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piān

朝代:唐作者:郭震浏览量:2
jūn
jiàn
kūn
tiě
fēi
yán
yān
hóng
guāng
rán
liáng
gōng
duàn
liàn
fán
nián
zhù
bǎo
jiàn
míng
lóng
quán
lóng
quán
yán
shuāng
xuě
liáng
gōng
jiē
tàn
jué
liú
xiá
lián
huā
cuò
lòu
jīn
huán
yìng
míng
yuè
zhèng
féng
tiān
xià
fēng
chén
xìng
zhōu
fáng
jūn
shēn
jīng
guāng
àn
àn
qīng
shé
wén
zhāng
piàn
piàn
绿
guī
lín
fēi
zhǐ
jié
jiāo
yóu
xiá
céng
qīn
jìn
yīng
xióng
rén
yán
zhōng
zāo
juān
líng
luò
piāo
lún
biān
suī
chén
mái
suǒ
yòng
yóu
néng
chōng
tiān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到昆吾的宝石被炼成宝剑,通红的炉火,剑锋上射出紫色的光焰。良工巧匠们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锻造冶炼,才铸出这把无双的宝剑名曰龙泉。锃亮得如雪如霜寒芒四闪。剑工自己也得意非凡地惊叹,像琉璃玉匣里吐出一朵白莲,剑柄上的金环是日月的光辉镀染。此剑出世,正逢天下没有战争,好庆幸被君子佩带防身。耀眼的剑芒像青蛇游动,鞘上的花纹如浮起绿色的龟鳞。不只是游侠们见了十分珍爱,英难豪杰亦曾格外钟情。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说它曾中途遭到抛弃,飘零沦落在荒凉的古狱旁边呢。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但其赫赫剑气形成的不凡光焰仍然夜夜照亮了夜空。

逐句剖析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你难道没有看到昆吾的宝石被炼成宝剑,

# 炎:指火光上升。,铁冶:即冶铁的工场。,昆吾:传说中的山名。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水精,削玉如泥。石为昆吾,剑名昆吾,皆以山得名。

"红光紫气俱赫然":通红的炉火,剑锋上射出紫色的光焰。

# 赫然:光明闪耀的样子。,紫气:即剑气。,红光:指火光。

"良工锻炼凡几年":良工巧匠们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锻造冶炼,

# 凡:即共,一作经。

"铸得宝剑名龙泉":才铸出这把无双的宝剑名曰龙泉。

# 龙泉:龙泉县有水,曾有人就此水淬剑,剑化龙飞去,因此此剑便名龙泉剑(《太平鬟宇记》)。

"龙泉颜色如霜雪":锃亮得如雪如霜寒芒四闪。

"良工咨嗟叹奇绝":剑工自己也得意非凡地惊叹,

# 咨嗟:即赞叹。

"琉璃玉匣吐莲花":像琉璃玉匣里吐出一朵白莲,

"错镂金环映明月":剑柄上的金环是日月的光辉镀染。

# 映:一作“生”。,金环:指刀剑上装饰的带金的环。,错镂:指错彩、镂金。

"正逢天下无风尘":此剑出世,正逢天下没有战争,

# 风尘:指烽烟,借指战争。

"幸得周防君子身":好庆幸被君子佩带防身。

# 周防:即周密防卫。周:一作“用”。,幸:庆幸。

"精光黯黯青蛇色":耀眼的剑芒像青蛇游动,

# 黯黯:通暗暗,指幽暗而不鲜明。

"文章片片绿龟鳞":鞘上的花纹如浮起绿色的龟鳞。

# 文章:指剑上的花纹。

"非直结交游侠子":不只是游侠们见了十分珍爱,

# 游侠子:指古代那些轻生重义、勇于救人急难的英雄侠士。,直:通只。

"亦曾亲近英雄人":英难豪杰亦曾格外钟情。

# 曾:一作常。

"何言中路遭弃捐":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说它曾中途遭到抛弃,

# 弃捐:指抛弃。,中路:即中途。

"零落漂沦古狱边":飘零沦落在荒凉的古狱旁边呢。

# 零落漂沦古狱边:“零落”句:据《晋书·张华传》载,晋张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雷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使雷焕寻剑,雷焕于丰城县狱屋基下掘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上刻文字,一名龙泉,一名太阿。漂:一作“飘”。

"虽复尘埋无所用":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

# 尘埋:为尘土埋没。

"犹能夜夜气冲天":但其赫赫剑气形成的不凡光焰仍然夜夜照亮了夜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剑篇》是唐代诗人郭震创作的咏物诗,以古剑的铸造与沉浮为线索,展开对英雄气节与命运无常的深沉思考。此诗以宝剑喻志士,前八句极写剑之奇崛:自”昆吾铁冶”的炽烈熔铸,到“红光紫气”的祥瑞笼罩,通过“霜雪颜色”“琉璃玉匣”等意象,既渲染龙泉剑的神奇,又暗喻英雄诞生的艰辛。后十句陡转笔锋,借“遭弃捐”“零落漂沦”的剑之命运,映射志士不遇的悲怆——纵使“尘埋古狱”,仍以“夜夜气冲天”的凛然剑气,彰显不屈精魂。全诗双线并置。剑的“青蛇色”“绿龟鳞”暗合盛唐武侠精神,其“结交游侠”的往昔投射对侠义风骨的追慕;而“中路遭弃”的转折,则以剑气长存反衬人世沧桑,在器物锻造与人生际遇的互文中,延续鲍照《拟行路难》的悲歌传统,以剑魄永恒映照时代困局,铸就雄浑悲怆的盛唐诗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郭震(656~713),唐代诗人。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咸亨进士,授通泉尉。神龙年间,历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先天元年,为朔方军大总管,翌年六月,以兵部尚书复同中书门下三品。其工诗能文,现存诗歌多为咏物诗,几乎都为托物言志之作,所作《宝剑篇》,为初唐七古名作。其诗语意豪迈,也善乐府短歌。《全唐诗》存其诗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古剑篇》相传为郭震应召面圣时所作。据《唐诗纪事》载,郭震时任通泉县尉,因性情豪侠、不拘小节,引起武则天关注。武后召其问询,郭震应对不凡,武后遂索其文章,得《宝剑篇》后赞叹不已,更将诗作赐示学士李峤等人。此诗借宝剑意象暗含际遇之叹,既是对个人抱负的隐喻,亦与召见事件形成互文——剑的“遭弃捐”与“气冲天”,恰似诗人从民间寒士到帝王近臣的命运起伏,在历史记载与文学想象的交织中,折射出初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全诗以龙泉宝剑自喻,通过描绘其千锤百炼的铸造过程与虽遭埋没仍锐气冲天的品格,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坚信终将被重用的豪情。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所咏的对象是龙泉宝剑,借龙泉剑的传奇命运展开对人才价值的深刻思考。比喻:诗人以古剑的传奇命运为喻,将人才际遇的古今困境凝练为跨越时空的镜像——宝剑“昆吾精矿”的锻造对应寒士修齐治平的历练,“遭弃捐”的沉寂暗合贤才困顿的现实。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既借剑的“青蛇色”“绿龟鳞”象征才德的光华,又以剑陷“古狱”隐喻人才被锢的宿命,在器物与人生的双重叙事中,完成对“才高见屈”社会痼疾的深刻揭示,其比喻之精妙,恰似剑光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指现实症结。

3. 分段赏析

《古剑篇》以龙泉宝剑的传奇命运为脉络,借物喻志,层层递进地展开对人才际遇的深刻思考。全诗前段以干将铸剑的传说开篇,借“昆吾精矿”“红光紫气”的瑰丽意象,暗喻诗人如精金美玉般的资质——千锤百炼的锻造过程,既象征寒士修身治世的历练,又暗示其超越凡俗的禀赋。诗人以剑喻己,将器物特质与士人精神叠合:剑身“霜雪颜色”映照其高洁品格,剑光“青蛇绿鳞”暗含其卓尔不群的才情。这种“以剑为镜”的写法,既借剑的“结交游侠”对应诗人对侠义精神的追慕,又以剑陷“古狱”的命运直指寒士“才高见屈”的现实困境,在器物与人生的双重叙事中,完成对自我价值的初步叩问。中段转而聚焦宝剑的形制与品格,以“琉璃玉匣”“错镂金环”的华美工艺,象征诗人如美玉精钢般的风华绝代。诗中“良工锻冶”的艰辛对应寒士修齐治平的磨砺,而“紫气冲天”的传奇则暗藏对明君识才的呼唤。当剑身“虽乏用武之地”却仍助英雄行侠,诗人以剑喻己,既显露“操守端正”的处世准则,又暗含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这种“物我合一”的笔法,将宝剑的“结交游侠”与诗人的侠义理想交织,在太平年代的沉寂中,埋下对人才埋没的尖锐质疑。后段以宝剑“遭弃捐”的悲剧收束,却以“夜夜气冲天”的凛然剑气完成精神升华。诗人借张华夜观天象、雷焕掘剑的典故,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宿命勾连——剑陷泥淖仍不掩锋芒,恰似寒士虽遭贬谪却坚守气节。这种“自信终难自掩”的呐喊,在封建皇权下尤为震撼:既是对朝廷埋没人才的严正控诉,亦是对士人精神不屈的崇高礼赞。剑的“紫气冲天”与人的“气冲霄汉”形成共振,在“物是人非”的对照中,将人才际遇的永恒命题推向高潮。全诗以剑为喻,既揭露“才高见屈”的痼疾,又以“终难自掩”的信念点燃希望,成为初唐士人挣脱枷锁的精神宣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李峤、阎朝隐等。

唐张说《郭公行状》

# 钟云:自作自叹,异甚,然真赏人实有此境(“良工咨嗟”句下)。钟云:不是此数语,便落粗恶一道。谭云:将宝剑说得忠孝节义了(“幸得周防”句下)。钟云:善为古剑讲价(“亦曾亲近”句下)。钟云:不恶,然再粗不得矣,慎之(末二句下八)。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体裁无爽,终是浅调。直可动武瞾耳,真好文主恐未易动。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元振诗每多讽剌,有合《风》《骚》。此篇之自负如此,无愧于其言矣。

明程元初《唐诗绪笺》

# 以不祥器说得吉祥,是生新出奇法。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勃《九日》

下一篇:唐·白居易《和友人洛中春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