照其高洁品格,剑光“青蛇绿鳞”暗含其卓尔不群的才情。这种“以剑为镜”的写法,既借剑的“结交游侠”对应诗人对侠义精神的追慕,又以剑陷“古狱”的命运直指寒士“才高见屈”的现实困境,在器物与人生的双重叙事中,完成对自我价值的初步叩问。中段转而聚焦宝剑的形制与品格,以“琉璃玉匣”“错镂金环”的华美工艺,象征诗人如美玉精钢般的风华绝代。诗中“良工锻冶”的艰辛对应寒士修齐治平的磨砺,而“紫气冲天”的传奇则暗藏对明君识才的呼唤。当剑身“虽乏用武之地”却仍助英雄行侠,诗人以剑喻己,既显露“操守端正”的处世准则,又暗含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这种“物我合一”的笔法,将宝剑的“结交游侠”与诗人的侠义理想交织,在太平年代的沉寂中,埋下对人才埋没的尖锐质疑。后段以宝剑“遭弃捐”的悲剧收束,却以“夜夜气冲天”的凛然剑气完成精神升华。诗人借张华夜观天象、雷焕掘剑的典故,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宿命勾连——剑陷泥淖仍不掩锋芒,恰似寒士虽遭贬谪却坚守气节。这种“自信终难自掩”的呐喊,在封建皇权下尤为震撼:既是对朝廷埋没人才的严正控诉,亦是对士人精神不屈的崇高礼赞。剑的“紫气冲天”与人的“气冲霄汉”形成共振,在“物是人非”的对照中,将人才际遇的永恒命题推向高潮。全诗以剑为喻,既揭露“才高见屈”的痼疾,又以“终难自掩”的信念点燃希望,成为初唐士人挣脱枷锁的精神宣言。
# 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李峤、阎朝隐等。
唐张说《郭公行状》
# 钟云:自作自叹,异甚,然真赏人实有此境(“良工咨嗟”句下)。钟云:不是此数语,便落粗恶一道。谭云:将宝剑说得忠孝节义了(“幸得周防”句下)。钟云:善为古剑讲价(“亦曾亲近”句下)。钟云:不恶,然再粗不得矣,慎之(末二句下八)。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体裁无爽,终是浅调。直可动武瞾耳,真好文主恐未易动。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元振诗每多讽剌,有合《风》《骚》。此篇之自负如此,无愧于其言矣。
明程元初《唐诗绪笺》
# 以不祥器说得吉祥,是生新出奇法。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上一篇:唐·王勃《九日》
下一篇:唐·白居易《和友人洛中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