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王建浏览量:1
wǎn
yàn
chū
huāng
lěng
xiāng
zhù
qiū
shuǐ
xiàng
shān
zhōng
jiàn
bàn
qióng
shí

译文

荒芜的篱笆边,盛开着丛丛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

逐句剖析

"晚艳出荒篱":荒芜的篱笆边,盛开着丛丛野菊,

# 荒篱:指荒芜的篱笆。,晚艳: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艳:因花色艳丽,故以艳指代花。

"冷香著秋水":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

# 秋水:神色清澈。,著:同“贮”,居积,引申为笼罩之意。,冷香:指清香的花,这里指菊花。

"忆向山中见":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

# 见:一作寻。,向:从前,往昔。

"伴蛩石壁里":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

# 蛩:蝗虫的别名,俗称“蚱蜢"。另有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指蟋蟀。一作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野菊》是唐朝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诗。前两句实写,将菊之形貌、气息与风韵细致勾勒,尽显其美。后两句虚写,塑造一强者形象,虽与蟋蟀相伴,却扎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渝,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情怀,借此得以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贞元八年(792),王建学业有成。依唐代科举之制,士子需经地方选送官员举荐至长安应试。王建彼时游学在外,无人赏识举荐,只得自行赴长安干谒权贵,却屡屡碰壁,无果而归。其于《人家看花》中自叹:“年少狂疏逐君马,去来憔悴到京华”。仕途之坎坷,令他对科举心生厌恶,遂萌生终老山林之念。思想亦由往昔对科举的艳羡,如“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送薛蔓应举》)般,转为鄙弃功名,归隐山林。在《山中寄及第故人》中,他更是谴责一位及第友人背弃初心、言行不一,言道:“自从无佳人,山中不辉光。尽弃所留药,亦焚旧草堂。还君誓己书,归我学仙方。既为参与辰,各愿不相望”,决绝之意尽显,足见其年少时的“狂疏”性情。此后,王建便弃绝官场,隐居山间,汲泉炼药,于邢州漳溪度过了一段山居岁月,此间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菊诗。此诗以咏菊为核心,着重凸显“野”之特质,意在赞颂菊花虽生长于荒僻之境、寥落原野,却能默默绽放、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诗人借此,寄托了自身迥异于世俗、坚守高洁情怀的心志,恰似那傲霜斗雪的菊花,于诗词集锦中散发着不改的芬芳。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一二句以实笔绘景,三四句借虚笔抒情,以“忆”为纽带,由近及远,从篱畔、水畔延展至山间、石畔,使得诗的意境由狭促转而开阔,更添灵动飘逸之韵。烘托:“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以侧面烘托之笔,于“野”字意境中纵深拓展,将“野菊”之神韵意趣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形象亦隐约浮现,此乃托物寄怀之妙法。托物言志:此诗虽篇幅短小,却将野菊的野性劲健、天然清香、山野逸趣尽数熔铸其中。而身为“在野”之人的王建,其摒弃名利、超脱尘俗的野逸情怀,亦借此得以寄托抒发。

3. 分段赏析

首句“晚艳出荒篱”,描绘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当草木尽皆枯萎凋零,百花纷纷零落谢去,就连园中精心培育的菊花也已枯黄萎蔫之时,野菊却于此时舒展出它那艳丽夺目的容颜。“晚”与“荒”相互映衬,将一幅冷落、萧瑟、孤寂的空间背景生动地叠现在读者眼前。而一个“出”字,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突出了野菊在一片衰败中独自绽放、光彩照人的姿态,更从力度上彰显出野菊那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第二句“冷香著秋水”,说的是野菊花绽放时吐露出的缕缕馥郁芬芳,悠悠荡漾在湛蓝如洗的秋水之上。“冷香”与“秋水”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博大且令人心旷神怡的绝美画面。野菊那造福人间、默默奉献的心志,也由此画面得以尽显。诗中以“冷”字修饰菊“香”,这看似是从诗人的心理感受出发,实则与当下的时令、气候完美契合,自然而然地渲染出香味的清纯无邪,将野菊那冰清玉洁、高雅圣洁的姿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晚艳”“冷香”“秋水”,这六个字,既细腻地描绘出了野菊的外形、色泽与气味,又生动地传达出了野菊的神韵风采与精神气质。“出荒篱”一词,则巧妙地点出了野菊之“野”的特性。后两句则进一步从侧面进行烘托,在“野”字上大做文章,开拓意境,将野菊的形象刻画得神完意足、栩栩如生,而诗人的形象也在这一描绘中略约可见。这便是典型的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之法。第三句“忆向山中见”,诗人顺着追根求源的线索,将思绪拉回到往昔,展现出野菊那独特的出生地和来源之处。这一句紧扣诗题中的“野”字,巧妙地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诗意得以升华,让读者对野菊的“野”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最后一句“伴蛩石壁里”,是对野菊在“山中”生活状态的客观交代。它描绘出这样一位强者形象:虽终日只能与那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生活环境艰苦孤寂,但它却能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其孤标独显、卓尔不群的高风亮节,实在令人敬佩不已。

4. 作品点评

总之,此诗虽篇幅短小,却将野菊的野性刚劲、天然芬芳、山野意趣尽数融入其中。身为“在野”之人的王建,其摒弃名利、超脱尘俗的野逸情怀,也借此得以寄托抒发。此外,此诗虚实相生之妙亦令人称道,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以“忆”为纽带,由篱畔、水畔延展至山间、石畔,诗境由此开阔灵动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然其词浅近,其气卑弱。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 乐府至张籍、王建,道尽人意中事。唯半山尤赏好,有“看若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极艰辛”。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醉赠张秘书》

下一篇:唐·刘禹锡《别苏州二首》

猜你喜欢